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讲堂】家长成长觉醒:成为孩子心灵的守护者,共筑家庭和谐之路

文摘   2025-01-02 19:46   湖北  

《科普讲堂》

仙桃市科学技术协会和仙桃广播电视台综合广播

联合制作播

在这个快节奏、高压力的时代,我们每一个人都在为生活奔波,为孩子的未来努力。但你是否曾停下脚步,认真思考过:在追求成绩和成功的同时,我们是否给予了孩子足够的关注和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是否健康、充实?本期节目,我们就和大家聊聊——家长如何成为孩子心灵的守护者,共筑家庭成长之路。





本期嘉宾


清华大学社会心理 服务师

仙桃市心理协会 会员

宋坤




嘉宾介绍

宋坤,仙桃市心理卫生协会会员,清华大学社会心理服务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nlp国际执行师,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



主持人:宋老师,听说您以前在医院工作,是因为您的孩子改行学心理学,然后成为一名心理咨询师的?


宋坤:是的,当时孩子刚刚上一年级,因为我和他爸爸婚姻出现问题。孩子就在课堂上用塑料袋蒙在头上,发出砰、砰、砰的声音。老师就罚他站到教室后面,他就在教室里大叫、跑跳。老师就通知我们带孩子去看心理医生。当时,我是非常排斥带孩子去看心理医生的,因为觉得去了就证明我孩子有心理精神病,这是非常排斥,羞于让别人知道的。那个时候觉得离婚都是丑的,不能被别人知道。后来我做了心理咨询师,才发现大部分家长在孩子第一次、甚至第二次,第三次要求看心理医生的时候都是拒绝的,都会安慰孩子没事,大多家长对心理疾病都有病耻感,会下意识逃避,拒绝面对。有些会告诉孩子:你没病;有些会说就是现在的孩子蜜罐子长大的,没经历风雨,抗挫能力太差;甚至有些家长还会指责孩子矫情,认为孩子脾气大,脾气古怪。直到孩子出现自伤自残,或者辍学后才会带孩子来咨询。




主持人:那您的孩子后来发生了什么呢?


宋坤:当时我们离婚后,孩子跟他爸爸回他爸爸老家上学。孩子出现上面的问题后,我就去带他。大家知道读一年级需要每天背书,学拼音,我每天坐在孩子书桌旁,盯着他学习。有时孩子2小时背不下来一段话,我就会非常的生气,甚至用衣架抽他。我小时候因为被妈妈打,我在孩子出生前说我以后绝对不打我的孩子,结果,那个时候我就成了那个我最不愿意成为的我妈妈的翻版。后来学了心理学,我才知道,当我们成为父母的那一刻,孩子就会照见我们在原生家庭的内在伤口。没有经过学习成长的父母就会用他小时候被对待的方式对待他的孩子,我们通常把它叫做传家宝,代代相传。

主持人:怎么理解“孩子照见我们在原生家庭的内在伤口呢?


宋坤:比如:有些父母一看到孩子哭就特别受不了,就想要立刻把孩子的哭泣止住。通常会用什么办法呢?胡萝卜加大棒。

要么是利诱:“别哭了,带你去买糖”“带你去吃麦当劳”“不哭了就奖励你一朵小红花”;
要么是威胁:“不许哭,再哭、再哭我揍你了啊”“还哭我就不要你了啊”。哇……这句话杀伤力太大了。我经常在路上看到有些家长在前面边走边对孩子说:“不要你了”,孩子在后面撕心裂肺的哭着追。父母觉得是吓一吓孩子,有用,你看,他就乖了。问题是孩子不知道啊,他会以为是真的,他会以为我不够好,我不乖,父母就不要我了,就会形成他心理的第三层伤口,幼儿决断。我不好,父母就不爱我;我不好,父母就不要我;我不好,就是没有价值的。这严重的破坏了孩子的价值感和安全感以及归属感,孩子成年后都会为这些伤口买单。


主持人:您是说这些父母是通过这种内隐或外显的行为,来操控孩子?


宋坤: 是的,如果父母能够去觉察一下:为什么我对孩子的哭泣有那么大反应?我有怎样的感受?愤怒?我为什么愤怒?我对自己,对孩子有怎样的期待?我在渴望什么?通过对自己内在冰山的看见,甚至可以看看孩子的内在冰山。他就会发现,他的童年留有相关的创伤——原来他小时候哭泣的时候,他的父母也是不允许的,所以他在幼儿时期形成了一个信念——哭是不对的,愤怒、悲伤是不好的——这就是我们说的“幼儿决断”。
因此,当你长大做了父母后,也会去打压孩子的愤怒、悲伤,会去阻止孩子的哭泣。就像我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就会挨打,我当了父母也会去打不好好学习的儿子。


主持人:说到打孩子,我们知道有些人认为孩子不打不成器,有些人又说孩子不能打,对此您怎么看?


