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过的真快,又到了一年一度秋招季。
从2015年来到公司起,回清华校招,基本上是每年必做的一件事,每次我都是混在全公司合伙人里集体出动。
每次校招拖家带口全体出动,是公司的信仰之一——对于金融行业,人,永远是最宝贵的财富。不在人上花最多的时间和精力,没有聪明、自律、勤奋的团队,在其他上头花的时间都可以算是事倍功半。
而且2015年前后,金融行业还处于上升期,还不像现在,一提起就觉得“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大家对私募基金的认知也更接近于海外那些知名的对冲基金,比如桥水、文艺复兴、Two Sigma等,都希望自己即将加入的就是中国未来的桥水,并没有那么多人觉得私募基金更接近跑路的那些非法集资、P2P机构。每次去校招,宣讲教室里熙熙攘攘,基本都坐满了前来求职的同学们。
一切都是那么积极向上,生机勃勃。
我在自己的朋友圈找到了2015年和2017年去做校招的四张照片,可以感受一下。
似乎是从2022年开始,情况急转直下。那时,许多同学的求职方向逐步开始转向实业和科技企业,而逐步抛弃更“虚”的金融行业,乃至到了2023年我们再回清华校招,公司去了6个人,下面听宣讲的同学——5位,让人深刻的感受到什么叫做“门前冷落车马稀”。这两年的照片我就不放了,因为在自己的朋友圈也没找到:来的人太少,以至于我只敢拍台上,不敢拍台下。
写到这里,除了感慨一下世事变迁,另外一个目的是从学生求职的心态和热情,感受一下金融这个大行业,私募基金这个子行业在大多数人心里地位的变化。金融的周期属性在校招这个层面上也一样表露无遗,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但是感慨不是主要目的,今天花时间写这篇文章,还是想给即将走入社会开始职业生涯的年轻人讲一下我的一些经历,一些想法,看一下在一个金融行业干了小二十年的人眼里,这个行业到底还值不值得我们投入青春去参与?
第一、金融将来还会存在么?还值得参与么?
答案是肯定的。
如果你选择了做金融,那你就选择了一个可能长期存续的、以人为沟通对象、以钱为沟通载体的这么一个行业。如果你愿意的话,这个行业可以干一辈子,至少到目前为止,金融这个行业的核心部分还很难被AI所替代。
金融是一个古老的行业。公元前六世纪,希腊就有了保管货币和发放贷款的业务,而中国的典当行业最早兴起于两汉,至今也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
这个行业没有像电话接线员、高速公路收费员一样,成为一个短命的被历史进程消灭的一个行业,就必然有其独特之处。我认为这个独特之处,一是因为行业经营的是钱,二是因为行业经营的是人。
之所以作为一个私募基金子行业的人一直在说金融行业,而没有仅限于私募基金,甚至也没有说资产管理,是因为基于以上这两个逻辑,金融这个大行业下面各个子行业之间的边界其实并没有像法律界定的那么清晰,背后的逻辑本质上都是相通的。
一方面是出钱的人,一方面是需要钱的人,金融行业存在的目的就是让这两者联通起来而已。
你用自己的信用借到钱,再借给要钱的人,你自己也承担风险,这就是银行。
你用资产管理能力接到别人委托给你的钱,再投资给需要钱的人,这就是资产管理行业。
你用信息获取能力拿到信息,然后撮合有钱和有需要的人,这就是投行。
有钱的人自己获取信息,自己去找有需要的人,你提供一个基础设施交易撮合的平台,这就是经纪业务。
等等等等。
所有金融子行业的划分,只是切分谁出钱,谁需要钱,你作为金融行业从业人员,在这个过程中能够获取客户多少信任,多大程度上影响客户的决策而已。客户自己全权决策,那么你就是个通道,客户自己决策一半,那么你就是个投顾,客户全权让你决策,那么你就是个基金经理,仅此而已。其他的,都是在法律法规层面对行业的定义,本质上都没有改变你经营的业务是对钱,对人的属性而已。
那么钱是什么?
