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日报、掌控沧州公众号先后报道了我校大运河远足研学活动。
▲ 沧州日报报道
▲ “掌控沧州”公众号报道
市第五中学连续多年组织开展大运河远足研学——
行走的思政课
浓厚的家乡情
本报记者 赵玉洁 本报通讯员 苗香各
“在我心中,大运河就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吟唱着中华民族勤劳智慧的赞歌。在我心中,大运河就是一部流动的史书,写满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性格……”前不久,在中国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前,市第五中学高二5班全体学生深情朗诵《我在大运河上走过》。
这也是今年市第五中学“青春在行动,守护大运河”远足研学活动的一大亮点。
作为“中国大运河少年儿童文化教育促进会”会员单位,市第五中学不仅将运河文化引入日常教学和德育活动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运河文化校本课程体系”,而且连续多年组织开展大运河远足研学,让学生们在家乡文化的浸润中,上一堂“行走的思政课”。
追忆革命先烈
在今年的大运河远足研学活动中,同学们依次经过了解放桥、胜利公园、马本斋广场和吕家院。每到一处,教师刘馨宇和王琳都会为大家进行讲解和介绍。师生重温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深切感受老一辈革命家英勇无畏、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
在胜利公园,一位83岁的老党员为孩子们倾情讲述烈士们的事迹。同学们围拢在老人身旁,认真聆听,心中涌动着对革命先辈的崇高敬意。
感受运河文化
学习运河文化、践行运河精神是市第五中学大运河远足研学活动的重要目的。每年,师生们都会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传承与弘扬大运河文化。
今年,八年级学子在周敏、丁连华、刘美玲和李爱菊4名老师的悉心指导下,以慷慨激昂的语调倾情朗诵《运河赋》。
教师张进与费灵芝为九年级学子量身打造跨学科主题实践节目——《拳与诗》。它将武术的刚劲有力与诗歌的柔美韵律巧妙融合在一起,不仅锤炼了学生们的体魄,更让他们在诗词的韵律中深刻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独特魅力。
教师林媛媛以丰富的知识和生动的讲解,引领学生们深入探索大运河桥梁的独特建筑美学与深厚的艺术价值。同学们深刻认识到了桥梁在大运河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与深远影响,对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创造力充满敬仰之情。
走进中国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大家更是仿佛开启了一段穿越时空的文化探索之旅。从北京厅的京城文化底蕴,到天津厅的“泥人张”精湛技艺;从河北厅的“铁狮子”雄姿,到山东厅的齐鲁风情;从河南厅的中原文化,到浙江厅的吴越温婉……每一站都让学生们流连忘返。他们用心感受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在非遗的世界里追寻着民族文化的根脉。
保护沿岸环境
“守护大美运河,我,在行动!”每一次远足研学活动,都少不了一场环保志愿服务。
师生们行进在运河沿岸,一次次弯腰俯身捡拾垃圾,用实际行动美化大运河沿岸环境。老师为大家深刻剖析运河生态,直面水质污染、环境破坏等问题,激发孩子们保护母亲河的责任感。
同学们化身环保小使者,为沿岸居民讲解环保知识。他们以生动的实例展现垃圾分类的重要性,还通过自己制作的环保宣传作品,积极倡导绿色生活。沿岸居民纷纷响应,承诺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做好垃圾分类,共筑美好家园。
探索和谐之美
作为一种深度体验与学习的新渠道,大运河远足研学不仅带孩子们追溯并传承历史文化,而且也是一场美学探索之旅。
大运河曲折蜿蜒的河道、沿岸郁郁葱葱的植被,以及随季节变化而展现出的斑斓色彩,共同展现了自然界的鬼斧神工与精妙绝伦。沿运河行走的过程中,学生们近距离欣赏这份自然之美,以审美的眼光观察世界,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与和谐共生。
学生们还看到了人类是如何利用智慧和技术手段,巧妙利用自然资源,实现水路的畅通与沿岸地区发展的。同时,运河的维护与管理也离不开人们的持续努力与紧密合作,这又体现了人类社会内部的和谐。
孩子们所走的,不仅是一条水路,更是一条承载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脉络。从古代的漕运繁荣到近现代的工业变迁,大运河见证了无数历史事件的发生与不同文化间的交融。孩子们深入了解运河沿岸的古城古镇、历史遗迹和民俗风情,体会人类文明的多样性与包容性,不断拓宽文化视野,增强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