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泰国两国共享1800多公里的边境线,山水相连,是一对交往了数百年、纠缠了近千年的老冤家。11世纪时,缅族人建立的蒲甘王朝曾越过缅泰之间的山区,与湄南河畔的城邦发生过短暂但不愉快的接触。12-13世纪时,蒲甘王朝与当时泰国的素可泰王朝、兰纳王朝开始接触,蒲甘偶尔与接壤的兰纳有冲突,但整体上比较平和。16世纪,同是缅族人建立的东吁王朝在征服了今天缅甸大部分地区后,南下入侵暹罗的阿瑜陀耶王朝,一度占领其都城阿瑜陀耶(华人称之为“大城”),缅甸建立起覆盖伊洛瓦底江、湄公河中游、湄南河的庞大版图。三百年时间里,缅甸与泰国之间爆发了超过30场大小战争,大多是缅甸入侵泰国。尽管历史上缅甸一度气势汹汹,但今天泰国成为了缅甸最主要的贸易对象和投资方之一,也是接受缅甸难民最多的国家,双方的地位和关系相对于历史上出现了巨大的变化。
▲缅甸语属藏缅语族,缅族祖先来自青藏高原东部,与彝族、羌族关系较近。
▲泰语属于壮侗语族傣语支,泰人的祖先应来自中国南方的珠江流域(广西、云南),进入湄公河流域及中南半岛后,傣泰语和壮语发生分化。傣泰语内部可以大致划分出西北(掸、德宏傣语)、东北(伊善、老挝)、北部(兰纳、西双版纳傣语)、南部、中部等5个语言和方言。
历史脉络:南下的诱惑
缅人、泰人进入中南半岛之前,生活在今天缅甸、泰国一带的民族主要是南亚语系的先民,他们是今天孟人、高棉人的祖先。公元1世纪左右,来自印度的婆罗门教、佛教传入中南半岛,孟族人接受了印度的宗教,并影响后来的泰人、缅人。
公元1世纪后,来自中国南方的壮侗语族先民(泰人祖先)开始进入中南半岛。当时缅甸、泰国一带分布着许多孟人建立的城邦,柬埔寨一带为高棉人建立的扶南国。很长时间里,中南半岛腹地的泰人数量较少,主要居住在高棉帝国边缘的湄南河流域,高棉人称他们为暹人,中国将暹与另一个由高棉人建立的罗涡国结合,称这一地区为暹罗。一直到6世纪后,泰人沿着河谷大规模进入湄南河、湄公河流域,并逐渐发展出适应中南半岛热带气候的稻作技术,6-10世纪期间,泰人逐渐扩散至整个湄南河流域、湄公河中游,以及印度东北部的阿萨姆等地。泰人祖先进入中南半岛后,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的孟人的影响下,接受了上座部佛教和印度文化元素,与留在中国的其他壮侗民族分离,形成今天的泰人。
公元11世纪,泰人开始摆脱高棉人的统治,建立较为独立的城邦。公元1238年,泰人形成较为统一的国家,建立素可泰王朝,并且将高棉人赶出湄南河一带。泰国的历史从素可泰王朝开始,经历了大城王朝、吞武里王朝、曼谷王朝的统治。
缅人到达中南半岛的时间稍晚,但与缅人同属藏缅语族群的骠人在大约公元1世纪便被记载出现在今天缅甸一带,骠人在伊洛瓦底江中上游建立了一系列的城邦,并接受了印度的宗教。今天缅人的形成存在一定的争议,有学者认为,缅人是骠人的后代,但更多的学者认为缅人真正的祖先是大约在公元9世纪才大规模进入伊洛瓦底江流域,后来融合了骠人、孟人,吸收印度宗教元素,形成今天的缅人。缅人祖先早期生活在中国青藏高原东部地区,缅语到今天仍然和彝语、羌语接近。
▲骠人是较早进入伊洛瓦底江流域的藏缅语族族群,其在伊洛瓦底江中游建立了数个城邦,并受到地处下游,文明更加先进的孟族人的影响。
