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敏:中国近代史研究所40年传承与创新

学术   2024-12-16 19:33   甘肃  



编者按:
     华大学脉,源远流长。百廿华师,聚集了众多的学术大师、著名学者专家,涌现出大批教育家、理论家、文学家、史学家和科学家等等,他们为学校学科建设、学术研究、人才培养等做出巨大贡献,是学校的骄傲,后学的榜样。为弘扬教育家精神,展示华师深厚的学术底蕴,传承华师学脉,华大官微特开设“华大学人”专栏,刊发华师学者的学术观点、学术访谈、学术人生等,全面、生动、鲜活地展现华大学脉中具有代表性的学人群像,和读者一起感受他们的学识魅力、人格魅力、精神魅力。
     今天推出的是马敏教授2024年11月16日在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成立40周年庆典暨“中国近现代史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致辞。



马敏,教授,博士生导师。1955年6月出生,四川雅安人。曾任华中师范大学副校长、校长、党委书记。现任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所长。主要社会兼职有国家教材委员会专家委员、国务院中国史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教育部历史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材编写组首席专家、湖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等。曾先后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耶鲁大学,英国牛津大学等担任客座研究员、访问学者。

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史、中国近现代博览会史、中国近代教会大学史、辛亥革命史。出版和主编学术专著20余部,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等刊物上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100余篇,学术成果多次获奖。



中国近代史研究所40年:传承与创新

马敏



重逢桂子山,再叙华师情。今天我们欢聚一堂,庆祝由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章开沅先生亲手创立的历史研究所(今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成立四十周年,这是我校中国近现代史学科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喜事。在此,我谨代表全所师生向莅临庆典的各位领导、各位所友、各位师生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尤其要感谢章开沅先生的创所之功,以及刘望龄、罗福惠、严昌洪和朱英等原所长为研究所做出的倾心奉献!


1
中国近代史研究所四十年

不平凡的发展之路


四十年来,研究所历经了一段不平凡的发展之路。1984年初,获教育部的批准,研究所正式成立,是为历史研究所。后于1999年易名为中国近代史研究所,并在2000年获批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988年,研究所的中国近现代史入选为“全国重点学科”,1997年被学校列入“211工程重点学科”予以支持。研究所于2002年和2007年顺利通过国家重点学科评审(估),并在第二轮学科评估(2007年)中被评为“优秀”,得分位居全国同学科之首。2016年国家启动“双一流”计划后,研究所依然在中国史学科建设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正是依托于研究所中国近现代史学科建设数十年的成绩,我校中国史学科在最近的两轮学科评审中才能稳居A类之列。

四十年来,研究所师资团队不断优化壮大。创办之初,研究所教职员工规模不大,前20年稳定在十五人左右。近五年,研究所通过内培外引等方式引入了七八名青年学者。他们的加入促进了教师队伍的多元化和国际化,进一步优化了研究队伍的学历、学缘、年龄和职称结构,从整体上提升了师资队伍的质量。为了促进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研究所还先后聘请了十余位国内外知名学者担任兼职教授,进一步优化壮大了研究所的师资队伍。研究所的专、兼职研究人员一起组建了政治史、社会经济史、思想文化史和宗教社会史四个研究群。2017年又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四个研究室,并陆续成立中国教会大学史研究中心(后改名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研究中心”)、中国商会研究中心(后改建为“中国商会研究院”)、亚洲研究院和中国工业文化研究中心等学术机构。

四十年来,研究所学术领域不断深入拓展。辛亥革命史是研究所最具优势、影响也最大的研究领域。这首先体现在章先生带领大家相继推出了一批颇具影响的学术成果。其次,研究所不仅是全国性学术团体“中南辛亥革命研究会”(后改名为“辛亥革命史研究会”)的发起机构,还是该团体的长期挂靠单位,其理事长也一直由研究所主要负责人出任。此外,研究所还承担着中国历史学会和湖北省人民政府共同举办“辛亥革命史国际学术会议”等全国性学术会议等事项。


与此同时,研究所还相继发展了中国早期现代化、中国商会史、湖北地方史、博览会史、乡村手工业史、教会大学史和基督宗教史等特色研究领域。作为国内最早开展中国早期现代化研究的学术机构之一,研究所与北京大学罗荣渠先生的学术团队形成“南北呼应”之势。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在章先生的主持下,研究所着力开展中国近代商会资料的整理与研究,推出了产生重要学术影响的《中国近代商会通史》(四卷本200万字)。近十年来,研究所又加强对海外中华商会和在华外国商会的研究。经过30余年不断耕耘,研究所的中国商会史研究获得学界高度认可。近年来,研究所还采取多项举措鼓励医疗社会史、大数据历史和数字人文等领域的研究,希冀在深化优势领域研究的同时,进一步发展探寻新的学术生长点。


