绽放在古镇南驿的艺术之花

民生   2024-11-12 18:33   山东  


点击上方蓝字泰山风物直接关注

注重原创作品   *   宣传地方风物 

弘扬基层文化   *   共建美好家园



岁月如歌九十五

                                        

绽放在古镇南驿的艺术之花

                                                 

作者   范兆国




     古镇南驿有着历史悠久的深厚的文化底蕴。早年间,南驿的高跷故事队就在宁阳东部很有名气。二0一0年,高跷故事队的后人张富贵成为这个村的文化带头人,他和板胡爱好者付山林,月琴爱好者侯玉水等组织起五十多人的南驿中老年舞蹈团,秧歌队、腰鼓队,舞蹈队,乐队应有尽有,热闹非凡的群众性的文化活动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

      二0一0年十月十五日,我接受张富贵、付山林等文化带头人的邀请,参加了南驿村中老年舞蹈团,成了他们中间的一分子。我在乐队里主要弹奏电子琴和拉二胡。

      十一月二日上午,我们在孔家村进行了一场开业庆典演出以后,富贵同志和大家突然推举我为舞蹈团团长。我虽然有些猝不及防,但考虑到富贵同志还在县公安局的汽车大修厂上班,担任大修厂厂长,工作忙,任务重。我只好勉为其难,先替他把团长这副担子挑起来。说我是团长,其实很多事情都是富贵同志操持着团内事务,我和山林算是他的助手。

      舞蹈团还有孔家村的一位擅长电子琴、二胡的器乐爱好者史先魁,擅长二胡、笙箫的宁阳十一中退休音乐教师吴士春,擅长笛子的姬家庄音乐爱好者姬荣提,他们既是乐队的成员,也是舞蹈团的中坚力量。

      舞蹈团的女演员王桂芳、张庆兰、徐静、于永美、赵焕英、米新华、朱绪梅、李玉琴、肖爱芝、李秀菊等人都是歌唱和表演技巧出类拔萃的艺术佼佼者。

      这么庞大的一个团队,天天晚上集合排练或进行演出活动,真的是一个充满着热烈气氛和焕发着青春气息的大家庭。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周年,二0一一年六月,艺术团联合附近的后李村、中李村、镇武村、宁阳六中、镇成教中心成功举办了磁窑镇第一届农民艺术节。






      二0一一年十二月二十六日,为了纪念伟大的导师毛主席诞辰一百一十八周年,我们举办了有八个村和单位参加的二0一二年新春联欢晚会。

     传统节假日的群众文化活动,个体企业、商铺的开业庆典,居民婚庆,配合有关单位进行的健康知识宣传,普法知识宣传,一年下来正式演出达近五、六十个场次。在农村这个文化阵地上,南驿中老年舞蹈团绽放出灿烂的异彩。


   (艺术团进行演出)


(艺术团在县城府前大街进行健康知识宣传)

     仅二0一二年的春节前后,一个多月的时间,县电视台就播出南驿艺术团活动的报道和新闻四十多次。《泰安日报》社的记者来了,泰安电视台的记者来了,山东电视台的记者来了。一时间,南驿舞蹈团的事迹家喻户晓。

      二0一二年的七月份,泰安电视台故事人生栏目组的记者杨俊、庞泉在磁窑镇宣传室耿丽梅主任的陪同下到南驿村进行采访,然后在“故事人生”节目里播放了以《范兆国的快乐生活》为题、时间长达二十分钟的南驿舞蹈团开展文化活动的专题节目。这个专题节目扩大了我的个人作用,也反映出农村文化建设蓬勃繁荣的大好景象。

             

          

       范兆国的快乐生活》片段剪辑

         

     泰安电视台“故事人生”《范兆国的快乐生活》


     主持人王晓雪: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保证,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如果说经济是新农村建设的硬实力,那么文化则是新农村建设的软实力。今天我们来到了宁阳县磁窑镇南驿村的文化大院,锣鼓音乐热闹喜庆。我们一起领略一下当地的农村特色文化。

    (影像:艺术团秧歌队、腰鼓队排练场景)

      主持人:一进村子,远远的就有热闹喜庆的锣鼓音乐声传来,这里是南驿村的文化大院,原来是这个村的中老年艺术团在排练节目,吹拉弹唱,一招一式,与专业演员比起来毫不逊色。

     (影像:艺术团排练歌伴舞《大地新歌》)

      主持人:在这些老人中间,年龄最大的有七十多岁,年龄最小的也已经四十多岁左右。男女老少都是南驿村村民。是什么原因让他们走到一起,又是怎样走到一起的?

