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世界,全球化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文摘   2024-11-01 18:04   北京  


面对贸易壁垒、行业政策、环境保护、能源危机和市场需求等变化,中国汽车企业需通过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积极应对,持续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从而进一步提升国际影响力,保持强劲增长轨迹。




2024年年初,全球电动汽车市场短期放缓,汽车主机厂和供应商破产、取消IPO、减产等消息屡见报端。电动汽车增长的直接和间接障碍是什么?高价格、行驶里程焦虑、电池寿命还是高昂的保险成本?电动汽车需求放缓是否会反弹?如果会,何时会反弹?行业发展新机遇在哪里?企业又该如何应对产业、市场、技术发展中存在的风险与挑战?这些都是整个产业需要深度思考的问题。日前,汽车纵横全媒体参加了一场由标普全球汽车组织的系列研讨会,从中找到上述问题的些许答案。

全球汽车电动化短期放缓

宏观经济对全球汽车产业的影响深远且复杂。在经济增长期,消费者购买力提升,汽车产业需求旺盛,市场前景广阔。然而,在宏观经济下行时,消费者购买力下降,汽车销售可能受到较大冲击。此外,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宏观经济政策调整也会对汽车产业造成影响。政府政策如环保标准、交通政策等,将影响汽车产业的研发方向和生产结构。同时,原材料价格波动、劳动力成本上升等经济因素也会对汽车产业的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产生影响。
标普全球汽车预计2024年、2025年全球实际GDP年增长率将为2.7%;2024年下半年,全球经济增长将会放缓,投资和全球贸易可能会受到地缘政治等不确定性加剧的阻碍。随着更宽松的金融状况逐渐回归,2025-2026年度,全球经济将出现回升,但在2027年之前仍低于2017年的峰值。与此同时,全球经济的复苏也非“遍地开花”,东南亚速度更快,潜在机遇更多。
从汽车产业来看,从去年6月份到今年6月份,全球汽车排名前10名的市场销售额增长3%,实现温和增长。全球主要市场中,美国汽车生产制造商亟需解决难以平衡销售、生产、库存和激励目标的问题;在欧洲市场,2025年二氧化碳排放规则,可能会刺激整车厂在2024年底抛售部分高二氧化碳汽车,推动市场增长。
在中国市场,以旧换新政策进一步激活市场,中国汽车品牌在电动化、智能驾驶、网联化领域强势推进;另外,激烈的价格战仍在继续,但消费者更多的是在持币观望;与此同时,美国100%和欧盟17.4%-38.1%的整车进口关税,将会对中国汽车整车出口产生负面影响。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总工程师许海东预计,2024年中国汽车总销量在3100万左右,其中乘用车2680万左右,商用车420万左右,新能源汽车1150万左右,出口550万左右。

在纯电动汽车发展方面,随着插电混合动力及增程式新能源汽车产品的作用越发突出,中国大陆纯电动汽车短期发展趋势有所减弱。放眼全球几大市场,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法规环境则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如欧洲各国政府对纯电动汽车(BEV)的补贴力度有所调整,消费者购置成本因此提高;由于美国环保署的提案遭到NHTSA更宽松的反对,叠加其产品竞争力和市场需求都相对较弱,美国市场电动汽车的销售动力不足,市场增速将有所减缓;日本市场油耗法规压力较弱,日本政府计划到2035年左右禁止纯内燃机车辆销售,但混动车型仍可售。
除此之外,红海航线中断、取消电动汽车补贴(如德国)和增加中国进口整车产品关税都严重掣肘了全球纯电动汽车市场的发展;汽车制造商也面临利润率平衡、纯电动汽车市场需求减少、政府支持减少、竞争加剧等挑战;传统跨国车企在燃油车领域早已建立起技术壁垒、品牌壁垒,且利润率高,对新能源汽车的推广有一定的抵触心态;低经济增长、高通胀和利率成为私人消费的负担。多重因素影响下,标普全球汽车降低了电气化预期,将2030年全球纯电动市场渗透预期降低了2.3个百分点。其中,美国市场为40%、欧洲市场为55%、中国市场为50%。
但尽管如此,各国整车企业也在加大对纯电动汽车产品和技术的投入,转型已成为行业共识,即使2035年并非零排放汽车销售的最后期限,也不会改变产业未来向纯电动汽车市场发展的方向。

