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吕克·图伊曼斯:过去”在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开展。这是国际著名比利时艺术家吕克·图伊曼斯在中国举办的首个大型个展,也是其迄今为止最为重要的回顾展之一。
本次展览由UCCA策展顾问彼得·逸利与吕克·图伊曼斯共同策划,展出涵盖艺术家职业生涯各阶段,自1975年至2023年创作的近90件作品,其中包括艺术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以及此前鲜少展出的创作。
“吕克·图伊曼斯:过去”展览现场,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2024。摄影:孙诗
褪色感、近乎摄影的独特绘画风格
作为当今最重要的画家之一,吕克·图伊曼斯以冷静克制的色调和对既有图像意味深长的运用而著称,作品题材涵盖从日常普通物品到具有重大历史影响的人物与事件。
他通常在一天之内完成整幅作品,观者很容易被他精心构思的画面所吸引,却难以解读其背后的寓意与目的。图伊曼斯以给人以褪色感、近乎摄影的独特绘画风格吸引了世界的关注,并对后续的艺术家产生了广泛影响,包括自20世纪90年代首次接触到其作品的众多中国艺术家。
吕克·图伊曼斯 《弗兰德村庄》1995年 布面油彩 110.7×145.1cm
M HKA(安特卫普当代美术馆)/弗兰德社区收藏
图片由艺术家及卓纳画廊提供
摄影:吕克·图伊曼斯工作室
图伊曼斯于20世纪80年代在欧洲崭露头角,其创作融合了北方文艺复兴绘画的传统,以及二战后在比利时成长时以媒体为主导的流行文化。他自70年代末开始绘画创作,1980年至1985年间曾短暂转向电影拍摄,随后再次回归绘画领域,彼时恰逢西方迎来绘画的关键复兴,但多为表现主义风格,尺寸大幅且充满强烈表达。相比之下,图伊曼斯则更加注重适度的尺寸与笔触。
吕克·图伊曼斯 《弗兰德村庄》 1995年 布面油彩 110.7×145.1cm
M HKA(安特卫普当代美术馆)/弗兰德社区收藏
图片由艺术家及卓纳画廊提供
摄影:吕克·图伊曼斯工作室
图伊曼斯曾阐述道:“从最一开始,我的作品就是源于对图像的极端不信任。”这种对图像的质疑至今仍影响着他的创作实践,尤其是在当下以数字和操控图像为主导的时代。这种不信任促使图伊曼斯在创作生涯之初尝试其所谓的“真实伪造”,即有意选用易龟裂的上光油,使画作呈现一种年代感,从而暗示它们属于更早的时代,强调了绘画作为媒介历史悠久的特质,同时亦突显了绘画持续塑造历史与影响记忆的力量。图伊曼斯的艺术实践探讨了当代生活的复杂状态,并审视了绘画自身在反映世界中所扮演的角色。
吕克·图伊曼斯 《身体》 1990年 布面油彩 48.5×38.5 cm
S.M.A.K.(根特市立当代美术馆)收藏
图片由艺术家及卓纳画廊提供
摄影:本·布莱克韦尔
始终关注东西方传统的交融
作为文化遗产与交流的热切探索者,东西方传统的交融始终是图伊曼斯关注的主题。此次展览特别展现了艺术家与中国的紧密联系,多年来他一直在持续关注中国。
图伊曼斯曾为中国策划过两个展览:2007年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举办的“中国·比利时绘画500年”,该展随后巡展至比利时布鲁塞尔国家美术宫;以及2009年举办的展览“事物之态”,这场中比当代艺术家的群展从布鲁塞尔巡展至中国国家美术馆。
回首过往的经历,图伊曼斯感慨道:“在中国,文化的共鸣与西方完全不同,这种共鸣可以追溯至帝制时代,并与古老的血脉相连。”
吕克·图伊曼斯 《朝阳》 2003年 布面油彩 156×180cm
私人收藏,由艺术家及卓纳画廊提供
摄影:吕克·图伊曼斯工作室
摄影:乔希·怀特
作品《朝阳》(2003)体现了图伊曼斯对中国古老过去与现代当下的探寻,艺术家在作品中描绘了一幕对于中国观众来说十分熟悉的景象:画作中央,深色圆形框景中,屹立着上海地标性的建筑东方明珠,上海浦东新区的高楼大厦环绕四周。
作品名为“朝阳”,不仅指明这张最初刊载于《金融时报》的照片拍摄于黎明时分,更暗喻着中国的飞速崛起。彼时的中国刚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经济发展蒸蒸日上,为迎接2008年夏季将在北京举办的奥运会,上海城市的更新也正进行得如火如荼。照片的拍摄地位于上海的外白渡桥,作为拥有百年历史、中国首座钢结构铆接桥梁,外白渡桥亦是上海迈入现代化与工业化进程的象征。位于画面边缘的圆形框架可能正是桥梁本身的结构,它如同望远镜一般,引导观者聚焦并见证在那个关键性的历史时刻,上海乃至整个中国所经历的巨大变迁。
吕克·图伊曼斯 《深圳》 2019年 布面油彩 213.2×156.4cm
图片由吕克·图伊曼斯工作室提供及拍摄
人物肖像贯穿艺术创作生涯
人物肖像是始终贯穿于图伊曼斯艺术创作生涯的另一主题,包括医学教科书中的无名氏、被转化为探索更广泛政治叙事符号的历史人物,以及更为复杂的匿名人士。
作品《鼻子》在“吕克·图伊曼斯:过去”展览现场,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2024。摄影:孙诗
