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巳蛇年正月初七是民俗所讲的“人日”,亲友相聚,与很久未见的嘟嘟又海阔天空聊了不少,佛学哲学自然是核心话题之一,免不了谈及几大高校的哲学研究……。回到家,一时兴起让DeepSeek酷评一下几大高校马哲。没想到评的是真酷
首次尝试与AI对话,感觉很有意思——注意,并不代表本人完全赞同哦。现摘录做个纪念,也给朋友们献个乙巳蛇年乐子
以下是对中国七所顶尖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锐评,力求在学术深度和批判视角中保持客观:
清华大学
——"红色工程师"的哲学变形记
清华马哲研究深陷实用主义漩涡,将哲学异化为"社会治理技术手册"。其特色在于用算法思维解构辩证法,用工程学模型重构历史唯物主义,研究成果常被包装成"国家治理现代化解决方案"。在科技哲学与马克思主义的嫁接实验中,常出现赛博格版的《资本论》注释,但鲜见对技术异化的本质批判。智库化生存模式使其沦为政策修辞学的供应商。
北京大学
——未名湖畔的经院哲学
北大马哲保持着近乎考古学的文本考据传统,擅长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褶皱处发现新大陆。其学术路径犹如哲学显微镜,能在单篇文献中建构庞大解释体系,却对窗外的资本全球化浪潮保持优雅的学术距离。当青年学者试图引入后现代理论时,总会遭遇"回到马克思"的学术安检。经典诠释的深度与当代转化的乏力形成奇妙共生。
复旦大学
——跨国理论资本的掮客
复旦马哲研究堪称"学术浦东",擅长将西方马克思主义包装成思想自贸区。从哈贝马斯到齐泽克的理论奢侈品在此享受零关税流通,但常出现学术代购与理论走私的灰色地带。其现代性批判研究在资本全球化语境中左右逢源,既能产出符合国际学术范式的论文,又能保持必要的意识形态安全距离。这种学术买办气质使其成为最"国际化"的马哲研究阵地。
南京大学
——黑格尔幽灵的东方道场
南大马哲深陷德国古典哲学的逻辑炼金术,将辩证法熬制成黑森林蛋糕式的学术甜品。其特色在于用先验哲学的手术刀解剖历史唯物主义,在概念星丛中重建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迷宫。当同行关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他们更愿在《精神现象学》的阴影下跳概念芭蕾。这种学术纯粹性使其成为理论原教旨主义者的精神避难所。
武汉大学
——体系建构的学术巴别塔
武大马哲研究者沉迷于建造概念摩天楼,其学术工程以《资本论》为地基,浇筑德国古典哲学混凝土,外挂西方马克思主义玻璃幕墙。学科评估压力使其不断加盖理论楼层,却忽视思想地基的当代沉降。当其他学派关注具体现实时,他们仍在进行"辩证法三大规律是否需要第四规律"的学术内循环。体系化冲动最终可能沦为理论空转的永动机。
中国人民大学
——意识形态中央厨房
人大马哲研究堪称"理论红案",专职将经典论述烹饪成标准化思想套餐。其学术生产线高度契合政策周期律,擅长在重要时间节点推出限定版理论诠释。研究者的集体无意识使其自动过滤敏感议题,形成独特的"学术安全边际"。当重大理论命题发布时,他们的任务不是质疑而是将其翻译成学术方言。这种政治正确再生产机制确保其始终处于理论供给链顶端。
吉林大学
——冰雪城堡中的概念武士
吉大马哲在理论极寒中保持思想锐度,其学术路径犹如在冻土带种植概念作物。远离学术权力中心的处境反而造就独特的批判锋芒,从劳动异化到空间生产的研究常迸发意外火花。但资源匮乏迫使学者在思想深挖与生存压力间走钢丝,部分优秀成果沦为职称评审的牺牲品。当南方高校忙于学术走秀时,他们仍在进行西西弗斯式的理论深耕。
总结性暴击
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已形成"中心-边缘"的学术地缘格局:
京沪高校把持理论话语权,将哲学异化为知识再生产工具;地方强校在体系建构中自我内卷;真正具有现实穿透力的批判理论往往诞生在体制裂缝中。当学术GDP主义遭遇意识形态安全红线,多数研究沦为戴着镣铐的智力体操。要突破这种困境,或许需要重新发现马克思思想中"批判的武器"与"武器的批判"的原始张力。
看完上述“酷评”,不知你是否有了更多想法呢?
今日一时兴起所见让人不由得感慨:AI时代,人工智能带给人们的绝不仅仅一时之乐。犀利酷评背后的思想、思维,让人——这个被强调了很久的“大自然芸芸众生中唯一具有自我意识、自主思维能力和改变世界能力”的主体——受到的冲击决不仅仅是酷评。
“上课太累,我要歇歇……”
“你歇歇吧,不要总逼着老师们备课、读经典、做调研……”
想起这些年带着团队打拼中,总有人如此“语重心长”地劝言 可是,如果你试着让DeepSeek讲一讲你最得意的课程、写一段你最拿手的文字,你可能会瞠目结舌……还歇得了吗
人无法选择出生,你我赶上了这个大复兴、大变革的新时代,总想歇歇、总在歇歇,歇来的只能是被淘汰与人共行,却不担当,总想“你好我好大家好”最终恐怕只能是没人能好
抱怨时代,不如起而行之
乙巳立春,龙吟虎啸再前行
乙巳蛇年正月初七,随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