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抱冰堂经济史学论坛暨“走向中国式现代化:经济史学视野的思想与实践”学术研讨会纪要

学术   2024-12-15 16:44   甘肃  

来源:经济史学研究中心 中南经济史学
 

第二届抱冰堂经济史学论坛暨“走向中国式现代化:经济史学视野的思想与实践”学术研讨会纪要

  

    2024119日,第二届抱冰堂经济史学论坛暨走向中国式现代化:经济史学视野的思想与实践学术研讨会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成功举办。本届论坛由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江汉大学人文学院、武昌辛亥革命研究室主办,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史学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史学研究中心、《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编辑部承办。本届论坛得到中国经济史学会的大力支持。中国经济史学会会长魏明孔研究员亲临会议现场。

    




一、开幕式

    

      幕式由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宋丽智教授主持。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校长邹进文教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院长石智雷教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荆楚社科名家赵德馨先生,中国经济史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魏明孔研究员,华中师范大学近代史研究所所长、华中师范大学原党委书记、人文社科资深教授、荆楚社科名家马敏教授,湖北省社科联主席、华中师范大学原党委书记赵凌云教授先后致辞。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校长邹进文教授首先致辞。邹进文教授立足湖北省经济学和历史学的学科优势,结合自身研究经历,认为经济史学既是经济学的经济史学,又是历史学的经济史学,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具有互补性,期待经济学派和历史学派学者在思想碰撞中互促互进、共臻繁盛。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石智雷院长认为论坛主题紧扣时代脉搏,彰显了湖北省经济史学者的现实关怀和经济史学研究的学科价值,期望各位经济史学人以本次论坛为契机,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发展和实践创新贡献力量。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荆楚社科名家赵德馨先生的发言以“知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为主题。赵先生首先回顾了自己在经济史研究上求“通”的缘起与努力,进而通过三个生动案例深入阐述了“通”对经济史学研究的重要意义,劝勉青年经济史学者先读通史,先博后专。


   中国经济史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魏明孔研究员充分肯定了湖北经济史研究团队在全国经济史研究中的重要地位,认为应继续加强区域学术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经济史学研究的繁荣与发展。


   华中师范大学近代史研究所所长、华中师范大学原党委书记、人文社科资深教授、荆楚社科名家马敏教授高度肯定了本届论坛主题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认为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式的早期现代化间具有历史连续性,经济史学者应重视中国式早期现代化的地方实践和多方联动,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当代篇章贡献力量。


   湖北省社科联主席、华中师范大学原党委书记赵凌云教授指出,会议主题具有双重内涵,一方面指从古至今的历史实践走向中国式现代化,另一方面则指经济史研究走向中国式现代化;走向中国式现代化的经济史研究,应以问题为导向,以中国式现代化的动态内涵、内在规律以及中国式早期现代化的地方实践为研究重点。



二、主旨演讲

    

   主旨演讲由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魏文享教授主持。武汉大学历史学院陈锋教授,华中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朱英教授,江汉大学原副校长、江汉大学武汉研究院涂文学教授,华中师范大学原副校长彭南生教授先后发表演讲。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陈锋教授以“晚清变局与税收理念之变为题,从时人“轻税”理念的转变、“税则”与“税率”的学理区分以及倡导“税法”和明确税收“统系”等三个方面,阐述了晚清时期税收理念的转变,认为晚清新税收观念和税收价值讨论的根本点,在于叙说传统中国的“轻税”和外国的税收繁重;传统中国的“轻税”导致了财政收入的局限,是一种“僵化的”或“固化的”税收—财政政策。


   华中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朱英教授以“近代商会研究的拓展路径”为题首先回顾了商会史研究,进而指出深化商会史研究的路径主要有二:一是从商会史研究薄弱之处着手,如研究南京国民革命时期的商会、全国商会联合会及海外华商会等;二是对常识性研究结论的重新审视。朱教授勉励在座青年学者积极开展和深化商会史研究。


   江汉大学原副校长、江汉大学武汉研究院涂文学教授以“武汉19271937:转型与变局时代”为题,阐述了武汉兴衰的内在逻辑。涂教授认为,1927—1937年间,武汉一度通过“市政改革”等方式走在全国前列,后因天灾、战争、交通格局变迁与城市功能退化等不利因素的迭加,对外经贸萎缩,工业指标下降,逐渐丧失区位优势,退出中国城市实力排名第一方阵。1930年代武汉各界关于武汉发展的积极思考,对当今武汉的发展仍有重要借鉴意义。


   华中师范大学原副校长彭南生教授以“手工业现代化:以近代中国手工棉织业为例”为题,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认为“中国式”是现代化过程中的中国符号,研究中国式现代化应追溯至近代甚至明清时期。以此审视手工业现代化可以发现,它是一个从技术到制度持续进步的历史过程,主要表现为生产机器化、管理契约化和供销市场化。其中,近代中国手工棉织业的现代化则主要体现为铁轮织布机的大量使用、供销市场的拓展和经营形式的多元化。