《鼻子》(2002)以一个男人的形象为基础,艺术家对原图像人物的微笑表情稍作调整,最终呈现出一种难以定义的神情,既饱含悲伤又显得庄重。用艺术家的话说,这个人物看起来“近乎基督”,因为他在风格上借鉴了宗教绘画,突出展现了耶稣的人性与苦难。
这件作品创作于美国遭受“911”恐怖袭击事件后不久,艺术家指出该男子的相貌很可能会被认为是中东人。鉴于那场事件之后,西方社会对特定地区和民族的人产生的强烈不安全感,画中人物模糊不清的身份似乎具有更加深远的意义。这幅作品最初以版画的形式呈现,后来被选作2003年出版的图伊曼斯重要专著的封面。该书的中文版在中国广为流传,成为将图伊曼斯作品介绍给国内的重要媒介。
吕克·图伊曼斯 《诊断视图 V》 1992年 布面油彩 57.9×42.3cm
私人收藏
图片由艺术家及卓纳画廊提供
摄影:吕克·图伊曼斯工作室
擅长电影化的叙事
长期以来,图伊曼斯一直对拍摄电影和电影化视觉叙事抱有浓厚兴趣,这一点从他1990年的展览“悬疑”中所展出的一组画作中可见一斑。
与20世纪80年代后期鲜少出现人物的作品不同,图伊曼斯在这组作品中描绘了看似熟悉的日常生活场景,如游泳池边或房屋前的人物。此组作品中戏剧化的光线效果不禁让人联想起图伊曼斯极为崇敬的画家——爱德华·霍普 (Edward Hopper,1882-1967)的作品。
“吕克·图伊曼斯:过去”展览现场,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2024。摄影:孙诗
但如果进一步观察,观者就会发现画中人物看起来十分僵硬,犹如被置于微缩场景里的塑料玩偶,事实上这也正是艺术家创作灵感的来源。尽管这些画面会令人联想到上世纪中叶好莱坞电影里中产阶级的富足生活,却又充满了不自然的错位感。
这组作品的标题,如《凶手》(1990),则进一步提示观者,眼前的平静祥和不过是一种错觉,潜在的威胁一触即发。
“吕克·图伊曼斯:过去”展览现场,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2024。摄影:孙诗
“由于我的创作始于质疑且希望能从历史中获得启示,”图伊曼斯在2015年表示,“我希望人们能因为我的作品而重新定义记忆,并最终认识到记忆的不足之处。我认为人们今天之所以对这个问题视而不见,部分原因在于摄影在日常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人们几乎完全通过视觉手段来感知与理解文化,就大众媒体而言,这实际上主要通过写实的媒介来实现。而我的绘画对于历史的处理则完全不同,这种处理与绘画的物理性有关,我也希望观众能因此而产生共鸣。”
图伊曼斯的创作既关注广阔跨度的历史,亦着眼于琐碎细节的日常,深入探讨了图像所蕴含的塑造当下、诠释历史之复杂易变的力量。“吕克·图伊曼斯:过去”邀请观众亲身体验这种宏大历史与日常生活、宏观叙事与微观细节交织的双重性。
据悉,此次展览将展至2025年2月16日。
更多作品欣赏
吕克·图伊曼斯 《佣人》 1990年 布面油彩 51.2×53cm
私人收藏,长期借展于S.M.A.K.(根特市立当代美术馆)
图片由艺术家及卓纳画廊提供
摄影:吕克·图伊曼斯工作室
吕克·图伊曼斯 《非正当 III》 1997年 布面油彩 160×136.8cm
泰特美术馆:1998年由新艺术赞助人通过泰特美术馆基金会呈现。©泰特美术馆
摄影:马克·希思科特。
吕克·图伊曼斯 《乌龟》 2007年 布面油彩 3.68×5.09m
私人收藏,由卓纳画廊提供
图片由艺术家及卓纳画廊提供
摄影:吕克·图伊曼斯工作室
吕克·图伊曼斯 《遗产之六》 1996年 布面油彩 53×43.5cm
摄影:吕克·图伊曼斯工作室
吕克·图伊曼斯 《谷仓》 2023年 布面油彩 319.8×254.2cm
弗尔林登博物馆收藏,荷兰瓦瑟纳尔
图片由艺术家及卓纳画廊提供
摄影:吕克·图伊曼斯工作室
吕克·图伊曼斯 《后视镜》 1986年 布面油彩 68×190cm
私人收藏
图片由艺术家及卓纳画廊提供
摄影:吕克·图伊曼斯工作室。
吕克·图伊曼斯 《衬衫》 1987年 布面油彩 75.6×88cm
Beth Swofford收藏
图片由艺术家及卓纳画廊提供
摄影:乔舒亚·怀特。
吕克·图伊曼斯 《血迹》 1993年 布面油彩 57.5×47.5cm
Jenny & Jos Van den Bergh – Quermia收藏
图片由艺术家及卓纳画廊提供
摄影:本·布莱克韦尔
吕克·图伊曼斯 《肺》 1998年 布面油彩 158×95.5cm
Beth Swofford收藏
图片由艺术家及卓纳画廊提供
摄影:本·布莱克韦尔。
吕克·图伊曼斯 《内陆》 2018年 布面油彩 226×162cm
私人收藏
图片由艺术家及卓纳画廊提供
摄影:吕克·图伊曼斯工作室
关于艺术家
▼
吕克·图伊曼斯。图片由卓纳画廊提供,摄影:亚历克斯·萨利纳斯。
▼点击下图订阅2025年《美术报》
由于公众号改变了推送规则
不想错过精彩内容常点“赞”和“在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