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用来爱的,不是用来伤的。”——周国平
这是个让人心疼的故事。夜晚的街头,一个中学生女孩情绪崩溃,冲着自己的妈妈大喊大叫。原因很简单,她在学校被同学无缘无故打了。本想求安慰,却被一句“为什么别人只打你?”直接击溃。女孩的眼泪止不住,委屈和愤怒让她失去了控制。
这个画面,让无数网友心酸。到底是孩子错了,还是父母真的不懂爱?
谁能为孩子撑腰?
孩子被打,最需要的是什么?是安慰,是信任,是一句“别怕,有我在”。可很多父母却选择第一时间反问:“是不是你自己惹了人家?”听起来像是“讲道理”,其实是推开了孩子。
这种做法,可能连父母自己都没意识到有多伤人。孩子遇到不公,回家是找避风港的,不是找法官的。如果连家里人都觉得“是你活该”,那孩子心里还有什么地方是安全的?
“你为什么不反抗?”
也有人说,女孩对妈妈大喊大叫的劲头,为什么不用来对抗欺负她的同学?这话听着很有道理,但站在孩子的角度想想,真的公平吗?
孩子在学校,面对的是欺负人的同学,可能还有无视问题的老师。她要鼓起多大的勇气,才能站起来说“不”?可是当她面对的是她以为最亲的妈妈。妈妈不但没有安慰,还质疑她的处境。这样的双重压力,哪个孩子受得了?
父母的“怕事”,毁了多少孩子?
有网友说得扎心,“很多父母不是不爱孩子,而是太怕事了”。怕得罪别人,怕麻烦,怕比不过别人。于是,选择让孩子委屈,觉得这是最省事的办法。
小张的故事让我印象深刻。小时候他在学校被同学霸凌,回家告诉妈妈。妈妈只是淡淡地说:“以后别去惹人家。”这句话让他记了一辈子。他说,那一刻他明白了,不管自己多难过,妈妈都不会站在自己这边。
这种父母的“怕事”背后,其实是自卑。他们觉得自己“斗不过别人”,于是选择对孩子“下手”,以为这样能息事宁人,却忘了,孩子才是最需要保护的那个。
父母的爱,真的不会表达?
有人说,这些父母不是不爱孩子,而是“不会爱”。受文化和教育的影响,他们的表达方式很粗糙,甚至是直接伤害性的。他们以为教孩子吃苦,是爱;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是爱;质疑孩子,是为了让她反思。
但这种“爱”,孩子能感受到吗?
想起朋友小雨。她小时候每次考试考得不好,爸爸总是一句:“别人能考好,为什么你不能?”后来,她成绩越来越差,也越来越不愿意和爸爸说话。她说:“我知道他是为我好,可他为什么从来不说一句鼓励的话呢?”
我们是“救赎”自己的一代父母
如今80、90后这一代人做了父母,画风明显不同。他们对孩子百般呵护,生怕孩子受一点委屈。用网友的话说,“我们在孩子身上完成了对自己的救赎”。
的确如此。因为我们经历过那些冷漠、不被理解的日子,我们知道那种滋味有多苦。所以,绝不会让自己的孩子再受这种苦。
但我们也要警惕,过度保护会不会反而让孩子失去应对挫折的能力?爱孩子,不是让他们永远生活在温室里,而是让他们知道,无论世界多冷,家始终是温暖的。
孩子需要父母的“软实力”
心理学家常说,孩子在家庭中能感受到的“支持感”是至关重要的。这种支持感,不是给孩子买最好的衣服、报最贵的补习班,而是让孩子知道,“无论发生什么,我都会站在你这边。”
如果视频中的妈妈,能换种方式说:“你受委屈了,咱们去找老师,咱们解决这个事。”那场街头争吵,可能就不会发生。
父母的爱,不需要很复杂,有时候一句话就够了。真正能治愈孩子的,不是物质,而是父母的理解和陪伴。
写给每一位父母:听孩子的声音
当孩子遇到委屈时,先别急着讲道理,更不要质疑。试着蹲下来,听听孩子的心声,哪怕只是一个拥抱,一句“我知道你受委屈了”,也能给孩子最大的安慰。
记住,孩子不是小大人。他们需要的,不是冷漠的推理,而是温暖的支持。做父母的,不一定要完美,但一定要让孩子知道:“家,是你永远的后盾。”
最后,也送给所有孩子一句话:“请相信,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个人,会站在你身后,给你勇气。”
【历史文章,邀您共读】
女生高考前骑车撞死人获谅解未被起诉?估计键盘“侠”们不会满意
AI做题都能上一本,孩子读书考试立足社会要培养哪些底层能力?
我让AI试着写了2024年高考语文作文试题,结果出人意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