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品秋”美学

文化   2024-11-05 15:48   浙江  

秋意渐浓,万物似乎都在这一刻沉淀了夏日燥热的喧嚣,迎来了属于自己的静谧与沉思。桂花的香气悄然弥漫了整座城市,微风拂过,发梢间沾染了几许如碎钻般闪烁的桂花。秋日的气候,云淡风轻,带给人们无尽的舒适与清爽,这正是举办各种活动的黄金时节。


你是否好奇,在几千年前的古人,面对同样美好的秋季,他们会以何种方式庆祝和享受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踏上这段穿越时空的旅程,从古人的生活点滴中,感受他们那份独特的“秋日美学”。


秋猎


在古代,人们也会举办类似我们今天的运动会,不过他们的项目与我们现在的大不相同。到了秋日,古人会展开一场既冒险又刺激的运动比赛,那就是“秋猎”。狩猎在远古时期是一种我们祖先为了保证果腹必不可少的生存方式,但是随着畜牧业和农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改善,在此基础上狩猎逐渐演变为一种调剂生活的娱乐活动,“秋猎”便随之产生。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的贵族就十分热衷于“秋猎”这项户外运动,《礼记·月令》便记载“是月也,天子乃教于田猎……执弓挟矢以猎,命主祠祭禽于四方。”


提及到“秋猎”,必然少不了人与动物之间的速度与激情,巧夺天工的画家们用画笔将“秋猎”的精彩瞬间定格成了永恒。元代的《秋猎图》便被认为是现存最为完整的狩猎题材画迹,整幅画卷色彩鲜艳、气势恢宏,将各种紧张激烈的狩猎场景展现得淋漓尽致,令人目不暇接。在这幅细腻的画面中,画家不仅捕捉了众多令人振奋的瞬间,还细致入微地描绘了猎手们挥洒汗水、激发肾上腺素的英勇姿态。画中的“运动员”骑乘着矫健的骏马,手持各式工具,全神贯注地追逐着他们的目标。尽管画面无声,但观者却能仿佛听到猎捕过程中人们的呐喊与马蹄的轰鸣,让人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那份远古的激情与挑战。



 图1 元 佚名 秋猎图 私人藏 绢本设色(局部)



图2 元 佚名 秋猎图 私人藏 绢本设色(局部)


仔细看这里!许多人一字排开围在山脊上,有人紧握弓箭,有人手持长矛,个个神情专注,严阵以待,一股严峻紧张的气氛弥漫在整个画面中。我们跟随着他们警惕的目光向右望去,原来在不远处的树丛之中,有一白一橘的老虎正穿梭在大树掩盖下的石缝中,它们好像已经察觉到自己正处于险境之中,尤其是橘色的老虎蓄势待发,可见正在为后续的“战斗”热身,一场动物与人的搏斗即将拉开序幕。(图1、2)与此同时,在画面的另一端也正在发生着令人屏息的紧张情景。山崖上正聚集着一队人马,其中的六人已经放下手中的工具,将自己的注意力放在了一位身穿黑衣的男子身上,沿着男子的视线,可以发现在他们头顶处正盘旋着两只小鸟。此时,这位黑衣男子正准备一展身手,射杀空中的猎物。只见他脚踏马镫,身体微微前倾,上半身几乎扭转了180度,目光坚定的看向鸟儿,眼神透露着势在必得的决心,从他马背上悬挂的猎物可以看出,这位男子无疑是队伍中的“神射手”!


科普小贴士




秋猎最必不可少的便是捕猎的工具,而矛则是古人最为常用的狩猎工具之一,矛的种类多种多样,小编在这里将详细介绍三种矛的类型,分别是叉、槊、戟,而这三种类型的矛也出现在了我们的《秋猎图》中。



 图3 元 佚名 秋猎图 私人藏 绢本设色(局部)


首先是叉,叉是中国武术长器械的一种,它不仅是打猎的好帮手,同时逐渐演变为一种作战时的武器。在画中我们可以发现有两种形态的叉(图3),其中顶端有二股叉的称为“牛角叉”,顶端有三股叉的称为“三头叉”,又称“三角叉”,是较为常见的类型。其次是槊(shuò)(图4),它是一种重型的骑兵武器,有点类似于红缨枪,槊的锋刃远远长于普通的枪和矛的长度,其头部呈圆锤状,骑兵可持槊冲锋,又可舞槊横扫,槊的类型也有许多,其中马槊是最为主要的类型之一,它适用于在奔波颠簸的马背上。再者是戟(jǐ),它是我国独有的兵器,可勾、可啄、可刺,将矛和戈的优点融为一体,具有直刃和横刃两个锋,呈“十”字或“卜”字形,画面中的就是典型的“卜”字形。(图5)



图4 元 佚名 秋猎图 私人藏 绢本设色(局部)



 图5 元 佚名 秋猎图 私人藏 绢本设色(局部)


