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诗词《菩萨蛮·黄鹤楼》解读

文摘   2024-11-10 00:01   内蒙古  

在风云变幻的 1927 年,中国大地正处于剧烈的动荡之中,这也正是毛主席《菩萨蛮·黄鹤楼》的创作背景。

当时的中国,革命形势急转直下。1927 年 4 月 12 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臭名昭著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无数仁人志士倒在了反动派的屠刀之下,国共合作开始破裂。随后,在 4 月 18 日,蒋介石成立南京国民政府,公然与革命背道而驰。而武汉国民政府,在共产党和“左派”的推动下,起初掀起了反蒋运动,形成“宁汉对立”的局面。然而,武汉国民政府内部也并非铁板一块,在内外反动势力的压迫下,汪精卫等武汉国民政府的领导人物政治立场逐渐转向“反共”、反工农。

1927 年 7 月 15 日,汪精卫公然叛变,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开始大规模的“清党”,这标志着国共两党彻底分裂,第一次国共大革命宣告失败。据不完全统计,从 1927 年 3 月到 1928 年上半年,被杀害的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达 31 万多人。一时间,白色恐怖笼罩着整个中国,革命力量遭受了极其严重的打击。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毛主席在武汉办农民运动讲习所,亲身经历和目睹了革命形势的恶化。他曾在 4 月 27 日的中共五大上提出“迅速加强土地斗争”的建议,但未能得到讨论和采纳。面对如此严峻的政治形势,毛主席深感忧虑:中国革命向何处去?出路何在?他一时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和迷茫之中。

就是在这样的心境下,毛主席独步徘徊在武昌蛇山的黄鹤楼前。黄鹤楼,这座历史悠久的名楼,见证了无数的兴衰变迁,此时也仿佛在默默诉说着国家的苦难和命运的无常。站在楼上,极目远眺,烟雨茫茫,长江如一条巨龙横卧大地,龟山和蛇山隔江对峙,仿佛锁住了奔腾的江水。眼前的景象,让毛主席的心情愈发沉重和苍凉。

《菩萨蛮·黄鹤楼》


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

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

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开篇气势磅礴,“茫茫九派”描绘出长江众多支流纵横交错、浩渺无垠地流经中国大地的壮观景象,象征着当时复杂多变的革命局势。无数的思潮、力量和矛盾在此交织,如同这奔腾不息的水流。“沉沉一线”则指贯穿南北的铁路,它是现代工业文明的象征,在这片古老而又充满变革的土地上延伸,连接着南北大地,也暗示着当时中国社会新旧事物的碰撞与交融。这两句从宏观角度勾勒出一幅广阔无垠、深沉凝重的画面,为全词奠定了雄浑壮阔的基调。

“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描绘出在烟雨笼罩下,一切都显得迷茫而朦胧的氛围。“莽苍苍”三个字,将那种烟雨弥漫的宏大而又模糊不清的画面感生动地展现出来。龟山和蛇山隔江对峙,锁住了浩浩荡荡的长江。这里的“锁”字用得极为精妙,既写出了山川地势的险要,又暗示出当时严峻的革命形势,仿佛革命的道路被重重阻碍所围困,有一种压抑和紧迫感。此时的中国革命,正面临着反革命势力的疯狂绞杀,如这被锁住的大江一般,处于困境之中。

然而,毛主席的词并未因眼前的困境而陷入消沉。“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借黄鹤楼的传说,引发对历史变迁和现实困境的思考。昔日仙人乘黄鹤而去,如今只留下供游人游览的黄鹤楼。这是对历史沧桑变化的喟叹,同时也暗示着革命的道路充满了未知,曾经的理想和希望似乎如黄鹤般缥缈难寻,但革命的火种依然在这古老的大地上延续。

“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这是全词的高潮部分。在面对滔滔江水时,诗人把酒洒向江中,祭奠这动荡的时代和牺牲的同志。“酹滔滔”三个字,尽显诗人对革命事业的虔诚和敬重。而“心潮逐浪高”则将诗人内心澎湃的情感推向顶点,尽管形势艰难,但诗人心中的革命热情如汹涌的浪潮一般,不断高涨。这表明毛泽东并未被眼前的困难所吓倒,反而在困境中更加坚定了革命的信念,对革命的未来充满了不屈的斗志和必胜的信心。

整首词将自然景色与革命情感紧密融合,通过对黄鹤楼周围江景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在大革命失败前夕对革命前途的深刻忧虑以及对革命事业坚定不移的信念,展现出毛主席作为伟大革命家在历史转折关头的豪迈气魄和非凡的思想境界。

好好学习
读国学经典,品世间万象。关注我,一起在文化里安顿人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