四十年来,研究所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1981年,我校中国近现代史获批成为首批博士学位授权点单位之一。在研究所正式成立之前,已先后有10余名硕博研究生毕业并获得学位。1995年系所合并之前,研究所共招录了25位博士研究生和50位硕士研究生。合并后,研究所的招生规模也逐年扩大。据初步统计,截止2024年研究所累计招录博士研究生逾400名、硕士研究生近1100名,为中国近现代史学科发展和学术研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


研究所采取了多项举措以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确立“集体培养,导师负责”的培养机制,举办研究生论坛、读书会等学术活动,改革招生制度,吸纳优质生源。2011年,研究所在全校率先试点“申请—考核制”。如今,这项招生方式在全校予以推广。此外,研究所还通过优化培养、提供经费资助等环节,鼓励研究生外出参加学术会议和搜集文献资料。在这些举措的支持下,研究生培养质量稳步提升。近年来,陆续有研究生在《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等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更有一批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毕业后成长迅速,成为所在单位的骨干力量,并获得用人单位高度肯定。此外,研究所还十分重视并积极参与历史学本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尤其注重教科书和参考书等基础教材建设。


四十年来,研究所学术交流多元高质并举。研究所历来重视学术交流,尤其是国际学术合作与交流。在章先生的主导下,研究所先后与美国耶鲁大学、旧金山大学、英国伦敦大学、牛津大学、日本京都大学、关西大学,以及香港中文大学、台湾政治大学和“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以及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等国内外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稳定的学术交流和合作关系,共同合办学术会议、选派学者互访、共组学术团队、举行专题讲座,以及联合培养研究生。在国内外学术机构的支持下,研究所平均每年举办2-3次重要学术会议,其中至少1次国际学术会议。


为了拓展对外交流渠道,提升学术交流层次,研究所还先后成立了“章开沅东西方文化交流基金”(2014年更名为“湖北省章开沅文化交流基金会”)、“池田大作研究所”、“涩泽荣一研究中心”等学术平台,举办了一系列重要学术活动,促进了中外学术机构之间的交往与互动,对推进研究所的国际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创建之始,研究所就十分重视创建学术刊物,以推动学术研究和知识传播,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早期,研究所作为主要创办机构参与了《辛亥革命史丛刊》和《辛亥革命研究动态》两本杂志的编纂工作。2000年获批重点研究基地以来,研究所又通过以书代刊的形式,相继创办了《近代史学刊》《工业文化研究》《大数据与中国历史研究》等学术刊物。


四十年来,研究所社会服务功能日益彰显。章先生多次强调指出,“历史学家不仅应该积极参与现实生活,而且应该成为把现实与过去及未来连接起来的桥梁,用自己的研究成果丰富与影响现实生活,并且与人民一起追求光明的未来”。秉持这种“参与史学”的理念,研究所自成立之日起就以“史学参与”的方式,积极参加国家、地方社会经济建设和文化发展,充分发挥研究所在辛亥革命研究和湖北地方史研究两个领域的优势,积极为“文化武汉”建设献计献策。近年来,研究所还整合校内外学术力量,先后主持或参与多项国家和省部级“重大文化工程”。为了传承章先生的学术思想,感恩和纪念章先生,研究所还积极参与“章开沅文史馆”和“开沅书院”(位于章先生的家乡湖州荻港)的建设。



2
面向未来:传承与创新

目光远大,胸有定力,

传承创新,充满活力,与时俱进。


岁月如梭,征程漫漫。四十年来,研究所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社会影响力日益提升,但无论是与兄弟院校的中国近现代史学科相比,还是与历史学片区的其他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相比,研究所在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等领域还存在一定差距,还必须正视我们所存在的短板和问题,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迎难而上,不断取得新的进步,创造新的辉煌。最为关键的是要目光远大,胸有定力,传承创新,充满活力,与时俱进。

第一是要讲传承。根深才能叶茂。章先生是研究所的创始人,这么多年来,我们之所以能够不断取得新的成绩,关键在于始终坚持传承章先生等老一辈学者的学术思想,以及优良的学风、所风。只有把章先生等老一辈学者的学术思想研究好、总结好、传承好,高举章开沅先生这面旗帜,才能保持研究所自己的特色。这个特色,就是我们长期以来在章先生的带领下,坚持实证研究与理论研究并重的传统。史学研究既要让历史说话、事实说话,但也应重视理论研究,重视“史识”的养成。章先生既具有十分宏阔的学术视野和深刻的学术思想,又注意处处从历史实际出发,重视史料的开发利用,突出历史研究的实证风格。因此,我们要坚持走实证和理论相结合的路子,处理好实证与理论、微观与宏观、历史与现实的关系,要以史为据、关注当下。章先生提出的“参与史学”,就是要我们在从事历史研究的同时要关注当下,用历史学者特有的方式自觉参与和影响历史的进程。