秋收


北朝贾思勰(xié)在《齐民要术·杂说》曾言“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自古以来,人们期待着丰收,诗人将对秋收的感触以细腻的情感写进诗文,从“稻花香里说丰年”的喜悦到“秋收万颗子”的丰盈,这些诗词跨越千年,将古人对秋收的赞美一一呈现在我们面前。五谷丰登是古人的美好祈愿,那么画家又是如何将这一希冀用画笔表现出来呢?接下来请跟随小编的步伐让我们一起穿越到古画的世界里,与古人一起品味秋收的美好。



  图6 清 陈牧 耕织图册 绢本设色 册15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图7 清 陈牧 耕织图册 绢本设色 册16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在没有机器的帮助下的农业社会,古人该如何借助人力进行收刈(yì)活动呢?清代画家陈枚的《耕织图册》就帮我们做出了回答,在画作中他便描绘了秋收时节农民从“收刈”到“登场”的活动。在陈牧《耕织图册》的册15中(图6)便描绘了“收刈”的场景。前景一片金黄色的田野映入眼帘,这是丰收季节独有的色彩。稻谷颗粒饱满、随风摇曳着身姿。一群人簇拥在金黄的麦垛旁享受着大自然的馈赠,画中的老少皆呈现不同的劳作姿态,他们或弯腰割稻、或站立挥镰、或嬉戏逗乐、或搂穗、或拾穗、或担穗,他们的身影忙碌而有序,每一下弯腰,每一次挥镰都仿佛在诉说的他们背后的艰辛,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虽然是辛苦的季节,却也是喜悦的时光。再转向《耕织图册》的册16(图7),这幅图所描绘的是“登场”的活动。远处是刚刚从田地里担起麦堆的青年人,再往前则又是一个分工明确的场景,从右至左年轻人们将绑扎成捆的稻穗在场地上垛起来,一旁的老人见这一场景露出了欣喜的笑容,房间里的老人、妇女也都站在自家门口注视着稻穗越堆越高。古人言“禾黍已登场,稍觉农事优。黄云满高架,白水空西畴,”便是指这一情景,表达了农民对丰收的欣慰,农事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图8 清 陈牧 耕织图册 绢本设色 册17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图9 清 陈牧 耕织图册 绢本设色 册18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接下来就是如何处理稻穗的过程。首先人们会用一个外形类似于“丫”的打稻工具一下下敲打稻穗,使稻粒脱落下来,这种专业工具也被称为——连伽(gā)(图8)。接下来就是对半成品的精加工,首先要用画面最下方的簸箕(bò ji)扬去谷物中的秕糠,接着借助画面上方的砻(lóng)磨去稻壳和舂碓(chōng duì)去捣米。最后把舂过的稻谷用筛子进行再次筛选,去除其中混杂着杂物,米就可以用来煮饭了(图9)。


赏秋


秋天这个色彩斑斓的季节,总是让人心旷神怡。古人自然也不会错过这样的美景,他们会走出家门,投身于大自然的怀抱,去感受秋天的绚烂。那么,古人是如何体验这个美丽的季节的呢?让我们跟随他们的脚步,一同走进古画之中,去细细品味那秋日特有的风情吧!



 图10 清 佚名 十二月月令图九月 绢本设色(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首先是登秋高。秋天,山间的色彩由红橙黄绿交织而成,格外引人入胜,登高便是这时深受人们喜爱的活动。在这个季节,与亲朋好友相约一同爬山,不仅能锻炼身体,还能在攀登中陶冶情操,感受大自然的魅力。清代的《十二月月令图·九月》(图10)就描绘了一家人在登高后在山顶休息的温馨场景,孩子们在树下嬉戏,大一点的孩子一把遮住另一个小孩子的眼睛,仿佛在玩“猜猜我是谁”的小游戏。在他们对面的大人们正盘腿席地而坐、谈笑风生,一位妇女正为旁人擦去汗水,仿佛在说:“终于爬上来了!”大家在山顶一同享受着这份秋天的舒适与美好。秋日登高不仅能让人心旷神怡,感受秋风的清新,还能欣赏到山川的壮丽景色。古人还相信,登高可以接近天神,祈求丰收与和平。尤其在重阳节,登高被认为能辟邪驱灾,保佑家人平安。在攀登的过程中,人们还可以沉思,从中领悟人生哲理,提升自我。那么,在这个秋天,何不选择一个天高气爽的日子,与亲朋好友一同去体验登高的乐趣呢?让我们一起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感受秋天的魅力,享受身心的愉悦。



图11 清 陈枚 月曼清游图 绢本设色 37×31.8cm

故宫博物院藏


其次就是观秋菊。菊花,作为花中四君子之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着高贵与高洁,同时也被赋予了吉祥和长寿的寓意。它在秋日里盛开,其独特的风姿和色彩,成为了秋天的一大亮点。在清代画家陈枚的《月曼清游图》(图11)中,我们可以窥见古人是如何体验和欣赏这个美丽的菊花。画家细腻地描绘了宫廷嫔妃们赏菊的生动场景。画面中,四色菊花灿烂盛开在中心位置,嫔妃们或手指着菊花,面带笑容,似乎在互相讨论或称赞菊花的美丽;或从远处赶来,渴望一睹菊花的风采。这幅作品不仅捕捉了菊花的美丽,还体现了菊花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菊花不仅是秋天的象征,也是文人墨客情感寄托的对象。在《月曼清游图》中,菊花多姿多彩、绚丽夺目的外观特点被展现得淋漓尽致,它们在寒冷的秋季中绽放,展现了顽强的生命力和不屈的精神。