称号上,钱在中国叫人民币,在美国叫美元;在计划经济下,可以叫做工分,可以叫做粮票,在科幻世界里可以叫信用点,等等等等。性质上钱可以是贵金属,可以是信用货币,可以是贝壳,等等等等。都不过是不同的名称和不同的载体。
本质上,都是一般等价物,都只是钱的拥有者过往所有智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获取的报酬的集合的货币化体现而已(违法犯罪赚的钱不在此列)。
那在我们实现完全的共产主义之前,劳动可能被消灭么?不能。生产力发展没有到那个阶段。
那劳动报酬能被消灭么?也不能,完全消灭劳动报酬就是也就不用按劳分配了,是按需分配了。
那我们利用和使用我们历史留存的劳动报酬的需求会消失么?也不会。不然我们还努力劳动干啥呢?人性里,劳动都是希望改善自己生活的,用劳动报酬的留存和积累改善自己生活是多么天经地义符合人性的需求啊。
既然劳动和劳动报酬(也就是钱的来源)一时半会儿还不会被消灭,那金融这个行业就会一直在,只是以不同的样貌出现在你面前而已。以前会在,以后也会在(至少在共产主义实现前应该会在)。
那有的同学就会去问,这个行业是在,但是他可能不需要我们参与了啊。
就像前面所说的高速公路收费员,这个岗位其实广义上还在,但是被更便宜更标准化的ETC所替代了而已。金融行业是经营钱和人,钱还在,人不一定还在啊。
这就涉及到我前面讲的金融行业的第二个特点,钱是载体,但是金融行业本质上沟通的是人。这个特点决定了金融行业可能是最后几个被硅基所替代的行业之一。
诺贝尔经济学奖那么多模型和理论,为什么没有任何一个能够完美的契合现实世界?为什么那么多知名经济学家组建的长期资本管理公司,最后会倒闭破产?
就是因为人是一种复杂的善变的情绪动物。你可以用各种精细的复杂的模型给人群打标签,然后按照统计学按照概率去预测这群人的行为。但是由于个体的差异和善变,其实你永远没有办法精确的去描述他们的行为轨迹,不管是个体的还是小群体的。
一个体系规则越容易被清晰描述和定义,实际上这个行业在未来就越危险。因为任何时候,人类对效率进步的追求是近乎无限的,一直在想我们能不能更高、更快、更强?但其实人本身的复杂性和情绪性就是追求效率上的一大阻碍。越难定义、越难预测、越接近混沌系统就越难被标准化流程替代。如果所有人都可以如机器一般被精确的设计和预测,那么人类可能早就已经达到了最高效率了,很多我们看到的无厘头的事情都不会被发生、记载和传播,互联网上那些靠调动情绪而生存的UP主早就已经都被饿死了。
限于篇幅就不展开来讲了,但是结论就是:
如果你选择了做金融,那你就选择了一个可能长期存续的,以人为沟通对象,以钱为沟通载体的这么一个行业。这个行业可以干一辈子,如果你愿意的话。
AI替代的难度也很大,因为替代本质上是要先算清人性,但是如果真算清人性这部分了,那被替代和毁灭的可就不只是金融行业这一个行业了。
第二、如果想参与这个行业,我需要有怎样的一些特点,需要准备什么?