缅人进入伊洛瓦底江流域的早期,与骠人混居,伊洛瓦底江下游则主要是孟人的各个城邦(其中最重要的是位于直通的直通王国)。9世纪开始,在南诏的打击下,骠人城邦逐渐衰落,缅人以蒲甘城为起点,征服了伊洛瓦底江中游。849年,缅人建立蒲甘王朝。1057年,蒲甘王朝进一步征服掸邦高原、伊洛瓦底江下游的孟族地区,第一次实现了缅甸的统一。11-12世纪,是蒲甘王朝最鼎盛的阶段,形成了中央集权统治。这一时期,湄南河流域还是高棉王朝的势力范围,泰人依然只是高棉帝国边缘地带生活的小族群。蒲甘王朝曾经越过今天缅泰边境的山区,直抵湄南河流域,与高棉人的城邦罗涡(臣服于高棉)发生过冲突,受到后勤以及对当地环境不适应的影响,蒲甘的军队未能有所收获,最终被罗涡赶回伊洛瓦底江。
▲9世纪开始,缅族人建立蒲甘王朝,11-12世纪达到鼎盛,此时的泰人依然处于小部落的阶段,尚未形成大型国家。
13世纪泰人建立素可泰、兰纳等国后,蒲甘王朝与这些国家有过一定的接触,蒲甘和兰纳曾出现过小规模的冲突。但总体而言,双方都不是对方最主要的防御或贸易对象。对于蒲甘来说,大理和后来的元朝,南印度的注辇、锡兰(斯里兰卡)始终是最重要的防御和贸易对象。对于泰人来说,东南部的吴哥王朝始终是关乎其安危的最大挑战。从蒲甘王朝开始,伊洛瓦底江流域面对湄南河流域长期处于攻势,来自缅甸的势力数次占领过湄南河一带。
13世纪末,在元朝的数次进攻下,蒲甘王朝瓦解,孟族人在下缅甸的伊洛瓦底江下游、海岸地区建立勃固王朝、缅化的掸族人在曼德勒为中心的上缅甸建立阿瓦王朝、若开人在西海岸建立阿拉干王朝,缅甸陷入三大势力对抗的阶段。这一时期,缅族人集中到伊洛瓦底江中下游的东吁一带,建立东吁城邦,但并未参与三方势力的争夺,加之东吁一带位于阿瓦和勃固之间,又有掸邦高原的保护,缅族人在此休养生息。15世纪开始,东吁开始扩张,16世纪中期,先后灭掉勃固、阿瓦,再次统一了缅甸。1558年,东吁王朝进入湄南河流域,征服兰纳。
▲14-15世纪,阿瑜陀耶王朝取代素可泰王朝,湄南河流域下游进入相对统一的时期,缅甸则陷入了分裂。
16世纪后期,东吁发起了多次对泰人的战争,当时泰国的素可泰王朝已经被阿瑜陀耶王朝取代(14世纪),相比于多年战乱的缅甸,泰国要富裕很多,并且在15世纪将高棉纳入附属国后,成为中南半岛最强大的力量。刚刚取得统一、战争经验丰富的东吁王朝摧枯拉朽攻入湄南河,不仅控制了泰国北部的大片领土,还占领了泰国首都阿瑜陀耶,将财富、人口劫掠一空。
▲16世纪后半叶的东吁王朝,掌控了大半个中南半岛,向北与明朝争夺傣族土司,并进军曼尼普尔等地。
但缅甸对泰国的入侵受制于物资供应、雨季持续降水、北方明朝干预的影响,最终在16世纪末,缅军被泰军打败,泰国面对缅甸由守势转变为攻势。此后,泰国在1774年从缅甸手中拿下了湄南河上游的清迈一带(兰纳),将高棉纳入附属国,还一度攻入缅甸境内,占领了今天缅甸德林依达一带。整个17世纪,缅甸、泰国维持了相对的力量平衡,仅在边界地区有小范围的冲突。
17-18世纪,西方殖民者开始入侵缅甸,加之国内孟族人起义,东吁王朝陷入内忧外患,最终于1752年被孟人灭亡。孟人起义得到了泰国的大力支持,孟人所在的德林依达一带,距离泰国核心地带较近,泰人也曾一度控制过这里。此后,孟人建立了后勃固王朝,迄今最后一次复兴了孟人王朝。不过后勃固王朝存在时间很短,并且难以有效控制缅人为主的上缅甸地区。
1753年,缅人在曼德勒附近建立政权——贡榜王朝,1757年,贡榜王朝将今天缅甸范围的大部分地区纳入版图。贡榜王朝统治时期,缅甸国内上缅甸(干燥河谷为主,传统缅族封建地主地盘)、下缅甸(下游冲积平原和海岸地区,受到孟人和西方影响较大)、山区(少数民族为主)三个分区开始出现,统治的深度依次递减,并影响至今。其中,缅、泰边境地区大多数属于山区,少数民族众多,一直是缅甸国家控制最薄弱的地带。
