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人工智能已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各国纷纷将其纳入国家战略,试图通过技术创新提升生产力,获取地缘政治和经济优势。在此背景下,中国提出“新质生产力”概念,并通过“人工智能+”行动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旨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在政策协同与机制创新方面,中国应建立动态政策体系,打破部门壁垒,推动跨领域合作,确保人工智能技术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同时加强伦理和监管框架建设,确保技术应用的安全性与可持续性;在资源配置与创新能力提升方面,应根据各地区产业基础优化资源配置,培养高技能人才,建立创新生态系统,提升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在长期规划和战略愿景方面,应制定长期战略规划,通过国际合作与规则协调,推动全球人工智能产业的公平、安全发展,并在全球竞争中发挥领导作用。
通过政策引导、资源优化和技术创新,中国能够加速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实现全球竞争力的提升,为国际人工智能产业的可持续繁荣贡献“中国智慧”。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人工智能+”行动;地缘政治;科技竞争
顺应全球科技发展的潮流,我国将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作为国家战略,制定了多项政策支持人工智能的发展。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新质生产力涵盖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等多个方面,要求在创新引领与新兴技术应用驱动下,提高生产效率与生活质量。同时,强调加速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开展“人工智能+”行动计划,将其视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力量。2017年国务院印发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旨在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并设定到2030年成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的宏伟目标。同时,我国也认识到在原始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存在的短板,力图打破西方技术封锁,强化跨国合作和互利共赢,推动完善人工智能国际治理体系。
在人工智能产业化应用方面,我国庞大的市场与完备的产业体系为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与广阔的空间。第一,我国对人工智能的技术应用和接受程度较高,新技术出现后能够迅速落地并被广泛使用。这一方面源于庞大的人口基数,另一方面则源于文化背景的不同。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研究所发布的《2023年人工智能指数报告》在“舆论”章节中指出,中国公民是对人工智能产品及服务感受最为积极的群体之一,而美国受访者认为人工智能的应用弊大于利的占多数。第二,我国拥有全球完备的产业体系。目前,我国的工业体系已经涵盖了联合国产业分类中的全部工业门类,这意味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引入具有赋能全行业的可能性。例如,在制造业领域,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可以极大地提升研发生产与运营效率,提升产品核心竞争力与质量。其中,华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其基于自身的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与通信技术,提供工业人工智能质检解决方案,为汽车、烟草、电子等制造业客户打造工业人工智能视觉质检平台,实现生产质量管控的自动化、智能化,展示了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产业化落地的具体实践。此外,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服务业能够实现更高效的知识管理、数据分析和智能决策,使服务流程更优,并可能催生智能化运营的新业态。
然而,我国在人工智能领域仍面临自主创新能力相对不足、难以占据先发优势的挑战。与美国人工智能技术相比,我国在整体实力、技术储备与布局方面仍然存在差距。具体而言,在技术创新上,美国在算法、芯片和数据等人工智能产业核心领域拥有雄厚的技术创新实力,各层级企业数量全面领先我国。当前,许多关键的人工智能算法都是由美国的脸书、谷歌、微软等科技巨头所开创,而我国则面临着“卡脖子”的难题。同时,在人工智能芯片领域,我国仍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对进口芯片的依赖度较高。在产业发展层面,我国头部企业规模和创业企业数量与美国存在一定的差距。美国在全球市场拥有极高占有率的科技公司(如苹果、谷歌、微软等),这些公司在市值、营业收入和利润方面均位居全球前列。尽管我国的科技巨头(如阿里巴巴、腾讯)在本土市场具有强大影响力,但在全球范围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仍有待提升。
新质生产力的本质是科技创新,其是技术取得革命性突破的关键,因此,必须认识到先进技术在重塑产业和创造经济发展新载体方面的变革作用,人工智能技术则处于这一转型的最前沿。人工智能算法是连接算力与生产过程、赋能传统生产方式的关键桥梁,显著体现新质生产力的特征,是算力、数据与算法协同作用的结果。生成式人工智能则是算力进步的产物,展现了新质生产力的真实形态和广阔前景,不仅为传统生产方式注入了新的智能化动能,更是开启了人机协同、数智融合的全新范式。其既可以作为创造新产业的催化剂,也可以作为现有产业重组的催化剂,从而提高效率、生产力和敏捷性。从场景化角度来看,应用场景是将算力、数据、算法相结合进而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核心环节,新质生产力在工业、农业、服务业等领域落地,就必须紧密结合各场景的业务需求、数据特点和流程特征,因地制宜设计解决方案。只有内嵌于具体场景,与行业知识、专业经验深度融合,通过智能化、网络化的手段重塑生产流程、优化要素配置,新质生产力才能真正彰显价值,带来生产效率的跨越式提升。以上两个视角是推进“人工智能+”行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的应有之义。简言之,随着新技术的涌现(特别是人工智能技术),我们正在目睹生产力范式的转变——从“生产力”过渡到“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以算力为代表的新质态的生产力,其要求产业内涵具有知识性、产业发展具有未来性。这也就意味着,要实现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就必须在基础、产业和规则三方面合力加强科技创新,推动传统产业、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的共同发展。
图源:网络
(一)政策协同与机制创新:促进新质生产力与“人工智能+”行动的深度融合
首先,构建长期、动态的政策协同体系,确保与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需求相适应。重点推动政策持续创新,实时跟进人工智能技术的进展和市场需求变化,并通过政策调整来引导企业和人才的聚集。例如,政府可以通过提供税收优惠、简化审批流程和打造良好营商环境等方式,增强企业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确保政策的连续性和灵活性。其次,打破部门壁垒,建立跨领域合作机制。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核心在于打破各部门的条块分割,建立跨部门、跨行业的资源整合机制。这一机制的核心是鼓励高校、科研机构、政府和企业等多元主体深度参与产业集群的建设,形成“政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创新体系,促进技术转移、知识共享和资源协同。
(二)资源配置与创新能力提升: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工智能产业集群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人工智能技术的战略地位已延伸至日益复杂的国际关系和地缘政治竞争领域。拥有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意味着在科技、经济、军事等领域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和话语权。在全球竞争的态势下,我国仍然面临来自技术、风险与治理方面的多重挑战。在全球科技竞技场上,“人工智能+”行动早已超越单纯的技术范畴,正成为我国以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为双翼驱动新质生产力生成与发展的核心模式。我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不仅正在推动国内生产力的快速提升,也在全球范围内引发生产力的深刻变革,重塑全球生产力格局。未来,我国应继续加大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投入,强化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力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伦理规范,提升数据治理效能。同时,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共同推动全球人工智能产业的繁荣发展。通过这些努力,我国将在与世界各国的互动中不断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为人类社会的进步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END·
加入全球政经观察员
加微信“liudian2024”拉你入群
添加必须备注“单位+姓名”
点击下方图片进入小程序了解书籍详情
中央/国务院重点会议及文件
政治/政策类理论关键词
政治、经济、科技等新兴领域重大战略
数字经济、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等关键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