某种意义上,现在整个金融行业特别是资产管理行业所处的底部环境,对于技能点已经点歪并且没有重置可能的现有从业者可能是致命之灾,因为行业的重置周期可能长过他们剩余的有效职业生涯周期,但是对于现在才进入这个行业的年轻同学,并不见得是个坏事情。
说起行业,特别是私募基金所在的资产管理行业本身,我还是很怀念我刚毕业那会儿的SMTH也就是水木社区股票版(当时还没有投资版)的氛围。那个时候,水木股票版几乎是一个类似乌托邦的以纯粹技术性专业性探讨为主的平台。
因为2001年到2005年也是一个长达四年的大熊市,所以但凡抱着投机取巧心态想赚快钱的人,早就都被这么长时间的下行趋势给磨走了,留下的大多数都是真正对投资有爱好,想把这个事儿做好,而不是单纯想就靠这个赚快钱的人。
所以如果你2005年前后入职金融机构干活,跟你前后脚入职的应该跟你一样,不太会是各种二代有资源有背景来的。毕竟那种行情下,有资源有背景应该去烟草、去石油、移动,谁会想着给自己孩子安排去干金融啊。
你的领导也很有可能就是个单纯的技术官僚,靠业务水平上去的,那他除了专业,可能也教不出来你什么。不像我们看金融行业,2015年以后经常会爆出来领导天天要求你怎么喝酒,怎么陪客户吃饭,各种桃色花边八卦,因为他教不出来他自己都不会的东西。
你在工作中遇到的同行和朋友们,大概率也可能跟你是一样的人,就是带着兴趣和爱好在干这个行业,现在在国联证券做前瞻研究的郭荆璞郭所,那个时候经常给我打电话打一个小时,就是单纯的为了讨论一个研究报告要从哪些点入手,怎么才能深入浅出让看得人看得懂。大家聚会经常也是聊看了什么书看了哪个行业看了哪个公司。
那我们判断一下,金融这个行业,再过那么三五年或者更长一点,会不会那些想要赚快钱或者有能力有背景赚快钱的人就又离开这个行业了?
我一直劝我周围的小朋友们,不要试图脱离自己的能力范围和资源禀赋范围去试图赚快钱或者走捷径,在你发现一个特别好的行业或者机会的时候,先停下来想一想:
如果这个机会真的像我看到的那么完美,为什么没有比我更聪明更有资源禀赋的人看到并且介入?我去做这件事情到底有什么优势?这个优势能够足以让我在这个行业里面长期的活下去么?
我是最聪明的那个么?有的人会回答,是。那没有问题。
金融行业是一个赢者通吃的行业,如果在别的行业,你只需要是行业前20%就能够过的很不错,因为有地域限制信息流动限制等等,使得竞争没有办法那么充分,但是金融行业不是,金融行业的信息流动是非常快的,一个人写的小作文可能半个小时就能传到几十万人手里,所以金融行业很大可能是1%的人挣走99%的钱,剩下99%的人苦苦挣扎。那我是那最聪明的1%么?
我是最有资源禀赋的那个么?有的人也会回答,是。那也没有问题,特别是在类似于投行这种特别吃人脉资源的子行业里。
我还在辛辛苦苦找关键人的时候,也许你的竞争对手父母一个电话,事情都已经办完了。我一直觉得阶级跃迁是几代人的事情,光靠自己的十年寒窗苦读,就想抵消别人三代人的努力,是不是也对别人父母辈的努力过于不尊重了一点?
中国人讲究“荫及子孙”,真是不让父母的努力能够一定比例的传递给下一代,那父母这代的努力程度恐怕也要大打折扣,未必见得是好事情。也许我辛辛苦苦准备三年的东西,在别的阶级那里,只是半个小时电话的事儿呢?我的确骑自行车已经骑到最快了,但很多行业只比速度,有人就是开车来的,而且不犯规。那我抱怨完不公平以后,还继续参加这个比赛么?
我是最专业的那个么?也许有的人会说,是。
但对于应届毕业生来说,很难说在专业上就已经达到登峰造极,毕竟前辈们可能除了课本学的那些东西,又多在社会上,多在行业里累积了几十年的实际操作经验。我可能需要用我书本上的东西去对抗别人几十年已经形成了肌肉记忆的东西。这个胜率高么?
答案是什么?
我觉得是自律,以及自律背后真正的热爱。
自律是反人性的,在你天赋、资源、专业都不如其他人的时候,你还想赢,那只有一条路,就是把短跑变成长跑,你一定要坚持跑到他都跑不下去了,那你后半程的跑速就不重要了,因为也许这条赛道上,你已经是唯一的专业跑者了。
自律的目的,在于用你的坚持,你的反人性,削减前面提到的你可能存在的竞争对手的优势,将你所有的竞争对手可能的优势都强行拉回你的低维度上去公平竞争。你不跟姚明打篮球,你就跟他比下棋。你可以不行,但是必须找到一个对方也不行,而你可以强迫你自己行的方向,只有这个时候,你才有赢的可能性。
你聪明,你是天赋比我好,但是我一天十二个小时你只有四个小时,我三打一。你是资源比我好,但是你的资源分散在十个方向上,我就只专注于这一件事儿,我一打你十分之一。我专业是还不足,但是行业的进化、信息的迭代,总会给持续学习的我以弯道超车的能力。
谁都知道少吃多运动能瘦,但是又有几个人能做得到呢?