宋坤其实,在这里还不是考虑能不能打孩子的事,是父母的状态能不能做到的事。就像我以前,明明知道说不能打不能打,就会在孩子的行为你不能接纳的时候一开始忍,忍,结果最后忍不了更汹涌的爆发出来。然后把孩子狠狠的打一顿,压抑的情绪就释放出去了,理智脑就回来了,就会愧疚,觉得对不起孩子,通过讨好的方式去补偿孩子。这还不是最坏的,有些父母还会否定自己,觉得自己糟糕透了。其实:“当孩子的行为你不能接纳,恰恰代表你跟你原生家庭的问题迎面相遇了。

这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一拍大腿,告诉自己,我成长的机会来了。如果我们在每一次跟孩子或他人的互动中,看到那些我们不接纳的东西时,用上面的方法反观自照,都会看到我们原生家庭的创伤,从而有机会去疗愈。只不过有些人不是向内看,去成长疗愈自己,而是向外求,通过指责别人、操控别人、试图改造别人来转嫁自己的焦虑和痛苦。而往往当孩子还小时,孩子对父母天生的忠诚会让他们压抑自己的情绪和需求去迎合父母,这个时候父母感受不到痛就不会去学习成长。而当孩子进入青春期,有更大的能量与父母对抗时,父母就发现以前的各种手段、招数改造不了孩子了,痛来到自己身上了。这时候孩子厌学了、手机成瘾了、抑郁了、自杀了,家长着急了。“宋老师,孩子不去上学这辈子就完了!”“宋老师,你跟他聊聊,让他赶紧回学校,下周就考试了!”



主持人:这就是我们说的“菩萨畏因,凡人畏果”吧,大部分人都要尝到足够多的“恶果”,才肯向内看。


宋坤:是的,生命中的痛都是为了来唤醒我们的,如果你看不见,他会用更大的痛提醒你,你还看不见,就会用更大更大的痛来提醒你,甚至是用失去来提醒你,失去关系,失去健康,甚至失去生命本身。所以我做孩子的咨询都要求家长要一起学习成长。有些家长就不理解,明明是孩子病了,我又没错,宋坤老师怎么治我呢?因为一个家庭就像一个池塘,父母是水,孩子是鱼,鱼生病了光给鱼治病,不换水是治不好的。所以,如果家长能够向内求,通过学习,疗愈自己的童年创伤,接纳那个不完美的自己,才能接纳孩子的不完美。重新学习,觉察自己的感受,看到自己的情绪,情绪背后有哪样未被满足的需求呢?为自己的需求负起100%的责任。花点时间爱自己,丰盈自己,如果你都不爱自己,你都没有爱又如何能给到孩子高品质的爱呢?一个人是没有办法给到别人自己没有的东西的。




主持人:现实中常见的是,父母远离感受,不能真实地做自己,还每天特别努力地试图把孩子也塑造成规规矩矩的“”人?


宋坤:是啊,为什么现在那么多孩子有心理问题?一方面是解决了温饱问题,进入了精神需求的层面。另一方面孩子不被允许活出真实的自己,只为满足好学生的角色要求,而好学生还仅有学习好这一条评价体系

主持人:家长们会觉得,逼孩子刷题考试拿高分,是为了孩子将来的生存着想。不想孩子跟自己一样没读好大学,过苦日子,对此您怎么看?


宋坤:孩子不容易,现在的家长更不容易。家长们的生存焦虑主要来源于大环境,社会主流价值观将成功等同于高学历、高收入。但我们更要思考,如何在保护孩子天性、保证孩子身心健康的基础上,帮助孩子完成社会化。所有以牺牲孩子的身心健康来换取的成功、成就,无异于杀鸡取卵。如果孩子抑郁了,割腕了,自杀了,心理精神疾病都来了,身心健康都没有了,还谈什么未来呢?

大环境我们无力改变,我们可以做的是,通过自我成长,让自己具备完整、健全的人格和积极的心理能量,去支持孩子,让孩子在面对巨大的竞争压力之后,能有一个被接纳的空间,一个表达感受的地方,一个受伤自我的安放之处。让家真正成为港湾,与风浪搏斗的孩子回家能得到休息,得到抚慰,得到鼓励,才能积蓄力量,更好地应对外界的挑战。


主持人:是不是说如果说学校在给孩子施压,那么家庭的价值是给孩子减压?