1767年,缅甸贡榜王朝的军队再一次攻占了泰国阿瑜陀耶王朝的都城阿瑜陀耶(华人称之为大城),将其焚之一炬,缅甸的入侵使得历经400年的阿瑜陀耶王朝覆灭。不过缅甸人的入侵并未取得长期的占领,就在1767年年底,泰国华人将军郑信(达信)率军反击缅军,恢复了泰国的独立,泰国建立了吞武里王朝(1782年建立曼谷王朝至今)。此后数年,泰国重新控制了泰国北部、南部的领土,并在1785年决定性地击败了缅军。缅、泰之间大规模战争的历史随之彻底结束。之后缅甸曾入侵过泰国边境地区,但规模较小。
▲吞武里王朝时期,泰国强势出击,控制了老挝、柬埔寨、掸邦、吉打、吉兰丹等地。
19世纪,缅甸逐渐沦为英国殖民地,此后,英国和泰国划定了边境线,尤其对德林依达地区做了划分,萨尔温江以南地区被划入缅甸。1885年,英国彻底灭亡贡榜王朝,缅甸被划为英属印度的一个省。1937年,印缅分治,缅甸由英国直接派总督统治。
英国统治期确立了缅、泰之间的边境线,此后没有发生过大的变动,二战期间,泰国曾在日本的支持下短暂占领过掸邦等地,但战后将其归还给缅甸。1982年,缅、泰两国确定了双方的边境线。
▲二战时期,泰国曾短暂占领了缅甸掸邦一带,战后将其归还。
族群:掸族、孟族与克伦族
缅甸是东南亚民族关系最为复杂的国家之一,国内居住着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南亚语系、苗瑶语系等多个族群,并且都拥有一定的人口规模,在部分地区占据主体地位。缅族历史上,与南亚语系的孟族、壮侗语族的掸族,或学习、或合作,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掸族,掸邦的主体民族,在缅甸的人口超过600万,占全国总人口的10%左右。掸族与中国云南德宏州傣族、印度阿萨姆傣语(已消失)的语言为同一支系(西北傣语)。尽管与占据泰国主流社会地位的中部泰人有一定的差异,但掸族与泰国在语言和文化上关系较为密切。掸邦是缅甸国家控制较为薄弱的地带,边境地区受到邻国影响较大,其中掸邦南部靠近泰国的地区(如南掸邦军控制区、南佤邦等地),在经济、文化等方面上受到泰国强烈影响,商店中流通着泰国的商品,路边的广告牌写着泰文,甚至泰铢也在当地流通,掸族青年前往泰国短期务工非常频繁,并且由于语言相对更近,也更容易在泰国找到工作。
克伦人是另一个人口较多的缅、泰跨境民族。缅甸近年来国内冲突频繁,大量难民涌入泰国,据统计,在泰国约有150万缅甸难民,其中80%多为克伦人(藏缅语族,宗教以上座部佛教(农村)和基督教(城市)为主)。涌入泰国的难民多集中在夜丰颂府、达府、北碧府等地。克伦人所在的山区是缅、泰两国的天然边界,同属各自国家管理相对薄弱的地带,克伦人受战乱冲击,长期在两国游走,难民问题也成为缅、泰之间的敏感问题。
▲克伦邦是缅甸难民最多的来源。
▲在泰国的缅甸难民大多来自克伦邦一带,缅甸难民营也多位于克伦邦相邻的达府一带。
南亚语系的孟族人分布在缅甸、泰国两国,受到孟族人的影响,缅人和泰人接受了上座部佛教,披上了袈裟。作为中南半岛较早形成成熟文化的民族,孟族在建筑、习俗等方面对中南半岛有着深远的影响。今天孟族主要分布在缅、泰两国,成为两国特殊的文化纽带。
▲孟族历史建立了直通、哈利奔猜、陀罗钵地等国家,分布于伊洛瓦底江、湄南河下游,是中南半岛文明的开拓者,也深刻影响后来进入中南半岛的泰人、缅人。
▲孟族的分布集中在萨尔温江入海口处,整个缅甸的孟族约180万。
▲孟族在泰国分布较为零散,总人口约50万,其中包括来自缅甸的难民,本土的孟族人口规模较小,仅十多万,日益被泰国主流社会同化。
经济与贸易