真正的自律是很苦的,所以背后一定必须是真正的纯粹的热爱。
你一个人自律是很苦的,因为放眼望去,都是诱惑,今天张三跟你说太苦了别干了,明天你爸妈说给你找了个更轻松的工作你回老家吧,后天你同学说我考公上岸了真是稳定啊,有多少人能够一直扛住周围人的碎碎念,一直坚持自己热爱和信仰的东西?
所以你需要找到跟你一样热爱且自律的人,大家一起,才能更好的坚持下去。而现在这个大家都觉得金融行业不行了的时候,你想找到这样的逆行者,反而应该是更容易,不是更难。
除了热爱,还有一个重要的点,就是你需要有完整的逻辑思维能力,否则可能上面我写的这些逻辑你并不会真正看懂和打心眼里认同,也就很难长期坚持得下去。
至于你是男生女生、本科还是硕士博士、专业学的是数学还是历史,都不重要。因为一场马拉松,刚刚才跑了前面100米,基本上什么都看不出来的。
第三、其他的一些小小建议。
作为过来人再水一点找工作时候需要注意的小小的点。
(一)承认自己对物质有要求,不丢人。
面试的时候经常问很多小朋友主要看重啥,答案有很多,比如我热爱,我追求理想等等等等。但是很少谈到我希望将来能多赚点钱养活自己,过上更好的生活。不是说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么,想多赚点钱在我们这个社会啥时候变成不正当的理由了?似乎就是为了理想而工作才政治正确,想多赚钱的都是有问题的。我觉得这也是中国高等教育失败的一部分。
只要你赚的是诚实劳动合法经营的钱,就该大声说出来啊。毕业了就意味着你该彻底的独立了,经济独立才能精神独立,你连自己都养不活,扯什么独立呢?经济独立也是对自己人生负责的一部分,否则你经济不独立还要啃老,谈什么对自己负责?连自己都不能负责的人,我怎么敢相信他会对父母负责,有能力对父母负责?如果你都没有意愿和能力对自己和亲人负责,我怎么会相信你会对公司负责对工作负责?
(二)可以海投,但请认真。
你可以是段正淳,但是基本上很少有人说段正淳是渣男,所以对每一个都请认真一点。我当年找工作,也投了无数份简历。但是每投一份简历,都先认真对照职位要求写的这些,去看一下这个工作是不是自己真正想去的,然后,认真写自荐信认真改简历,而不是一封自荐信一份简历发所有的招聘机构。
相信我,我看了那么多自荐信和简历,我还是能一眼看出这封是不是发给我的,如果不是,那我可能直接略过,并且在心里说一句:浪费了你的时间也浪费了我的时间。
至于有些连收件人抬头都不改的,把给别的公司的简历发给了我们的,那就更不用讲了。你都对你自己不负责,我凭什么要对你负责呢?你都不尊重我,我为什么要尊重你呢?
(三)站在他人视角去考虑一下问题。
收到一封邮件,附件名称叫做“简历”,有好一点的叫做“张三的简历”,还有一些过分的“张三的简历-To xx公司”,但公司名称不是我们公司。
站在招聘者角度上,怎么想?我需要先把这份简历下载下来,然后按照名字、学校、关键词的方式重新分类命名,然后再开始下一步的简历筛选流程?
万一投简历的人特别多,会不会筛选简历的时候直接就给你忽略了呢?
