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ECSS 3880】我在哥大这一年

职场   2025-01-08 12:46   中国香港  

作者:陈立之,美国 Columbia LLM,2023 CLECSS-方达海外奖学金》得主

 


我在哥大这一年

虽然哥大法学院的LLM项目自八月启程,至次年五月匆匆画上句号,除去假期的短暂休息,不过区区八个月的光景。然而毕业后的我,仍沉浸在学生的心境中,埋首于纽约Bar考试的准备之中。直至七月底,当我走出纽约Bar考场的那一刻,才恍然惊觉,自己已在哥大度过了近一年的时光,而这段宝贵的学习生活,也即将成为我过去的一部分,正式向我挥手告别。

承蒙 CLECSS 的青睐,在哥大留学启程前有幸获得奖学金殊荣,也十分感激 Simon 的邀请,让我有机会分享这一年的所见所闻。这篇小记将分为校园内的学习生活和校园外的游历见闻两方面,希望能为对哥大 LLM 项目感兴趣的朋友提供些许参考与帮助。

校园之内

哥大校园坐落在纽约曼哈顿上西区,法学院与主校园仅一街之隔。每次前往法学院,会经过哥大主图书馆前的那片草坪。阳光明媚时,总能看到学生们在草坪上惬意地晒太阳、扔飞盘;而入冬时节,道路两旁的树上则挂满了充满节日氛围的彩灯,颇有火树银花的梦幻。哥大法学院主要由两座大楼构成,几乎所有的课程、活动以及讲座都在此进行。

(某个周日的校园草坪)

(一)法学课堂

初到哥大上第一节课时,法学院的教育模式便给我带来了非常大的冲击与震撼,它与我在国内早已习惯的教学模式截然不同。我仍清晰地记得,美国法先导课的教授在第一节课就告诉我们:“法学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教会学生如何成为一名律师(The ultimate goal of legal education is to teach people how to be lawyers)”。在这种以职业为导向的教育理念引领下,美国法学院的课堂教学格外注重培养学生对每个案件的理解与思辨能力,而非单纯地要求学生背诵某个部门法的法规法条。因此,大量的课堂时间都在老师的 “苏格拉底式” 盘问教学中度过,学生需在课前熟读案例,课上会在百余人中被老师随机点名回答问题,通过回答问题来加深对案件的理解。

这种高强度的教学模式对我而言无疑是个巨大的挑战,尤其是我选修的仲裁法课程,涉及诸多美国程序法的知识,对于毫无美国程序法基础的我来说,学习起来十分吃力。幸运的是,哥大法学院的每门大课都配备了教学助手(Teaching Assistant),他们通常是高年级上过同一门课的学生,我在哥大遇到的教学助手都非常尽心尽力,每周都会单独为学生辅导解答问题,并将老师讲过的内容再梳理一遍,这对我理解课程内容起到了极大的帮助。

此外,哥大还为 LLM 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课程,绝大部分课程 LLM JD 一起上课。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不同的课程,其中不乏许多由大律所的合伙人授课的课程,为我们带来了宝贵的实务视角。印象深刻的是 Acquisition finance 这门课,由Wachtell Lipton 经验丰富的合伙人讲授,课堂上我们近距离接触了该合伙人完成的几个著名案件,最后一节课教授还邀请全体同学去 Wachtell 的办公室,教授丢下往日的严肃氛围,让同学们展示自己的才艺,和大家谈笑风生。还有一门Art Financing 课程,由 Sidley Austin 的一位合伙人授课,最后一节课老师带我们去纽约的一个私人画廊,我们席地而坐,画廊主理人向我们展示画廊收藏展品,并讲述画廊的历史变迁,及纽约艺术市场与资本的交融发展。

(校园主道的节日树灯)

(二)跨院选课

就读哥大法学院 LLM 项目的学生最多可获得六个免费学分用于跨学院选课,因此我们选课的边界不再仅仅局限于法学院的专业范畴,而是延伸至商学院、教育学院(Teachers College)等诸多丰富的学科课程。在商学院的课堂上,能与哥大商学院的同学一同学习;而教育学院的课程更是丰富多彩,有诸如钢琴、吉他、竖琴、架子鼓等器乐课及摄影等众多兴趣课程。

我在哥大期间,充分利用了这六个跨学院的学分,选修了一些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其中教育学院的摄影课让我收获颇丰。在摄影课上,老师不仅教学实用的摄影技巧,还充分利用地处纽约的优势,带领我们参观了各大纽约博物馆艺术馆的摄影展览。摄影课也作为一个契机,让我时常提醒自己多拿起相机,去记录和定格这一年难得的留学时光。

(教育学院的摄影课)

(三)社团活动

哥大法学院的学生社团活动非常丰富,学生社团数量多达 90 个左右,学校非常鼓励学生自主组织各类活动讲座,在校期间我也有幸与哥大的中国法学会合作邀请国内的仲裁员来学校进行交流。哥大的学生组织不仅有关注学术职业类的社团,还有许多让人意想不到的兴趣组织,如桌游社团、电竞社团、狼人杀社团、舞台剧社团等等,这些社团经常组织活动,在课业的紧张节奏里,为大家营造出难得的社交和休憩空间。

在众多社团活动中,我经常参加的是一个名为 DeVinimus 的品酒社团,这个社团的名字很有意思,它巧妙地将法律拉丁语里表示 “微不足道” De Minimis”,与拉丁语中代表 “葡萄酒” 的词根 vin - 融合,似乎在说微醺的片刻虽毫不起眼,却也是份简单纯粹的快乐。社团会邀请不同葡萄酒的品牌来哥大分享葡萄酒知识,同学们会在某个周中的晚上在教室里一起跟着讲解品尝不同风味、地域、年份的葡萄酒。这种在平时庄严肃穆的课室里和大家集体品酒的体验,别有一番趣味。