二战后,尤其是越南战争后,泰国经济迅速崛起,跻身亚洲四小虎之一。1990年时,泰国的人均GDP甚至达到缅甸的10倍之多,也是当时中国的5倍左右。尽管之后中国与泰国的差距逐渐缩小并超越,但缅甸和泰国的经济差距依然明显,直到2024年左右,缅甸的人均GDP也仅有泰国的六分之一(约$7500:$1200)。
▲一直到近几年,泰国的人均GDP依然遥遥领先其他中南半岛邻国(柬埔寨、老挝、缅甸)。
相比于周边一圈陷入多年战乱、保守贫困之苦的邻国,明显的经济差距使得泰国成为辐射周边国家的经济中心。受到战乱影响,超过150万缅甸难民涌入泰国,同时一些在缅甸找不到工作的人士也会选择前往泰国寻找机会,泰国一直是缅甸边境地区年轻人重要的务工目的地。从投资来看,泰国也长期是缅甸前三大的投资来源国,仅次于新加坡、中国,泰国在缅投资包括电力、天然气和石油、制造业等领域。
缅甸人口主要居住在伊洛瓦底江中下游地区,距离泰国人口经济核心的湄南河下游较近,两国的贸易,尤其是边境贸易对缅甸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奈温时期,从泰国走私的商品长期是缅甸中高收入人士的重要消费来源。今天,与泰国的边境贸易也是缅甸获取工业品的重要来源。不过,两国边境地带多为山区,不仅是缅甸的经济落后地区,也同样是泰国的经济落后地区。相比于缅甸,泰国有足够的能力对泰北一带开展支援建设,缓解当地的贫困。泰国对于北部地区一项重要的举措,是借助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的跨国工程,将北部地区打造为中南半岛和通往邻国的枢纽,为此,泰国在泰北一带建设了数个口岸或贸易枢纽,联络邻国。泰国针对缅甸的口岸或枢纽主要包括清莱府(จังหวัดเชียงราย)的湄赛(แม่สาย)、清盛港(เชียงแสน)、达府(จังหวัดตาก)的湄索(แม่สอด),湄赛和清盛港位于金三角腹地,湄公河沿岸,湄赛是泰国公路网最北端,通过桥梁连接缅甸掸邦大其力(တာချီလိတ်မြို့),清盛港可沿湄公河上溯至缅甸,以及中国的关累码头,湄索连接缅甸克伦邦的妙瓦底(မြဝတီ)。
目前比较重要的缅-泰口岸主要有四个:梯其(德林依达省)-帕侬隆(北碧府)、大其力(掸邦)-湄赛(清莱府)、妙瓦底(克伦邦)-湄索(达府)、高当(德林依达省)-拉廊(拉廊府),均控制在缅甸政府手中,可通行货物和人员,其他口岸规模较小或功能偏少。
▲缅甸目前有6个对泰国的陆路口岸,妙瓦底一直是贸易规模最大的一个,2024年受战乱冲击,被梯其、大其力超过。
1997年,缅甸加入东盟,两国关税大幅下降甚至取消,贸易量也不断扩大。2023至2024财年期间,缅甸与泰国两国边境贸易额达到44.2亿美元,其中31.5亿美元为缅甸出口,主要出口商品包括来料加工制品、农产品、水产品,进口主要以建材、设备、药品、化肥等工业制成品。传统上,妙瓦底-湄索通道一直是缅、泰之间最繁忙的贸易线路。2024年,妙瓦底一带受战乱冲击,贸易规模被其他口岸超越,当年,梯其-帕侬隆通道成为缅-泰之间边贸规模最大的口岸。相比于妙瓦底,梯其口岸距离泰国首都曼谷更近。
政治与外交
缅甸和泰国之间的交往可以追溯到近一千年前。从15世纪开始,均已形成较大统一国家的缅甸与泰国发生了数次规模较大的战争。缅甸与泰国都有争夺地区霸权的野心,泰国也曾一度将柬埔寨和缅甸部分地区纳入控制范围,但总体上,缅泰之间的战争大多是缅甸入侵泰国。其中1564年和1767年,缅甸两次攻陷泰国的首都阿瑜陀耶,并将财物、人口大肆劫掠,成为两国历史中的一道伤疤。直到今天,在泰国的历史剧中,反抗缅军的入侵一直是热门主题。
