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我回来了。
停更了半月,收到了一些朋友和读者们的问候,担心停更是否是因为发生了什么事情。非常感谢大家的挂念,我一切安好,没有日更的日子,除了工作、休息、阅读,最重要的是在进行“自我反省”,自己给自己关“小黑屋”。
先来交代一下当时停更的原因。
在停更的前5天,我写了一篇文章叫《每个生命都会找到自己的出路》,为了引出主题,我在文中放了我跟一位同行交流的完整对话,在这份完整的对话里,有一些关于她的个人隐私。虽然我跟这位同行只是网友,在生活中并无交集,我在文中也并未提及她的名字,但第二天她看到文章后私信我说,希望我能把文章删掉,因为不想自己的个人隐私被暴露出来。
这种情况如果是在以前出现时,我会毫不犹豫马上就去删文章。但这次,我在思考之后却拒绝了她的要求,因为我觉得自己正在完成自己的日更计划,我已经连续日更了半年多了,此时删掉一篇,那不就等于我的日更计划就断掉了吗?
站在这位同行的角度,我把我们的聊天记录直接放在文章里面,肯定是有失妥当的,换做是我,内心也会觉得很不舒服。但在她提出删掉文章的那一刻,我选择了忽略她的感受,而把自己的利益前置。
这篇文章发出来时,其实有很多读者在下面留言说带给了他们启发,应该说除了我的这位同行外,没有任何人觉得有不妥。
但真正不妥的是,我在第二天又继续写了一篇后续文章《没想到有一天我会一边道歉一边说NO》,理直气壮地表达了我为什么拒绝删文章。结果,这篇文章引发了读者们的众怒,我在后台收到了大量的攻击、谩骂的留言。
其实,日更半年,我并不是第一次收到来自读者的攻击。作为一个内容创作者,只要你通过文字表达观点,那么就一定会有人持相反的观点,这很正常。但以前那些不同的声音,我并未放在心上,看了就过了,没有真正困扰到我。
但这次的这件事,却让我连续几日睡觉都辗转反侧,它实实在在带给了我困扰。于是,我只能去向我的金刚经老师求助了。我问老师:“这件事情,请问您怎么看呢?”
老师在白板上写了一个成语:通情达理。她说:“人与人之间,是先通情才能达理,情通了才能讲理。于理来说,你好像没做错什么。但是,为什么有这么多读者来攻击你呢?因为他们跟这位隐私被暴露的同行共情了。那么,就没有人在听你讲什么理了。你换个角度想想,假如这个被暴露隐私的是你,你有什么感受呢?”
我:“我也会觉得不舒服。”
老师:“是啊!从你的文章中,其实我感受到你或许是因为日更压力太大了,神经绷得很紧,在精神上给自己留的空间是很少的。如果你没有给自己留有思考的余地,在表达的时候可能就会出现措辞欠妥的情况。假如这篇文章让你重新写一次,你会如何写呢?”
我:“我想我会把一些关于她隐私的部分不放出来,只放我们重点交流的核心内容。”
长期的日更确实让我压力很大,我大部分日更的文章,都是写完直接就发出去了,有时候连修改错别字的时间都没有,更别说给文章做整体的修改了。还有的时候,其实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都还没写完,但因为当天的文章必须在晚上12点之前发出去,因此只得强行草草收尾。
这种日更的方式,其实无论对于我还是读者来说,都没有任何益处。
于我自己来说,我是一个相对追求完美的人,对自己输出的作品,其实是有要求的。但如果自己的精神压力很大,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其实是不可能创作出好的作品的。所以,无论我坚持日更的时间有多长,我的文章质量也很难提升了。
于读者来说,长期阅读这种低质量的创作,并无任何益处,只是白白浪费了时间。我还记得有一次收到了一位读者的留言,她说:“我多么希望文章的内容能够写得长一点,再长一点!”我几乎能感觉到她隐忍的愤怒:点开一篇文章,阅读的兴致刚刚被提起来,然而才看了三四分钟就结束了。
跟老师请教完之后,我当时还顺便找老师抽了几张牌。我说:“我相信生活中发生的一切事情,都是一种预兆或提示。那么这次的事件,宇宙是要带给我什么信息呢?”