校园之外

哥大校园正门口便是地铁站,乘坐地铁一号线20分钟便可直通位于中城的时代广场,而中城坐落着纽约众多律所。因此尽管哥大所处地不在曼哈顿的心脏地带,但交通足够便捷到让法学院的学生可以很方便地参加在中城或者下城组织的律所或律协组织的活动。

(一)律所参访

哥大在纽约各大律所中有着丰厚的校友资源,经常组织学生参加律所主办的酒会、讲座、参观活动,其中有不少活动都是欢迎LLM同学参加的。其实据我观察,甚至有一些活动LLM同学占比更多,因为对于JD的同学们来说往往有不同的安排:1L专注于学业,而2L3L则多已敲定工作,有各自的计划。

在哥大的一年当中,我频繁地往返于哥大校园与中下城,参加了很多律所的活动,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我上面提到的学校的品酒社团活动在之前工作的律所老东家举办,我与一群律师及同学品尝了六款可谓压箱底的勃艮第,当时哈德逊河上的落日正缓缓沉落,高脚杯上摇曳着纽约日落金色的余晖,大家谈论着律所变化和校园生活,对我来说实在是一场难得的体验和回忆。

(律所品酒活动)

(二)亚裔律协

纽约有众多律协组织,最大的是纽约州律师协会(New York State Bar Association),基本每一个在纽约的执业律师都会注册成为该律协的会员。相较于人数众多的纽约律师协会,在哥大的这一年我其实参加更多是两个更加亚裔相关的律协的活动:纽约亚裔律师协会(Asian American Bar Association of New York,简称AABANY)及韩裔律师协会(Korean American Lawyers Association of Greater New York,简称KALAGNY)。这两个律协的参与者绝大部分是在纽约的亚裔律师,其中不乏很多华裔律师;KALAGNY虽然称为韩裔律协,但非常包容且欢迎其他族裔的律师群体参与。

这两个律协活动非常频繁,并欢迎法学院的在读学生参与,律协组织的几乎所有活动在校生都可以参加。成为会员后,基本上很多活动都无需额外付费。这类活跃且凝聚力极强的律师协会,为我带来了在国内未曾体验过的法律社群文化。

在这两个律协中,律师、法官、法务、学生等不同法律群体之间能够以平等和亲切的方式交流互动。前辈们都非常友好,且十分愿意慷慨帮助在校的学生和新人。在哥大的时候我经常参加这两个律协的活动,认识了很多和我背景相似的朋友,也有幸结识了一些在纽约执业的律师前辈,在一些关键节点上得到了很多非常宝贵的学习和执业建议。

(三)旅行远方

在哥大的留学生活中,充分利用假期游历不同城市的经历,一定是我过去一年的留学生活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哥大认识的好朋友们,不仅工作学习非常优秀,且十分有趣、执行力超强、并极其擅长做旅行规划。托他们的福,在过去的一年中参加了很多由中国LLM同学们组织的旅行活动:在阿卡迪亚听涛看大西洋,在波特兰看灯塔嗮太阳,在缅因州繁星点点下的浪漫餐厅里听吉他,在佛蒙特州驱车经过层林尽染的枫叶,重返新奥尔良第一次吃火鸡过感恩节,在纳什维尔听乡村音乐,在费尔班克斯徒步冰川,在阿拉斯加追寻跳跃的极光,在西雅图信步看雪山,在加州尽情感受阳光补给,在华盛顿DC潮汐湖看樱花飘落,并在墨西哥城的清晨中冉冉升起的热气球上看到了朋友给我准备的生日惊喜。

在旅途中,我们一起租Airbnb,一起开车去逛超市买食材煮火锅,围坐在一起聊天,一路上我收获了无数来自朋友的善意和照顾。这些美好的瞬间,每当回想起来,都历历在目,温暖而又令人热泪盈眶。

这些与朋友们一同在路上探索世界的时光,构成了我在哥大最快乐、最难忘的回忆。感谢在哥大的旅途中结识了这群挚友,有了他们的陪伴,我的纽约留学时光少了一些可能的孤独,多了不少难得的快乐。

后记

前一阵子,我终于从纽约的上西区搬到了新泽西,离开了那个曾经靠近哥大的熟悉社区。

在搬家过程中,我需要自己动手在新家的墙上钉钉子,于是购买了一种特别的螺丝钉 ——“膨胀螺丝”。它的原理是先将其中的 “膨胀管” 嵌入墙面,增大摩擦力,然后再将螺丝稳稳地拧入。对于这颗初来乍到的螺丝而言,“膨胀管” 就像是它在墙上的坚实依靠,使其不再像其他普通螺丝那样轻易坠落,而是与墙体紧密地融为一体。

我想,我就如同纽约千万人群中的一颗小螺丝,而哥大的这一年时光就像是我在纽约的 “膨胀管”,它引领我穿梭于美国法学院的迷宫,初探美国法律文化的奥秘,感受纽约这座城市的斑斓。

纽约人常说:“曼哈顿的悬日永不坠落”。

于我而言,哥大的这一年,亦将在我心中熠熠生辉,永不坠落。

(曼哈顿的悬日景观)

联系电邮:admin@clecss.cn

 

CLECSS
CLECSS全称China Legal Education and Career Seminar Series(中国法律教育及就业讲座系列)。2007年起,我们向律师及法务提供专业及职业发展的讲座及文章,至今不少成员已成为合伙人及法务总监。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