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报来源 | 新华社
昨天,11月8日是中国记者节,在此,向广大奋斗在新闻一线的记者朋友们致敬!
编辑|李宽富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部分来源于网络
2023年9月24日一早,杭州富阳水上运动中心泛起阵阵涟漪。中国女子赛艇运动员邹佳琪和队友邱秀萍驾着赛艇,进入到最后200米的冲刺区。
最终,她们以绝对优势率先冲过终点线,拿下了杭州亚运会首金。
在所有人欢呼雀跃的时候,杭州网体育记者王振恺按捺住自己激动的心情,迅速反应,准备发稿。身为一名体育记者,他知道,好戏才刚刚开始。
首金诞生后,杭州网第一时间发布了比赛消息稿、人物特写和H5等新闻报道作品,文章阅读量迅速突破10万+。这一切,距离比赛结束才过去了十几分钟,可此次报道的策划和准备工作,从8月下旬就开始了。
做了13年体育记者,每次面对一场新的比赛,王振恺还保留着“新鲜感”。杭州亚运会期间,他经常是一手举着相机,一手拿着手机,不光要写稿,还要拍摄图片和短视频,几乎随时随地都在敲键盘。
对于这个最幸福又最辛苦的职业,王振恺认为,“要有一颗炽热的心。”
一场球
时间的钟摆倒回到1998年,法兰西大球场上,世界杯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东道主法国队战胜夺冠大热巴西队,首次捧起大力神杯。
在电视屏幕前,半夜被父亲叫醒看球的王振恺,被身穿蓝黑战衣,踢球永远带着想象力和艺术性的罗纳尔多圈粉了。
“当时我只记住了罗纳尔多,虽然最后决赛巴西输了,但从此,我成为了他的球迷,进而喜欢上国米、足球,甚至是体育”。
王振恺在踢足球
后来,王振恺才知道,他的父亲其实是个“伪球迷”,那年世界杯也只是凑热闹,没想到,却在王振恺心里种下了一颗种子。
于是,成为一名体育记者,成为了王振恺的人生理想。高考填志愿时,他毅然选择了成都体育学院新闻系,朝着他的理想迈近了一大步。
在成都体院,王振恺对体育的热爱有增无减。大三那年,尽管学业紧张,他还是站在了校运会足球比赛的赛场上。这将是大学里的最后一场正式比赛,他不想留下遗憾。
没想到,还是留下了遗憾。经过90分钟的奋战,足球场上的比分定格在0:1,新闻系队输了。比赛结束后,好几个大小伙子都哭了。大四返校答辩,王振恺特意回到办公室,翻出了系队队服,准备带回去,留作纪念。这件队服,至今还保存在他的家中。
眨眼间,大学毕业十几年,王振恺依然热爱足球,除此之外,他还喜欢跑步、骑行、登山,繁重的工作之外,他经常约上几个朋友踢场球或者蹬自行车,“我觉得,99%的体育记者,还是因为热爱体育才选择的这个职业”。
王振恺在骑行
一双腿
《中国新闻传播史》的课堂上讲到,我国著名记者黄远生提出新闻记者要加强自身修养和基本功训练,做到“四能”,即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彼时,还是大一新生的王振恺将这句话牢牢记在了心中。
从大三暑假起,一整年的时间他都在浙江省体育局机关报实习。当真正奔跑在新闻一线时,他才体会到“脚力”的必要性。
“一定要能跑,必须深入新闻一线采访,和运动员面对面”。
王振恺(左二)采访邹佳琪
这次亚运会首金报道前,王振恺费了很大的劲,好不容易跟国家队“借”到了半天的采访时间,采访到了杭州籍00后运动员邹佳琪。
不仅如此,他还和同事走进了邹佳琪的教练、家人,从不同视角听到了不一样的故事。一个运动员的形象,鲜活了起来。
“新闻是跑出来的,不去现场,肯定写不出好稿子。离赛场越近,离运动员越近,就能听到更多声音,有更多体会。不仅体育新闻,其他领域也一样,脚力到了,其他能力自然手到擒来”。
工作时,王振恺几乎是走到哪写到哪。“我现在出去采访,先手机拍视频,第一时间发回去,让视频处理,我再写文字稿,有时候还要兼顾摄影”。
杭州亚运会期间,王振恺采访、拍摄工作照
然而,在这个唯“快”不破的融媒体时代,有时候也需要慢。
