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一拜大年

文摘   2025-01-29 15:34   新疆  

今天是农历正月初一

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佳节

是一年之岁首
春节
有着许多的习俗和讲究!
大家一起
重温中国传统年俗文化
体会浓浓的年味儿~


春节名称的由来



大年初一,也就是春节,俗称“过年”,原名“元旦”。“元”的本意为“头”,后引申为“开始”,因为这一天是一年的头一天,春季的头一天,正月的头一天,所以称为“三元”;因为这一天还是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称“三朝”;又因为它是第一个朔日(农历每月的第一日),所以又称“元朔”。正月初一还有上日、正朝、三朔、三始等别称,意即正月初一是年、月、日三者的开始。因此,这一天是春节庆祝中最隆重的一天。

春节历史悠久,由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上古时代人们于一岁(年)农事结束后在新一岁开端的岁首,举行祭祀活动报祭天地众神、祖先的恩德,祈求丰年。春节的起源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历法多有不同,年首也不一样。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秦国历法以十月为一年之首。汉代初期沿用这一习惯。到了汉武帝太初元年,天文学家邓平、落下闳等人制定《太初历》,以建寅之月(通常为冬至所在月份后的第二个月)为正月年首,才和我们今天的正月一致。
经历代发展,后人在早期历法的基础上逐渐完善为当今使用的农历。辛亥革命之后,中华民国在全国推广公历,将公历1月1日定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为做区别,称传统历法为农历、阴历、旧历或者夏历等。新中国成立之后,保留了这一做法。因此,春节作为农历新年是比较新的说法。




春节习俗



放鞭炮

中国民间有“开门炮仗”一说,农历大年初一的凌晨,天刚蒙蒙亮,人们便起床了,家家户户第一件事就是争先恐后打“开门炮”,梆敲三更,响炮连天,以劈劈啪啪的爆竹声辞旧迎新,这意味着开门大吉,也宣告新年开始。全城一片爆竹声,象征送旧迎新和接福,俗谓“接年”。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

据史料记载,最早的爆竹是用竹竿之类的易燃品制成的火炬。因为我国南方盛产竹子,这个习俗首先是从南方流行起来的。当竹子燃烧时,竹节里空气膨胀,引起竹腔爆裂,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爆竹的名称也由此得来。大约到了唐代,人们把火药装在竹筒里点燃。宋代人们已经普遍使用内装火药的纸卷代替竹筒,也就是现在的炮仗了。


拜年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

古时有拜年和贺年之分:拜年是向长辈叩岁;贺年是平辈相互道贺。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四季如意”、“新年快乐”等吉祥话语,左右邻居或亲朋好友亦相互登门拜年或相邀饮酒娱乐。
随着时代变迁,拜年的习俗也日趋简单了。孩子们给祖父母、父母拜年时尚有叩头作揖的,给邻居拜年就不必拘泥了。问候语也变成了“新年好!”“过年好!”等时新语言。语言和形式虽然变了,但是祝福的心情没有变。


“扫帚的生日”

传说中,大年初一是扫帚的生日,这一天不能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

除夕夜将家里扫除干净后,年初一不动扫帚,不倒垃圾,如果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当日也不能向外泼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财。这一习俗至今还有地方保留着。
新年里也不可以打碎杯子、碗等瓷器,打碎了是破产的预兆,得赶快说声“岁(碎)岁平安”或“落地开花,富贵荣华”。




传统佳节

古人自然少不了吟诗作赋

以此表达对新年的美好祝愿

和描述新年热闹场景




春节诗词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 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拜年
明·文征明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田家元日

唐·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仕,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END

   源:科普中国、央视新闻、人民日报

   辑:刘思佳

   编:单如辉 魏丽娟

副主编:王振宇

   编:晏显成

霍尔果斯市零距离
聆听城市声音,聚焦产业发展,讲好特区故事,展现魅力新城。记录霍尔果斯,我们始终在一起!欢迎关注“霍尔果斯市零距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