      他们是磁窑镇家喻户晓的南驿村中老年艺术团,二0一0年八月成立。虽然成立时间不长,就已经是“隔着窗户吹喇叭”——名声在外了。这一群土生土长的村民,人老心不老,仍然焕发着他们的艺术青春。

   (影像:艺术团成员谈参加艺术团的心得体会;范兆国在招呼大家排练新的节目。)

      主持人:这位忙着协调、安排演出的叫范兆国,是南驿村中老年艺术团团长。除了协调、安排,他还负责多钟乐器的演奏。

      一九五三年,范兆国出生在宁阳县磁窑镇南驿村(注:应为枣庄村)的一个普通家庭。独生子(注:兄妹三人)的他从小受到父母的疼爱,因此,他比别人多了一些早教的空间和时间。

     (影像:范兆国介绍自己少年时期对艺术的向往和爱好。)

      主持人:有了爱好就有了动力,读书时期的范兆国就积极参与了大队的宣传队。一九六七年,还是初中生的范兆国就创作出一部小戏,反响不错。

     (影像:范兆国介绍自己文艺创作的经历)

      主持人:范兆国说,他的艺术追求最早还是受父亲的影响,曾经从事过通讯报道的父亲有着很多的专业书籍,他一有时间就去翻阅。直到高中,范兆国都是宣传队里的积极分子。然而,就是这样的热爱和追求,范兆国也曾经放弃过,这又是为什么呢?

      高中毕业的范兆国被分配到村里当起了民办教师,一干就是两年。回想起当年的经历,范兆国说,当时并没有真正的尽职尽责。

      (影像:范兆国介绍自己对文学艺术的不愿舍弃。)

      主持人:俗话说:“是金子就会发光”。正因为范兆国擅长文艺创作,他得到了进修的机会,两年后范兆国回到了原来的公社做起了语文老师。还是因为他的擅长,一个偶然的机会,范兆国被调到镇机关工作。如今的范兆国已经退休,待在家里的他仍然不忘继续创作。

      二00五年范兆国退休后,除了写作没有其他事可做。他看到村里有几个老年人聚在一起弹弹唱唱,也拿着自己的乐器凑了过去。二胡、风琴、柳琴,虽然不精通,也能演奏一、二。

      艺术团以器乐演奏开始,后来又和舞蹈结合,现在的艺术团有音乐,有歌声,还有曼妙的舞姿。

      爱情事业双丰收,是多么完美的祝福。在范兆国事业平步青云的同时,他的爱情也时刻伴随着他。范兆国和他的妻子是高中同学,按照他妻子的玩笑话,当时,范兆国就是用一把风琴征服了她的心。

      读书时期的范兆国和他的妻子同属于一个宣传队,他们可谓是志同道合,现在的范兆国经常和他的妻子一起琢磨探讨演奏技巧。

     (影像:范兆国介绍艺术团起始)

      主持人:就这样,范兆国和艺术团的同事一起,跳什么舞,节目怎么安排,都是有范兆国负责。

     (影像:范兆国介绍南驿中老年艺术团宗旨,就是“全民参与,重在健身。保住经典,推陈出新。以团养团,创文明村。”)

      主持人:艺术团成员最多的时候有五十多人,如何组织队员,如何编排节目,都是艺术团需要解决的问题。

      范兆国给人介绍说,艺术团所有的舞蹈编排,舞步的设计,都是有他们的女队员自己交流学习,摸索编排成功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要点都按照专业的水平进行要求。

     (影像:女团员们在摸索交流舞蹈表演动作。)

      主持人:现在的艺术团在村委和各方面的支持下,已经逐步趋于完善,平均年龄六十多岁的伴奏团队演奏和谐,伴奏默契。然而在艺术团成立初期,他们也受了不少罪,吃了不少苦。

     (影像:范兆国介绍乐队苦练演奏技术的过程)