最后就是闻秋桂。秋天的菊花以其绚烂的色彩点缀着这个季节,而桂花则以其独特的香气为秋天增添了一份淡雅的韵味。当我们漫步在秋日的街道上,常常会一种淡淡的、清新的、却又沁人心脾的香气所吸引,那便是桂花香。


宋代女诗人李清照在她的《鹧鸪天·桂花》中,用“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这样的诗句,将桂花的素雅和芬芳描绘得淋漓尽致。桂花的花瓣虽小,但它们簇拥在一起,散发出的香气却异常浓郁。当秋风轻轻吹过,那些细小的花瓣仿佛是上天派来的精灵,随风飘落,洒满人间。桂花的这份香气,也是我们秋天的收获之一。如果闻到了桂花的香味,不妨慢下脚步,好好享受这份秋天的礼物。这不仅是大自然的馈赠,也是我们生活中小小的美好。


食秋


在吃上,古人也从不含糊,现在让我们跟随古代“美食家”们,看看在秋天都有什么好吃的吧!



图12 清 孙温 红楼梦 绢本设色 第144副(局部)

大连旅顺博物馆藏



  图13 清粉彩荷蟹花鸟纹折沿盆 孔子博物馆藏


在霜降节气过去之后,鲜美的螃蟹就陆陆续续出现在了人们的餐桌之上。清代有一名叫做李渔的大文人便是一个吃蟹专家,相传每当螃蟹快要上市的时候,李渔就会省吃俭用存钱用来买蟹。家里人笑他“以蟹如命”,他则幽默地将这钱叫做“买命钱”。在古画中也有记录了人们吃螃蟹的情景,在清代孙温的《红楼梦》插图绘本(图12)中就详细描述了贾府螃蟹宴的情景。左边一桌最为年长者的便是贾母,在她四周环绕着薛姨妈、宝钗等人,右边一桌坐着史湘云、王夫人等,两桌人一遍聊天一边享受着秋日螃蟹。有趣的是螃蟹不仅是一道美味佳肴,同时也承载着美好的寓意,中国有一种吉祥图案叫做“二甲传胪(lú)”(图13,这个图案一般会选择描绘两只螃蟹和几根芦苇,因为在古代殿试中将成绩分为了“三甲”,而螃蟹背负甲片则寓意“一甲”;且“芦”与“胪”谐音,“胪”则是指科举考试中的一种荣誉称呼。因此,这样的图案象征着希望考生能够金榜题名,获得好成绩。



 图14 南宋 刘松年 撵茶图 绢本设色(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秋天不仅有美味的食物,在秋日喝一杯暖茶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点茶”这种喝茶方式在宋代就风靡一时,南宋刘松年的《撵(niǎn)茶图》(图14)中详细记录了点茶过程。下方的侍者跨坐在一个矮桌子上,正在用右手推动磨盘,左手则扶住它,借助这个过程将茶叶给磨成粉末,在磨盘出口处放有收集茶末的小工具。在他的上方,还有一位侍者将磨出的茶末进行进一步加工,他右手壶中的水正倾倒而出,左手的碗好像正准备伸入热水中,这是因为在宋代点茶过程中,人们需要先将茶具进行预热,如此可以使得茶的香味更加浓郁。


▼点击下图订阅2025年《美术报》



 文丨罗欣 杨硕星 周昊 张雨珂(作者为浙江师范大学艺术学院研究生)
 编丨lisa 
 转载请注明出处 
 投稿、广告、商业合作等联系小编微信号:L215337 
往期专题 (点击标题直达)
又一所重要艺术院校取消校考
和光同尘——吴剑伟的绘画与思想
爱打扮、是吃货的“千年睡美人”辛追,还藏着什么你不知道的秘密?
一次性了解浙江260余项非遗|“民艺巡礼——浙江省诗书画器非遗精品展”在杭开幕
“印宗秦汉”到底是怎么回事?西泠印社秋季雅集大展告诉你答案
两位老艺术家六十余年的湖山行旅——王庆明、甘正伦捐赠作品展在浙江美术馆开幕


由于公众号改变了推送规则

不想错过精彩内容常点“赞”和“在看”


美术报
美术报成立于1993年,是全国知名的美术专业类媒体,内容涵盖艺术资讯、美育、书法等。美术报多次荣登中国品牌媒体百强排行榜,名列“专业报品牌十强”。2012年,组建了浙江美术传媒拍卖有限公司。新浪微博@美术报社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