打开简历,一封万言书,但是没有任何关键字,没有办法在最短时间内提炼出我想看的东西和我要的东西,真想分析这封简历,先得花半小时去做个阅读理解(除非现在直接丢给KIMI)。在我对你还不熟悉的时候,这些额外的时间投入,都是成本,降低我的工作成本对你一定是有利的,因为在你找工作而我招聘的时候,在打开简历的那一瞬间,我们是短暂的盟友,有共同的目标。
方便他人,就是方便自己。
第四,简历可以美化,但不要虚构。
我当然也知道,现在市场上有很多简历美化师,这导致招人看简历也变成了一套追逃游戏。投简历的人不停的进化,看简历的人也要不停的进化,按照周星驰的说法“贪官奸,清官要比贪官更奸”才行。
其实说起来方法很简单,你就找关心的地方问就行。他的简历虚构在你不关心的地方,那虚构了就虚构了,浪费的是他的时间不是你的。虚构在你关心的地方,你就直接从缘由问到心路历程再加两个关键细节点和他自己的思考。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为了圆一个假的经历,一定会在各种细节上出现冲突。真正做过思考过的,是可以有逻辑有条理的把事情前因后果给你讲好的。
至于你说面试官自己也不懂,问不出来,那就是面试官自己的问题,不能怪人家投简历的。但从另外一个角度,对于投简历的同学来说,你要去的公司派一个水货面试官来面试你,你还想去么?不怕到时候真的卧龙凤雏么?
第五,真诚是最好的套路。
不会就是不会,不懂就是不懂,想干啥就是想干啥。
我们干的活要是应届毕业生都会干,那公司不早就黄了么?
我们都已经工作了二三十年了,犯得上为难一个应届毕业生么?
但凡问出来一些超纲的问题,你预料以外的问题,很多时候是觉得跟小朋友聊的比较投机,觉得素质不错,临时想加一些更有深度的问题,看看思考到什么阶段了而已。
这个时候没想过就是没想过,根据自己的临场反应说一下能想到哪儿就行,这个时候真诚就是加分项,你把你从听到问题到你的心路历程和不成熟的答案,用一套有逻辑的描述方式讲出来就行。结果不重要,但是,你的问题总结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清晰的表达能力以及真诚的态度,多数情况下就是给你自己加分的。
第六,年轻时候的时间是宝贵的。不要想着存钱,要存自己。
人都是会变老的,时间真的会带走很多东西。
到了某个阶段,你的健康会消耗你不少的时间,你的父母配偶会消耗你不少的时间,你的孩子会消耗你不少的时间,你工作中那些不重要但是不得不做的事情会消耗你不少的时间。
真的不必到那个时候才意识到,现在还处在健康身体免费试用期的你们的时间是多么宝贵,特别是有大块的可以整段的用来提升自己的时间,多么宝贵。
如果可以的话,房子租到离公司近一点,省下来路上的时间多看书。
周末的时候,尽量不要宅在家里刷短视频,要么看看书,要么感受一下外部世界,要么跟志同道合的朋友们多交流,往往这个阶段认识的朋友最真诚,也最愿意跟你一起互动,几个自律的人互相鼓励,总比一个人孤独的走路要好忍受的多。
为此可以花点钱,这个时候为这些美好的事物所花的钱才是投资。再往后,可能很多时候花的钱就越来越接近于消费,而再往后就更接近于保命了。
总之,在这个金融行业最近几十年来最的艰难时刻,作为已经历了多轮大小波动从业20年的前辈,还是很希望有更多带着更纯粹目标的新生代,加入这个行业。用新生的空气,过滤一下现在污浊的环境。
这件事情对你,对我,对大家,都很重要。
至于你所担心的那些事情,行业什么时候会回暖啊,我的努力什么时候会得到回报啊。不是我们任何一个人能够的预测的,但是有一个基本的逻辑就是,作为任何一个应届毕业生,你的能力和精力的峰值一定不是刚毕业的这两年,这个时候你精力无限但是能力点还很低,二十年以后你得能力点很高但是精力点可能又不足了。套用一个简单的模型,你得能力点乘以你的精力点的最高值,大概率是你在毕业之后参与这个行业的5-15年区间段。如果按照我们前面所说的,你在毕业的这5到10年里在努力提升你自己,然后行业也用5到10年去修复去回暖,会不会正好在你最牛的时候,遇上行业的下一个周期顶峰?那个时候你给命运的一记combo,会不会才更高光?
莫愁千里路,自有到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