第二是要谋创新。“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当今已是全球化,信息化时代,我们在研究视野、思路、方法、资料建设等方面,都应该要有所创新,要适应全球化、信息化以及整个时代的需要。当然这些发展,包括信息化,一定要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不要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要真正把它跟历史学科建设结合起来。信息化只是一种手段,利用这些手段也好,借助一些其他工具也好,关键还是为了发展历史学科自身。

一是优化整合校内外资源,构建一支跨学科的创新型高水平学术团队。学科发展关键在人,我们一定要唯才是举,抓好人才梯队建设,保持持续发展的活力;通过外引内扶,凝聚一批志同道合、结构合理的高水平研究人员,持续不断地抓好队伍建设。

二是创新人才选拔和培养机制,完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要始终重视教学工作,改革培养方式,把博士生、硕士生培养好,多出一些品学双优的优秀学生。这是我们的使命和职责,同时也是本学科对社会最大的贡献。

三是深耕优势特色研究领域,拓展新的学术生长点,推出一批原创性高质量学术成果。章先生过去带领我们从辛亥革命史,到现代化史研究、商会史研究、教会大学史研究等,不断拓展新的研究领域,我们要在深耕上述领域的基础上,开辟新的研究领域,如博览会史、手工业史、工业遗产史、宗教史、医疗史、民国史、革命史、新中国史、大数据历史,等等。

四是继续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形成严谨求实、积极向上的学术风气。章先生早就讲过,要办好一个研究所,一定要坚持陈寅恪先生提倡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要鼓励大家自由探索,以学为尊、学术至上,培养求真求实、严谨扎实的学风、所风,在推进有组织科研的同时,鼓励自由进行学术探索,将集体攻关与自由发挥结合起来;要千方百计地营造和谐宽松的治学环境、积极向上的学术风气,让大家真正把时间花在做学问、带学生上,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和团队精神。

五是要继续加强国际交流。章先生一直强调,一个好的研究所一定要到国际上去竞争,不能光在桂子山转来转去,要跟国际学术界多沟通、多交流,要有国际视野,要按照国际一流学术机构的高标准来办所。为此,我们要在过去与国际学术界广泛联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研究所的国际化水平,召开更多高水平的国际学术会议和论坛,开展更多实质性的国际学术合作项目,加强与国际学术界的对话与交流,在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中发出更多的华师声音、中国声音,将研究所建成国内领先、且能在世界上产生重要影响的学术机构。


“历史是已经画上句号的过去,史学是永无止境的远航。”我们相信,在各位所友、各位嘉宾的进一步关心和支持下,在学校领导和各职能部门的指导下,在全所同仁的共同努力下,研究所必将迎来更加美好灿烂的明天!


恭祝各位身体健康!万事顺意!


2024年11月16日,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成立40周年庆典暨“中国近现代史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研讨会在我校学术交流中心举行。来自海内外的专家学者、历届所友、在校师生以及社会各界友好人士,共同回顾和展望中国近代史研究所的辉煌历程与未来愿景。校党委书记夏立新出席开幕式并讲话,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所长马敏作主题汇报。
夏立新在致辞中对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成立40周年致以热烈祝贺,向中国近代史研究所的创始人、杰出的历史学家、教育家、老校长章开沅先生致以敬意。他表示,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是中国高校恢复学位制度后、最先被批准为具有硕博学位授予权的研究单位,所属的中国近现代史学科也是首批国家重点学科,在2000年被批准为教育部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历经一代代专家学者的传承累积和开拓创新,现已成长发展为海内外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学术重镇,不仅推动了相关领域的深入研究,在国内外学术界乃至更广阔的领域亦产生了广泛影响,对新时代中国近现代史学科体系的构建做出了重要贡献。通过不断深化学术研究、优化师资队伍、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夯实人才培养、积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所为我校历史学学科的快速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更是推动全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发展的重要引擎。相信今后在研究所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在章开沅先生的精神指引下,中国近代史研究所能够继续发扬光大,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论坛交流阶段,来自日本千叶商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深圳大学、澳门科技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江汉大学等数十所高校、研究机构、企业的所友在发言中分享了他们的学术经历和研究成果,回顾了与研究所共同成长的点点滴滴,对研究所的未来发展提出了中肯建议。大家表示,研究所为他们提供了宝贵的学术资源和成长平台,前辈师长的言传身教、不同代际间的学术切磋与交流令他们获益良多,求真求实的学风与团结和谐的氛围给予了他们日后在各自人生道路上积极进取的精神力量,希望研究所今后能够继续发扬光大,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来源:华中师范大学


历史学研究通讯
历史学研究通讯:第一时间分享历史学资讯,服务于高校科研工作者、硕博群体和历史爱好者。主要致力于推送关于中国史侧重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的学术资讯、研究动态、人文地理、逸闻趣事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