宋坤: 是的,不仅是减压,舒缓情绪,更是增加孩子的心力,越是在紧张高压焦虑的大环境下,我们父母越要学会帮孩子放松,营造轻松喜悦的家庭环境,让孩子回到家充满电,再活力满满的出发。让家成为孩子坚强的后盾,这是我对所有父母的建议和忠告,要知道那些极端事件中的孩子都是对家绝望的孩子。


主持人:很多家长头脑中,有一个理想孩子的模型——这孩子每天都很自觉地学习,成绩优秀、稳定,没有负面情绪。有一份好工作,然后好好的谈一段恋爱,结婚,生子,一旦现实中的孩子不符合理想模型,家长就百爪挠心,忍不住去改造孩子?


宋坤是的,就像我们昨天《金钱关系疗愈工作坊》带大家疗愈价值感的时候,大家相互扮演父母孩子。孩子问父母:“如果我不够好你还爱我吗?如果我不够好你会不要我吗?如果我不够好我还有价值吗?”结果所有学员都哭的稀里哗啦,哭完又感动的笑。工作坊结束后大家分享:原来做父母的时候看不到孩子背后的恐惧和彷徨,看不到孩子的渴求。做孩子的时候期待父母无条件的爱,看不到父母的有限,父母给了我们他们能给出的最高品质。要知道没有期待才没有虐待,当我们对另一个人有期待的时候,就代表我们对他当下的状态是不认可的:“你这样不够好,我想让你变得更好,就拿一把剪刀开始修修剪剪。”殊不知,当我们对孩子修修剪剪时,孩子收到的是:“我不行!我做不到!我不好!我没有价值!”一个自我价值感匮乏的孩子,他又如何能创造丰盛富足的人生呢。

因为我们也是被我们的父母改造长大的,我们的父母也是被他们的父母改造长大的,我们都带着伤口,带着灵魂的碎片在前行,如果不经由成长疗愈这些伤口,补齐这些灵魂碎片我们就会代代相传。

主持人:如果我们决心向内探索、成长疗愈自己,当改造孩子的欲望又升起时,我们可以怎么做呢?


宋坤:成长,不能只停留于头脑。因为头脑代表的表意识只占整个意识的5%,而潜意识占95%,那你如何能用5%去撬动95%呢?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知道却难以做到。潜意识决定着我们的行为,改变潜意识是需要改变旧有的体验,旧有的行为模式的。比如:通过身体的改变,通过催眠冥想,用新的体验代替旧的经验……不能光听理论,就像你知道了一堆游泳理论,但从没游过,把你丢到水里还是会溺水。

当然,学习改变是需要一个过程的,从无知无觉到后知后觉,到边知边觉,最后才是先知先觉。我们有了改变的决心,在不知道怎么应对的时候,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深呼吸,让自己停下来,不继续用粗暴的语言和行为伤害孩子。
当遇到我们不能接纳的行为时,可以采取三句话表达:
第一句,描述客观的事实;
第二句,表达自己的感受;
第三句,说出这件事对他人、环境真实而具体的影响是什么?具体可以怎么做?
例如,孩子把瓜子皮丢在地上了,你不接纳,你可以说:
“我看到你把瓜子皮丢到地上了,我感到担心,如果奶奶不注意踩到,可能会滑倒的,请你把瓜子皮扫起来,可以吗?”
注意,说“你把瓜子皮丢到地上了”,这是描述客观事实,但如果说“你怎么这么不讲卫生”,就是贴标签了,就是指责了。这两者要区分清楚。
家长往往容易给孩子贴负向标签,让孩子感到你对他这个人的攻击。孩子的自尊、自信、自爱,在那一刻就受损了。请相信,一个低自尊水平的孩子是没法活出丰盛富足的人生的。人性都是向善向好的,即便这个孩子的行为不符合我们个人的价值观,或不符合社会共同的价值观,我们依然可以不纵容,也不采取暴力。我在给监狱服刑人员做咨询的过程中发现,童年的暴力、攻击,只会加固孩子的行为,或眼下改变了他的行为,但让他的心灵受伤,从而变成会伤害别人的人。当父母肯定、欣赏、认可孩子时,你会发现每一个孩子都是天使。





监制/李冬梅   编审/刘琼秀 戴 红 
主持人/胡  琴

编辑/胡  琴

声明:本公众号未标明原创的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交流学习之用,不用于商业行为。如有侵犯了企业、媒体、公司、个人的知识产权,请联系删除。
END


手机下载“开吧APP

收听节目、参加互动、

关注仙桃最新民生动态、

汽车维权、车辆保养维修知识

你想要的,这里都有!


点击下载


精彩在你身边,你的有车生活方式。

仙桃人民广播电台



仙桃之声
仙桃广播电视台综合广播fM90.4官方公众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