      主持人:为了克服当时的困难,范兆国对自己严格要求,勤学苦练每种乐器,尤其是在伴奏中起主导作用的电子琴,他一有时间就练习。力求每个音符、节拍都符合演唱和舞步的要求。

      在艺术团的发展过程中,范兆国不断的进行创作。如何让作品更加有新意,更生动、喜闻乐见,是范兆国遇到的最大的难题。

     (影像:演员在排练柳琴戏《拉着婆婆去看戏》)

      主持人:这是艺术团代表性的作品柳琴戏《拉着婆婆去看戏》,是为了宣传慢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创作的,受到了省疾病防控中心的高度评价。

     (影像:范兆国和吴士春在切磋演奏技巧和共同修改作品)

      主持人:这是艺术团的另一位元老级的吴士春,在作品创作过程中,他给了范兆国莫大的帮助。

      (影像:演员在排练群口快板《预防“三高”保健康》)

      主持人:这是群口快板《预防“三高”保健康》,也是范兆国和吴士春共同创作(吴士春执笔)的作品,在表现形式上他们做了较大的创新。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也许是范兆国他们的音乐太悦耳动听了,也或许是南驿村的群众都能善歌善舞,热爱艺术,艺术团每天晚上的活动,附近村的群众也来围观,人头攒动,热闹非凡。

      (影像:村民谈对艺术团活动的羡慕和热爱)

      主持人:去年夏天,磁窑镇第一届农民艺术节成功举办。今年年初,在范兆国的带领下,磁窑镇文艺爱好者协会成立。十一个艺术团体加入,推动和丰富了磁窑镇的文化生活。

      (影像:范兆国谈协会成立的宗旨,成立文艺协会,就是给文艺爱好者提供一个平台,让他们在这里聚集在一起,唱出精神,奏出强音,舞出健康,演出风采。)

      主持人:现在的艺术团每天晚上都集中排练。为了带给乡亲们更多更好的节目,范兆国这个带头人也为艺术团的今天和明天思考着、创作着、忙碌着、奔波着,真是忙得不亦乐乎。

      (影像:范兆国谈艺术团和协会的发展前景)

      主持人:现在,范兆国除了准备第二届农民艺术节,他还着手整理磁窑镇的民间艺术传承。孔家村的皮影戏,王府村的拉魂腔,范兆国都想让它们以新的艺术形式和健康活泼的内容再现舞台。范兆国在引领艺术团的团员们自娱自乐、自编自演的同时,也在尽情地演绎着新农民的幸福生活。

      二0一二年八月一日,为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八十五周年,我们又举办了磁窑镇第二届农民艺术节,有十一个单位和村艺术团体参加了汇演。

      二0一三年一月,也是农历的春节前,省电视台“齐鲁台”“乡村季风”栏目组记者梁丽等在磁窑镇宣传室周冲主任的陪同下来到了南驿采访,以《南驿村的文艺表演队》为题,在齐鲁频道“乡村季风”节目进行了长达十分钟的专题报道,舆论宣传极大地鼓励了艺术团的成员们,也促进了周边村艺术团体活动的进一步开展。

       

     




     

---------------------------------------------------------------------------------------------------------


投稿须知


1. 来稿必须为原创,拒绝抄袭,文责自负。平台尽量尊重原创,但对选用稿件具有删改权。

2. 来稿请附作者简介、联系电话、微信号。

3. 来稿体裁不限,以体现乡土气息,赞美家乡风物,歌颂亲情友情爱情乡情为主,弘扬正能量,唱响主旋律。

4.文章所有赞赏归作者所有,十日内到账。

5.投稿即视为接受本平台规则,泰山风物对所录用稿件有最终解释权。

谢谢您的支持与配合!



-------------------------------------------------------------------------------





编辑:月牙

核版:小洁

插图:毛驴



长按二维码关注!

记着在右下角点个赞及在看转发亲朋就是最好的支持!听语音可点右上角,后点左下角朗读即可!


泰山风物
注重原创作品,宣传地方风物,弘扬基层文化,共建美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