智能网联、自动驾驶快速迭代普及

新一轮的科技革命、产业变革,正在推动汽车智能化、网联化技术的快速迭代;近些年,特别是国内市场持续的价格内卷也让车企苦不堪言:降价幅度大、频次高,覆盖自主、合资、豪华品牌,市场销量及价格波动明显,消费者持观望情绪,利润率下降、品牌形象受损……
借助软件定义汽车,赋能汽车更多新的体验、新的功能和新的特性,打造差异化产品,占领智能化高地,是未来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全球网联汽车市场规模也蕴含着巨大价值,越来越多的产业链企业开始重视软件生态体系能力的构建。从传统的基于信号的体系结构到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的转换,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和可伸缩性,促进了车辆中各种应用程序和服务的集成。此外,创新的商业模式正在出现,如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的付费更新、基于订阅的连接服务、基于位置的商务,为汽车制造商创造新的收入机会。
标普全球汽车认为,软件定义汽车是满足客户需求不断变化的基础,将成为移动出行的基石。科技公司、互联网企业以智能化技术为核心驱动力,借助其用户需求定义能力,开启新一轮造车运动,也受到购车者的热捧。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表示,软件定义汽车的概念近年来逐步被业界接受,但更多的还是从产品开发的角度,强调要重视软件的功能、作用与价值。随着大模型得到更多的应用,软件定义汽车的内涵有了新的变化,后续是“数据定义汽车”。
未来,汽车产品开发过程,将从此前的重视硬件转向重软件转变;整车由硬件主导向软件主导转变。软件功能的不断增加,将推动汽车软件的市场规模持续扩大,成为产业新的增长极。
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教授朱西产在分享关于自动驾驶技术时表示,国内企业在2021年开始开发高精度地图、激光雷达和高算力AI芯片等系统,前期“堆料”成本昂贵,且市场渗透率较低,造成高阶智驾产品价格偏高。然而,随着智能驾驶技术的发展,高精度地图的使用逐渐减少,激光雷达使用数量及单一成本正在逐年降低,这一趋势也在逐渐改变。

扬帆海外,中国供应商迎更多契机

在积淀多年后,伴随着中国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的迅速崛起及中国汽车出海步伐的快速迈进,以动力电池和激光雷达为代表的中国汽车供应商也迎来更多发展契机。
动力电池一直是电动化的核心技术高地。中国纯电动汽车价格已基本与燃油车价格持平,这得益于中国汽车产业强大的供应链体系,特别是电池供应链。目前,中国在全球动力电池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
在欧美市场,其产业链发展相对落后,原料呈现不同程度的本土供应短缺。目前,欧洲本土电池生产仍不能满足全部需求,超过50%的需求仍需通过从中日韩三国进口,尽管欧洲有大量新动力电池产能布局,但预计到2030年前,部分动力电池仍需通过进口满足;北美市场动力电池供应主要由韩国电池企业和北美车企通过结盟形式供应,预计韩国供应商在北美市场占有率将接近60%。
标普全球汽车预测,到2025年,中国动力电池需求将达到871GWh,欧洲的电池需求量将达到350GWh,北美地区动力电池需求会达到210GWh。标普全球汽车分析指出,在政策法规不出现重大调整的条件下,未来全球动力电池市场将呈现中国主导、欧美持续发展、日本和韩国保持稳定的格局。随着技术进步和生产成本降低,动力电池市场渗透率将进一步提高。
作为自动驾驶设备的重要零部件,激光雷达也迎来高质量增长期。根据标普全球汽车披露的最新数据,2023年,随着ADAS和Robotaxi在中国市场的快速发展,中国企业激光雷达销量占全球销量比例已超过80%。2024年,速腾聚创、禾赛科技和华为三家头部企业目前合计占据全球激光雷达销售额的60%以上。
速腾聚创全球智驾行业总经理徐钰滨在论坛中表示,在过去十年里,无论在自动驾驶市场,还是在机器人市场,激光雷达都是非常关键、而且成熟的传感器。中国激光雷达行业的发展速度很快,过去三到四年时间里,我们在全球范围内都处于领先状态。中国企业凭借在技术和量产上的领先性,也将在未来几年的全球化扩张中持续发挥优势。
整体来看,全球汽车产业绿色化、智能化、网联化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面对贸易壁垒、行业政策、环境保护、能源危机和市场需求等变化,中国汽车企业需通过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积极应对,持续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从而进一步提升国际影响力,保持强劲增长轨迹。
注:本文首发于《汽车纵横》杂志2024年10月刊“行业报道”栏目,敬请关注。




图片:来自网络

文章:汽车纵横

排版:汽车纵横



汽车纵横AutoReview
跟踪国家地方最新政策,发布汽车产业重要数据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