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常见的药食同源之物,也有食用禁忌

健康   2024-12-30 15:00   广东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为了健康花钱。补益中药、补品,几乎家家都备了点。但是,再好的补药,也要适合自己才能吃。


红枣虽好,4类人别吃


一日吃仨枣,一辈子不显老。大枣性味甘温,能补中益气、养血安神。但是,下列这些人用大枣进补,有时非但起不到保健作用,甚至还会帮倒忙。



01痰湿偏盛者


此类人常表现为舌苔厚腻、口甜或口中发腻、食欲不振,平时常感觉胃部胀满,严重者会伴有头晕、恶心、呕吐、眼睑及面部浮肿等症状。


大枣的滋腻之性容易助湿,使得痰湿停留在体内难以清除,进而加重上述不适。


02容易上火的人


这类人体质偏热,经常出现便秘、口臭、咽喉牙龈肿痛等上火症状,而大枣性味甘温,偏于温补,若大量食用,犹如火上浇油。


03感冒初期患者


感冒初期,入侵人体的风寒或者风热之邪正盛,若此时食用大枣,其黏腻的性质常常会导致邪气滞留,造成“闭门留寇”的后果,使得体内的病邪难以驱除,不利于恢复。


04糖尿病患者


大枣含糖量较多,会使糖尿病患者血糖增高,病情加重。因此,血糖高的人不宜多吃大枣。


红糖温补,胃溃疡别喝


红糖性温,适合怕冷、体质虚寒的人食用。寒性痛经、受凉胃痛、年老体弱、怕冷的人,都可以适当用红糖来养生。但是对于以下两类人,一定要慎重食用。



01胃酸高的人


包括有糜烂性胃炎、胃溃疡引起胃痛者。


02糖尿病人


糖尿病患者不宜食用。


三七好处多,但非人人皆宜


三七,又称“田七”,具有散瘀止血、消肿定痛等功效,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咯血、便血、跌扑肿痛等,也可被制成中成药,治疗中风等脑血管疾病及其后遗症等。



还有很多人平时会把三七作为药膳服用。但无论是治疗疾病也好、还是作为药膳也好,三七并不是人人皆宜。如心脏传导功能不良者、阴虚口干者、阴虚导致的血瘀痛经、崩漏等证者、孕妇以及妇女月经期、哺乳期均当慎用。


枸杞养生,高血压慎用


枸杞有养阴补血、滋补肝肾、益精明目的功效。诗人陆游老年时两眼昏花,就常吃枸杞,还留下“雪霁茅堂钟磬清,晨斋枸杞一杯羹”的诗句。但是,枸杞在遇到下列情况时,一定要慎重食用。



01湿热体质者


枸杞滋补的同时有温热身体的效果,所以体内有湿热及痰湿中阻的人不宜食用。此类人常表现为高血压、性情急躁爱发脾气、平日里大量吃肉且满面红光。


02感冒发烧的人


枸杞平而偏温,吃多容易上火,身体有内热,如痰浊者、正在感冒发烧的人最好别吃。


03身体虚寒的人


一些身体虚寒的人吃枸杞,可能会导致腹泻。


04糖尿病患者


枸杞含糖量较高,糖尿病患者不宜过量服用。提醒大家,用枸杞保健需要长期少量吃,不可一次大量食用。


此外,在炎热的夏季不宜吃枸杞,否则会出现食欲下降、胃脘满闷或吐酸水等现象。


人参补益,不虚者别吃


人参是百草之王,可用于大补元气。正确用法:从小剂量开始服用,慢慢增加,每天2~3克切片含服,让有效成分慢慢溶解在唾液中。还可泡水、泡酒喝,研成粉末吃。但是,人参也有其服用禁忌。



01非气虚型失眠


人参吃过量会导致“人参滥用综合征”,出现神经兴奋、失眠、血压升高等症状。


02健康儿童


少年儿童不宜服用人参和人参类补品,谨防儿童性早熟,不利正常健康发育。


03有实热的人


有高热、大便干、小便赤黄、舌苔黄等属实热症者不宜用。


04有口腔溃疡的人


有口腔溃疡、常感口干舌燥、手心脚心发热的,不宜服用。


05有肠胃疾病者


有胃肠疾病、结石的病人应慎用或遵医嘱少量服用。


阿胶,感冒咳嗽应停用


阿胶作为传统中药,有滋阴补血、安胎的作用,可治疗血虚、虚劳咳嗽、吐血、便血、妇女月经不调等。


阿胶虽好,但也不能乱吃,一般每天3~10克为宜。但是,遇到以下情况,最好要停服阿胶。

01感冒或经期


如果患有感冒、咳嗽、腹泻等病或月经来潮时,应停服阿胶,待病愈或经停后继续服用。


02脾胃虚弱


若有脾胃虚弱、食欲不振、舌苔厚腻,容易出现腹胀不适感,尽量少吃或不吃。


03易上火者


新制成的阿胶,火气比较大,容易上火的人要慎用。


04湿热过盛


湿热人群,以及面红、烦躁、肿胀、腹痛、便秘、尿少而深黄的人群,在调理的方剂里面不适合使用阿胶。


薏米虽好,三类人不能吃


薏米营养丰富,祛湿效果一流,被誉为“生命健康之友”,但是对于下面这些人来说,吃薏米对身体不但无益反而有害。



01怕冷的人


薏苡仁偏寒,会使身体冷虚,因此,平素怕冷的虚寒体质者不适宜长期服用。 


02阴虚的人


由于薏米有化湿滑利之效,因此热病伤津、平时阴虚、阴虚火旺者不宜食用。


03孕妇不宜


备孕的人和孕妇不要吃,否则很容易导致胎儿流产。■


【来源:中国中医】


推荐阅读

广东中医药
由广东省中医药局主办。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