2012年伦敦奥运会,叶诗文在女子400混合泳决赛上摘得桂冠,成为亚洲第一人。那一年,她只有16岁。在那之后,她陷入低谷,成绩平平。很多人说,她是体坛下一个伤仲永。
在大多数人的镜头都在转向新锐力量时,王振恺对叶诗文进行了长达10年的跟踪报道。即使是叶诗文退役去清华大学读书,跟踪报道也从未间断。不便打扰她本人的时候,就通过她的父亲、教练了解她的近况,积累报道素材。
终于,在杭州亚运会,叶诗文再一次站上了赛场,最终拿到200米混合泳的银牌。一瞬间,所有镜头又突然对准了她。
杭州亚运会上的叶诗文
对已经成名的运动员来说,读者们过于熟悉她的战绩,毕竟她第一次拿冠军的时候,所有人都曾采访报道过她。但对王振恺来说,十多年的经验和积累的报道素材,让他找到了新的报道亮点。
叶诗文这篇文章,王振恺没有像传统的冠军人物报道一般,专注于写她小时候是如何接触游泳、如何训练的,而是通过亚运会这个由头,描写她从当年的金牌到当天的银牌,从巅峰到低谷,再爬出深渊的过程,这也是他想重点突出的。
点击图片查看《越过山丘,她还是那个“小叶子”》
作为一个体育迷,要在报道的时候克制自己的情绪,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早期,总是想把所有采访得来的素材都堆上去,实际上,哪怕是长篇大论的深度报道,也是需要侧重点的,而不是所有素材的简单堆砌。
作为记者,一定等要了解采访对象,从他身上的细节或不为人知的小故事入手,反映出人物的性格和特点。这部分内容可以描述得更具体、更详细,其它大家熟悉的事情可以一笔带过。
在对邹佳琪的采访中,王振恺注意到了她布满老茧的手,这就是一位冠军身上鲜活的“勋章”。这个细节的描写,也被人民日报、央广网等媒体纷纷转载。
点击图片查看《亚运会首金,“琪”迹是怎样炼成的?》
因为这双“腿”跑得快,王振恺总能拿到第一手信息,也因为跑得“慢”,他有更多时间思考和打磨,看见常人忽视的细节,得以在新闻报道时另辟蹊径。
新闻,最重要的标准依然是质量。在“快”的背后,我们依然需要有深度、有温度的报道。“我相信,在流量至上的今天,内容依然为王”。
一颗心
毕业实习结束后,王振恺顺利地留在了单位工作,之后十年间,他在《体坛报》和《青年时报》跑体育新闻,见证了中国体育的峥嵘岁月,也亲身体验了体育新闻行业从黄金时代走向相对低迷的过程。
王振恺
“2011年我本科毕业的时候,传统媒体就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
2010年代起,人们进入了移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络的飞速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智能手机出现并迅速普及,人们开始随时随地获取信息,传统媒体不再是人们获取消息的唯一途径,传统的新闻行业受到巨大冲击。
周末及节假日是赛事举办的高峰期,熬夜加班是常态,很少能过一个完整的周末。除此之外,作为一个体育迷,当爱好变成工作,看球不仅是为了宣泄和放松,更多的时候是带着任务观赛,常常是比赛看到一半就要构思稿子怎么写,这让他有点不适应。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整个世界都放慢了脚步,体育赛事几乎全部停摆,最惨的一段时间,报纸上根本看不到体育版块。
王振恺用“苟且偷生”形容那两年。
2020年7月2日国际体育记者日,他发布了一条朋友圈:
王振恺朋友圈截图
面对行业的窘境和自己的迷茫,王振恺还是没有忘记热爱,哪怕“死撑”。
2021年底,王振恺供职的杭州三大都市报之一《青年时报》,因为各种原因停刊了。之后的半年时间里,他尝试跳出舒适圈,去到一家500强企业的浙江分公司做其它工作。
过了一段时间,王振恺发现,离开了体育,离开了媒体,“感觉失去了工作的激情,一直就觉得干得没劲,没啥意思”。
后来,承担杭州亚运会官网的杭州网找到王振恺,邀请他加入亚组委宣传部工作。“作为土生土长的杭州人,对家门口的亚运会一直很期待,也不想再错过这样的机会,就回到了体育记者的行列”。