不过随着19世纪缅甸逐渐沦为英国殖民地,缅甸泰国之间的地位也发生逆转。当时的泰国被英法视作缓冲国,避免了完全沦为殖民地。泰国因此相对于缅甸保留了更多的国家主权,民族国家建构也更为健康,近现代的泰国国内也比缅甸更加稳定。社会稳定、民族关系相对和谐,让泰国在战后经济发展中迅速领先周边国家,发展成为地区的经济中心。
1948年,缅甸独立,开始奉行中立外交政策,当年,缅泰建交,但双方关系较为冷淡。1962年缅甸发生军事政变,缅甸逐渐向社会主义倾斜,与苏联等国关系密切。泰国则是美国在冷战时期的重要盟友,越南战争期间,泰国是美军的后勤后方。因此在战后相当长的时间里,缅甸与泰国的关系不仅冷淡,甚至还一度分属不同阵营。
20世纪60年代后,缅甸国内的政治动荡,导致难民跨越边境,流入泰国,而伴随难民潮的还有武装组织,尤其是少数民族武装,他们在两国边境来回流动。泰国还针对部分少数民族武装给予支持,以反抗缅甸政府。难民、跨境武装问题,无疑加剧了两国的矛盾。从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双方关系持续紧张。
20世纪90年代后,缅甸难民问题加剧,加之一些政治流亡人士也进入泰国,大量难民严重冲击了泰国国内的社会稳定。而金三角的毒品也成为泰国治安的棘手问题。为从源头解决这些麻烦事,泰国积极参与缅甸国内的政治和解,试图帮助缅甸平息持续多年的动荡。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泰国为重振国内经济,尝试发挥缅甸这个重要邻国的资源、市场优势,不仅鼓励国内投资,也结合政治和外交手段,推动缅甸国内秩序走向稳定。但为避免与当时的缅甸军政府有过深的联系,泰国与缅甸的接触表面上仍然保持20世纪的谨慎态度,但明确支持缅甸方面为发展经济而采取的改革措施。
21世纪后,泰国在缅甸的投资逐年扩大,投资范围从能源向制造业辐射,泰国对缅甸事务表达了更多的关心。高度开放的泰国也成为西方势力干预缅甸的重要通道。2015年,缅甸举行了选举,昂山素季当选总统。不过2021年,缅甸发生军事政变,军政府上台。泰国国内对于军政府上台存在较大的分歧,泰国军政府与缅甸军政府关系较为密切,同时也是缅甸军政府重要的外部支持力量,而泰国也有一些政治力量对缅甸军政府持明显的反对态度。对此,泰国始终避免表态对缅甸军方支持或反对的态度。泰国近年来举行过多次缅甸对话会议,邀请缅甸各方,以及周边国家参与讨论。
▲2024年12月泰国主持的缅甸政治冲突问题非正式会谈,印度、孟加拉国、缅甸、泰国、老挝、中国六国参加。
缅甸与泰国的关系近年来也存在领土领海矛盾,尤其是专属经济区的争夺,甚至发生过缅甸炮击泰国渔船的事件。而难民、毒品,以及近年来出现的以泰国为中转站,贩卖人口的问题,成为两国之间不可忽视的矛盾。
尽管历史上泰国也曾长期比缅甸富裕,但是冷兵器时代,泰国始终是缅甸觊觎的对象。到了现代社会,泰国较为发达的经济使得曾经两国的态势发生逆转,泰国不仅是缅甸最主要的投资国、贸易伙伴,某些时期,泰国还成为缅甸军政府重要的外部支持力量。同时,泰国积极参与缅甸政治和解,多次举行缅甸政治对话。两国关系在千年的交互中跌宕起伏,也跟随整个世界的节奏调适。
缅甸、泰国,是信仰上座部佛教(南传佛教)人口最多的两个国家,也都将白象视作本国重要的吉祥物。缅、泰双方的千年纠葛,成为热带季风中一场没有完结的白象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