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河古跡一一白马渡

民生   2024-09-26 19:15   湖南  

 提示点击上方"巴河印象"免费订阅本刊


      一个多月前的八月六号上午,武汉大学社会学院蔡磊教授带她的俩个学生(见照片)来到浠水县巴河镇马祈山村,寻访古渡口一一白马渡,察看古寺庙一一马祈寺(待后发)。受访的是当地年近八十的汪希祥,陈伯清和张昌华三位老先生。通过老人回忆交谈,现场实物拍照,对古碑文字辨析,虽说酷热难当,然蔡教授还是满意而归。

照片右前为蔡磊教授 右后二人是她的学生

     白马渡挨巴水河入长江之处。马祈山又名祈山,位于河西岸,名曰山实则几个小岛。早前有先民迁此居住,依托江河水土资源而生存,可作渔业,水上运输业,还有上千亩河道冲积洲土地肥沃,每年小麦收割后,叫扇子地的上百亩地上盛产中药一一半夏。每年开春地头荒坪到处是野生鱼蒿,拌腊肉一炒成为巴河名菜。旧时以河为界,河东归蕲水(浠水),河西属黄冈(团风)。一九五四年十一月十一日经黄冈地区公署批示,将黄冈县路口区南湖(曾为祠岗)乡马祈山村划归浠水县巴河区巴河乡所辖。当时两个小组共50多户,近400人。一九五五年取名祈山社,一九五七年与河东岸四个自然村的长河,五二,祈山合并为滨江社。一九八一年将滨江大队改为马骑山大队。其时马祈山的人口已是730人。

      现今一般人只知道马骑山渡口,不知晓古时叫白马渡(它与马祈寺有关),该渡口称谓七省通衢之官渡。北则沿河直上,达罗田,麻城;冬春过河西可陸路到黄州;若夏秋江水上涨,则乘船至长孙堤外,堤内即是南湖;西南过江便是鄂州,燕矶,逆江而上可达汉口,湖南,巫峡;东南顺江而下,可到黄石,九江,南京,上海。

      旧时,蕲黄两县为此渡口常有争斗,甚至对薄公堂。民国元年(1912年)初,湖北省军政府派王堉任蕲水县公署知事,次年(1913年)六月三十日,知事王堉颁发布告七十九号,就白马渡的性质,管理,收费等作十条细则。决定由汪名主,陈邦元,高加友,孔翰臣四人管理经营。无论官员还是百姓,枯水期收渡河费三文钱,汛期收五文。猪牛每头按一人交费,官员轿子按一人付费。

     此布告随后刻在一块高1.4米,宽0.9米,厚5寸的长方形青石碑上,並立于渡口岸边。此碑距今已112年,由于日晒雨淋,风霜冰冻,部分风化脱落,字迹模糊。三十年前,村民将此碑移至马祈寺旁(见碑牌)。

    自从下巴河大桥建成通车后,渡口失去昔日风光,仅供住在河西的村民到巴河集镇买菜购物,走亲访友。古时的木渡船二十年前换成铁板船。昔日靠两把木桨划船,而今改用动力螺旋桨。船上配有救生衣,安有信号灯,乘船村民安全,便捷。

巴河印象

作者:冯善友


巴河印象
一多故里,状元之乡 带你走遍浠水山川美景、聆听浠水人文风景、品尝浠水人间美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