王振恺参加杭州亚运会第二次世界媒体大会
兜兜转转,王振恺还是回到了体育,回到了传媒。也许,那颗早已种下的种子,早已在心底扎根、发芽。
这一次,王振恺决心要“大干一场”。他统筹规划,调动编辑部、视频部,组成“首金报道小组”,确定了“消息+人物特写+专题视频+H5+现场短视频”的融媒体作品报道矩阵。
“首金”系列报道的成功也让王振恺被评为“杭州市2023年度创新重大主题报道优秀新闻工作者”,并斩获杭州市创新重大主题报道优秀作品一等奖,省新闻工作者协会、中央新闻单位驻浙记者联合会组织开展的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宣传报道优秀作品新媒体类一等奖。
王振恺(左八)在颁奖典礼上
荣誉的背后,王振恺知道,一切的起点都是热爱与坚守,以及那颗跳动的心。
“现在,AI越来越智能,也有很多人喜欢用AI辅助写稿,但那只是以往资料的整理,内容比较空洞。人写稿子,就是要把一些主观色彩带入,打动读者,让新闻更有温度。新闻虽然是客观事实,但融入一定的感情也是必要的。”
王振恺与运动员吴鹏
深耕体育新闻领域多年,王振恺见证和记录了很多运动员的高光和低谷,跳动的心不仅能捕捉赛场上的细节,也会被感动,产生共鸣。
运动员的经历,往往不是一帆风顺的,越辉煌背后的付出就越多。最让王振恺感动的运动员就是叶诗文。出道即巅峰,但很快陷入低迷,经历了多年的挣扎才脱离苦海。“我相信读者也能从她的故事中汲取力量,战胜生活中的困难”。
今年8月1日,叶诗文第三次站上了奥运会的赛场。王振恺发了一条朋友圈:十几年来,写过无数次叶诗文,但每一次她都能带给我们不一样的感动。
点击图片查看《时隔八年重返奥运赛场!叶诗文,从伦敦到巴黎,跨越的不只是英吉利海峡》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短视频如一股洪流般涌入,挤占了生活中的碎片时间,人们纷纷沉浸其中,享受着系统根据算法推荐带来的愉悦感。但王振恺依然相信文字的力量、情感的力量。
“亚运会、奥运会的时候我和几个同行也讨论过这个问题,我们要做短视频,还是坚持写深度。虽然看的人少,但作为新闻人,还是应该坚持做那些‘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如此这般,各位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大学生们,该如何迎接即将到来的新闻事业?
心闻杂志社原编辑、杭州网体育记者王振恺说:“最重要的,还是保持热爱吧,没有一颗炽热的心,确实很难坚持下来。诚然,从某些方面来说,记者并不算一个非常好的职业,我们的棱角也可能会被磨平,‘新闻理想’或许是一个很虚无缥缈的词,但要记住自己的初衷,你为什么要从事这个行业。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不过沧海一粟,若能留下些许印记,此生足矣”。
- 留言邀请 -
你是否也有一个体育记者梦?
你在追寻梦想的路上遇到什么困难?
欢迎写留言告诉我们你的故事!
【免责声明】本文为学生专业实践创作,旨在提升专业能力,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不良目的。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进行处理。
我们欢迎将视角聚焦在社会各个角落的新闻人,用最敏锐的观察力,去发现最具有价值的社会新闻。
我们欢迎喜欢思考、善于发现的同学,用文字或镜头记录下让人难以忘怀的小情感和小思绪。
我们欢迎对潮流文化和时尚生活方式颇有研究的同学,分享独特的观点和态度。
心闻杂志社欢迎每一个有新闻理想的朋友,表达热爱、追逐理想,做有温度的文章。
加入心闻杂志社招新QQ群
群号:833677684
本次招新长期有效
作者信息
李宽富
本文来源丨心闻杂志社
统筹|刘泓仪
审核|尹晓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