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楼市数据出来了,情况非常不妙。一些二线城市周边,正在全面鹤岗化。
1—6月份,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53538亿元,同比下降22.6%。
其中,国内贷款8207亿元,下降6.6%;利用外资13亿元,下降51.7%。
自筹资金18862亿元,下降9.1%;
定金及预收款15999亿元,下降34.1%;
个人按揭贷款7749亿元,下降37.7%。
价格方面,一些二线城市的楼盘,正在突破限价的底线。
原来卖两万多一平,以后可能只能卖一万多一平,甚至直接降到千元也不无可能。
很多地区二手房的价格,实际上已经腰斩。
在南京周边的句容宝华镇,某六层板楼小区(凤坛花园),距离南京地铁宁扬城际江乘站不到两公里,小区环境还算新,二手房挂牌价居然只要3000多元一平,30多万即可拿下大三房。
我们知道,大国房子的建筑成本,也就在3000元左右。房价跌破3500元,意味着房价全部体现在了建筑成本上,房子所在的土地已经失去附加值,房子所在地区的土地的金融价值全面失守。
从目前的形势来看,房地产的黑洞,依然深不见底。
我们从城市的角度展开分析,具体城市具体对待。
1)四五线县城的基本盘,只有当地农村人口。绝大多数县城,由于产业结构单一,都不会有外地人口长期驻留。支撑县城房价的主要动力,就是农村男性劳动的结婚力。县城的高房价和低收入,使得女性人口大量流出,男性失去结婚希望。女性流失,必然导致人口真空。走出去的女性,基本不可能回头,一旦到了大城市,子宫也会留在大城市。
未来,县城面临的困难,不仅是财政方面的捉襟见肘,更有剩男过多导致的治安压力。
现在,很多县城的房子都是有价无市,县城老破小更是无人问津。县城楼市的崩塌,肉眼可见。
2)三线地级市的基本盘,只有所属区县的人口。和县城同理,绝大多数地级市(除去东南沿海),其实也没有多少外地人。地级市的购买力,只有当地的公职人员以及下属区县的人口。值得注意的是,过去几年当中,地级市的土地开发力度远超县城。这意味着,地级市的楼盘过剩程度,可能要远大于县城。另外,很多地区地市县城的人口虹吸力度也极其有限。县城的精英人口向外流出时,一般不会去地市,而是直接跃迁到省会以上城市。
接下来,地级市的楼市,可能会非常难看,不排除全面鹤岗化的可能性。
2)二线城市的基本盘,都市圈人口。
二线,很喜欢划都市圈。比如武汉都市圈、南京都市圈、成渝都市圈等等,都是人口千万的大圈圈。
二线城市划圈的目的是很显然的,因为虹吸都市圈,是所有二线城市的基操。
全国二线城市的底子其实都差不多,高校、研究所、政军机关、老工业基地,再加上几个新兴产业园。体制内提供的岗位有限,老工业基地基本都是无购房能力的低收入人群,二线的希望,就在于那几个新质生产力产业园,通过虹吸周边城市的有可能成为高净值的人群,打出龙头板块,来托底二线的土地价值。
然而,这一操作,在降薪裁员的背景下,显然失去了效能。边界板块的地价下跌,二线城市的虚假繁荣立马露馅。
现在,所有二线城市附近,基本上都会有一个环二线鹤岗带。在这个鹤岗带里的房子,可能会比鹤岗还便宜。
2)一线城市的基本盘,周边各省和境外投资。
各大一线城市的基本盘,其实是很明确的。北京的基本盘,山河四省加上东三省,还有西北省份的边缘人群。上海的基本盘,主要就是苏浙皖豫赣。广深的基本盘,以两湖两广为主,外加一点点福建人。成都和重庆实在挑不起大梁,因此四川人,全国各地跑,各个一线都能看到这两地方人的身影。
看起来一线的基本盘更厚实也更稳健,一线的产业也确实能支撑起某些高净值板块,但雪崩的时候,一线同样逃不过宿命。
这一轮楼市大跌,相比最高点,一线普跌25%以上。
原因也是显然的。
首先是境外投资跑了,然后一线一些人也卖房出国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近期,全世界房价上涨,唯独这边在跌。
其次是一线受经济环境影响最大,降薪裁员最多,预期下降的最快。
弟三,一线之前涨的最快,泡沫最大,尤其是口罩那三年当中的不合理上涨,直接榨干了未来十年的购买力。
现在的楼市就是这么残酷,一线泡沫破灭,县城直接挂空挡,二线房子盖的太多,虚假繁荣结束,周边鹤岗化。
很多人寄希望于收储去库存,希望国资托底,稳住房价。然而,大盘坠落的时候,其实没有力量能挡住趋势。一线的资产,尚有机构愿意接盘,而绝大多数四五线县城,当地的国资无力收储,更没有外地的机构愿意收购,只能任凭其在历史的风中摇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