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评促建,以评促改
以评促管,以评促强
坚持立德树人 坚持以本为本
推进四个回归 推动本科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
2024年11月,我校将迎来教育部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这是对我校本科教育教学工作、党建引领、竞赛训练、学术科研、服务社会及各项工作的一次全方位“大检阅”,将成为我校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里程碑”。
官微带领大家陆续学习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应知应会,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以评促强。
校况看过来
1.历史沿革
成都体育学院于1957年开办本科教育。
2.校区
现由武侯校区整体搬迁至东部新区校区。
3.教学单位
现有15个教学单位。
4.学科专业
设有本科专业23个,跨教育学、医学、文学、管理学、经济学、艺术学、历史学等7大学科门类。学校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具有体育学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体育学、临床医学、中西医结合、新闻传播学、特种医学等5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拥有全国首批体育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和体育、中医、新闻与传播、舞蹈、翻译、博物馆、旅游管理等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5.一流专业“双万计划”
本科专业中有8个专业为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8个专业为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我校体育学类专业均为国家级、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其中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占比达75%。
6.一流课程“双万计划”
现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6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43门。
7.优质实践教学资源
现有省级重点实验室4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82个,省级教学实验示范中心3个。
8.学生
学校面向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招生,面向全球招收留学生,现有学生约1.1万余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10000余人,博士与硕士研究生1892人。
9.师资
学校现有教职工1200多人,其中,专任教师643人,高级职称教师占比达43.90%;硕士、博士学位教师占比达82.40%,双师型教师230人。柔性引进或聘任包括天府学者特聘专家在内的高水平专家学者8人,特聘客座教授22人,新增设立天府学者特聘专家创新团队和院士(专家)工作站各1个,培养和带动团队教师100余人。教师队伍中现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人,入选“青城计划”7人,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5人,省级优秀教师2人,国家体育总局“百人计划”7人;入选教育部教指委委员1人,四川省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委员26人次;国际级和国家级裁判150余人,健将64人,具有援外经历、国家级及省级专业运动队执教经历教师20余人。
校情都知道
1.办学定位
办学定位: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多学科融合发展的应用研究型世界一流体育大学
办学特色:以体为本、体医渗透、体文结合、体艺并蓄
人才培养目标:“一专多能”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校风校训
成体精神:坚韧不拔,务实求真,和谐包容,自强不息
校训:行健不息,积健为雄
校风:团结务实,自强不息
学风:勤学苦练,自信自强
3.课程体系
学校立足学生中心和产出导向,构建了“通专结合、强化实践”的课程体系,设置了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实践教学和第二课堂模块,各模块均有相应的课程结构进行支撑。建立“需求导向、融合创新”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以学生人格塑造与素质养成为目标,构建由思想政治理论、国防教育、体育与健康、语言文学、信息技术、发展规划、劳动美育、素质教育8个模块组成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遵循“崇尚技术、重视实践”的人才培养特性,体育类专业以术科教学为基础,专、普修结合,实现学生体育运动项目“一专多能”;非体育类专业重构“基础项目发展、能力素养提高、终身锻炼习惯培养”的体育公共课教学体系,实现学生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
4.实践教学体系
完善“体育+”“+体育”产教融合实践育人体系,即立足“新文科”“新医科”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修订实习、实验、毕业论文(设计)等关键环节制度,共建体育类、医学类行业企业实践教育基地。成立了实验管理处,加强实验教学建设,推进实验室开放共享机制。设立实践专项经费等。构建“1333”实践教学体系,即落实“立德树人”“1”个根本任务,实施基础实践、综合实践、创新实践“3”个模块,采用课内外结合、校内外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结合的“3”结合方式,致力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专业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3”项技能,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道德品质、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整体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5.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构建“双创”教育体系。成立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形成校院两级双创联动机制,搭建了“双创”课程体系、实践能力培养平台,建成了校领导牵头、多部门协作、一体化推进的“双创”教育工作体系。强化顶层设计,聚焦双创能力培养,提供“实训实践—创新创业—成果孵化”全链条服务,实现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过程全覆盖。学校省、校级重点实验室和科研基地全部向本科生开放,打通本科生早期接受科研训练的通道。重构双创课程体系。设置了双创课程和第二课堂训练,建立与通识教育、专业教育、第二课堂紧密结合的多层次、立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开设团体操创编与实践、体育产业概论等专创融合示范课程14门、创新创业必修课程2门,设立创新创业类专业建设项目18项;通过提升实训条件、“双创”导师能力提升、“双创”成果孵化以及“创新创业师资培训班”全面提升“双创”教育水平。
6.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全过程开展学业指导工作,全方位升级生涯教育工作,健全“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打造“一体化”就业育人体系。依托生涯工作室、辅导员工作室,就业指导教研室“一对一”展开咨询,提供就业政策解读、职业指导等综合服务。
往期回顾:
审核评估应知应会 | 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
行健不息,积健为雄
排版 | 新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