老师看了我抽的牌之后解说到:“这次的事件是在告诉你,你的日更训练已经可以圆满结束了。现在,你要开启一条新的路,在写作上要去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变。”
这,也正是我所希望的。
但在这之前,我一直不知道如何停下来,以什么理由停下来。谢谢宇宙的安排。
最近几天在看一本书:《商道》。说来很神奇,这本书我第一次读的时候是在20岁,读完之后借给了一位男同学。后来,他似乎忘了还给我,因为我再也没有在家里见过这本书了。
20岁的年龄,哪里懂什么商道,也不知道自己到底看懂了多少。而且,因为这本书并未重新回到我的手中,关于这本书的内容,多年以后我已经忘得一干二净了。
一周前,我在网上给自己选了一个喝茶的品茗杯。当我在使用这个杯子喝茶的时候,我的脑子里突然闪现了一段记忆:以前好像读过一本书叫《商道》,那里面的主人公有一个神奇的杯子叫戒盈杯,是他的师父送给他的。这个杯子,如果往里面倒入7分满的酒,它会保持原样;如果往里面倒入满杯的酒,杯中的酒就会神奇地消失掉,变成一滴酒都没有的空杯。所以,这是一个怎么都倒不满的杯子。
那这本书具体讲了什么,这个杯子又有怎样的故事?我已经完全没有记忆了,于是有了重新读一遍这本书的念头。
打开当当网搜索“商道”,马上就弹出了《商道》这本书,看来我的记忆是准确的,确实有这样一本书,于是立即下单了一本。
在网站的详情页里,它是这样介绍这本书的:《商道》虽然是一本韩国小说,却引用了大量中国典故,将诗礼经史、佛教典籍与经商理念、人生哲学融会贯通。翻开此书,有如一位学养深厚的智者漫谈说理。透视商道,可以窥见中韩文化的渊源。毫不夸张地说,《商道》是写给中国人看的哲理小说。
这次再次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在里面读到了这样一个故事。
《商道》这本小说的主人公林尚沃15岁时,因为父亲坚持要他无论如何都要把书读出来,于是把他送到一个叫秋月庵的寺庙里度过了一年的行者生活。
在这个寺庙里,住着一位高僧石崇大师,终其一生从未踏出过山门半步。
有一天,林尚沃从山上打柴归来,正坐在岩石上观日落的石崇大师冲他招了招手,待林尚沃跑到跟前,石崇大师伸出攥着拳头的手突然发问:“我这手里有什么?”
林尚沃仔细打量着石崇大师的手,他全然不懂石崇大师的发问究竟包含着什么禅机。他说:"不……不晓得。”
石崇大师的大手遽然抽在林尚沃的脑袋瓜儿上。林尚沃当场倒在地上,疼得几乎要流出泪来。“小子,连这都不知道?!小子你听着,我还要问你,如果不知道,你那脑瓜还得挨巴掌,直到你明白为止。”
后来,在挨了多次巴掌以后,林尚沃终于知道了答案。石崇大师告诉他:“我们每个人的手中,都藏着一把刀,它既可以是救人之刀,也可以是杀人之刀。
一只手的用途变化无穷,如同拥有“千把刀”,只有当它是“一刀”时,它才分为杀人之刀和救人之刀。一只手可以成为“杀人之刀”,同时一只手又可以成为解人之倒悬的“救人之刀”。
而这个故事带给我的启示是什么呢?
能够拥有写作这项能力,我一直深感幸运。因此,我希望把这项能力用来服务他人。我把自己当做一根管道,负责接收宇宙的信息和用文字传递宇宙的信息,这些输出的内容并不产自于我,我只是信息的传递者。
文字对于我来说,也像我握在手中的一把刀。我到底是用它来杀人还是救人,用它来伤人还是助人,这关乎于我的“一念”。如果我的心念不够纯净,夹杂了个人的欲望(比如我不愿意删掉那篇暴露了同行隐私的文章,是因为我希望自己可以一直在公众号保持日更的记录,来显示我好像很厉害。),最后这把刀就变成了伤人的刀,实实在在给他人带去了伤害。如此,内心如何能够安宁呢?(完)
- End -
(微信@an5200907)
我是Lili,一名从业7年的私人形象设计师。我将在这里与你分享关于变美的那些心法与技法,也分享我在成长之路上的那些点滴收获与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