三、分组讨论

   本届论坛共收到论文近50篇,来自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北大学、江汉大学、湖北师范大学、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武昌辛亥革命研究室等高校与科研院所的近百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专家学者们围绕明清以来的经济组织、财税体系、行业结构、产权制度、价格波动、中外关系、金融体制、宏观调控、计划经济、社会生活等主题,分四组展开研讨。


第一组

第一组第一场


主持人:严鹏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教授


报告人(从左至右):彭凯翔、李成、李婉莹、龚世豪、徐绮霞


评议人(从左至右):陈新立、彭凯翔、徐樱姿、冀苗、刘志清


1.彭凯翔、赵士第:《“天下之大命脉”与“利权下散”:试探明清经济空间变迁对经济组织之形塑》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彭凯翔教授、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博士后赵士第在明中后期财政白银化的背景下,探讨了资源与要素在空间上的重整,揭示了在政治权力与经济权力互动与组合形态下经济组织的演进过程,强调明清中国有别于同时代重商主义国家的演进路径。评议人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文史研究所陈新立副研究员认为,该文从宏观层面全方位梳理了明清时期经济空间的变迁,充分体现了经济史研究中经济学与史学方法的结合。


2.李成:《明代漕粮永折浅析》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李成老师论述了明代漕粮永折政策的形成发展过程,指出了永折政策的阶段性变化所反映出的漕运制度的复杂性,讨论了明代漕粮货币化的困境与可能性。评议人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彭凯翔教授认为,该文研究的漕粮货币化问题体现了王朝财政运作的特色,建议在转运效率改进、漕粮货币化中的折价问题以及“征银买粮”对地方的影响等三个方面做进一步讨论。


3.李婉莹:《晚明国家财政变化下明廷与地方盐业的互动——以运学倡设为中心的考察》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李婉莹以运学设立为切入点,论述晚明朝廷与地方盐商之间围绕财政问题的博弈,认为地方盐区请求设立运学的过程,其实就是向中央争取政治权力的过程,而国家财政状况的变化是影响中央态度的关键因素。评议人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徐樱姿在历史分期、概念界定以及结构设置等方面提出了修改建议。


4.龚世豪:《清前期皇室财政体系下的专款奏销——以景德镇官窑烧造经费为例》

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龚世豪老师以清代景德镇官窑烧造经费为例,通过考察瓷器烧造经费的奏销标准和程序,管窥清代皇室财政体系中专款奏销制度的运行。评议人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冀苗认为,该文史料丰富、论证严谨,建议在学术前史的梳理中突出学术贡献,丰富论文中的学术对话。


5.孔令宇、徐绮霞:《Beyond Convergence: Uncovering the recruitment patterns of white-collar employees in a peripheral economy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孔令宇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徐绮霞利用上海商储银行191519371400多名员工的数据资料,比较中西方招聘要素中的异同,发现该银行既非常重视招聘中的双重担保制,也深受地域偏好等文化因素的影响,认为这凸显早期企业在非正式制度环境下,为平衡现代管理实践与本土文化所做出的努力。评议人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刘志清认为该文从职员的招募着手分析上海商业储蓄银行的双保险制度以及籍贯偏向,角度非常新颖,建议在文中加入对比案例,对银行职员担保人群体的构成做进一步分析。


第一组第二场


主持人:彭凯翔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


报告人(从左至右):陈新立、张莉、徐樱姿、冀苗、刘志清


评议人(从左至右):李成、陈新立、徐绮霞、李婉莹、龚世豪


6.陈新立:《堂名立契:近代法人产权的文本表达与法律规范》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文史研究所陈新立副研究员系统梳理了作为近代法人产权文本形式的堂名立契,进而考察了其所反映的法律习惯及其在应对官民法律冲突上所发挥的作用。评议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李成老师认为,该文史料丰富、内容扎实,为研究近代以来本土产权适应法制社会转型的路径提供了切入点。


7.张莉:《翻版、成本与权利:近代中国版税制度的实践困境》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莉老师通过考察近代中国版税制度的产生与发展历程,论述了近代中国版税制度的积极作用,发现其在发展过程中曾受到翻版书畅销、版税结算困难、政府关注较少等不利因素的影响。评议人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文史研究所陈新立副研究员认为,该文分析细致、架构合理,建议结合当今知识付费等现象分析该选题的现实意义。


8.徐樱姿:《“天人之争”:近代上海冰业市场、技术与权力(18801937)》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徐樱姿考察了18801937年间上海冰业内部的天然冰与人造冰之争,发现行业内部的技术革新和政府权力的介入,推动了市场观念的渐进式演转变。评议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徐绮霞认为,该文史料详实,视角新颖,建议进一步关注天然冰的主要经营者华商在博弈中的作用和消费者群体的相关反应。


9.冀苗:《晋中布商的经营实态与困境因应(19111937)——以布商信稿为中心的考察》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冀苗考察了晋中布商应对社会秩序紊乱和商业环境崩坏的各种举措,分析了晋中布商的经营实态及其结构性特征。评议人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李婉莹认为,将晋中布商放在当时社会背景下进行考察是该文的重要亮点,建议进一步丰富史料种类和优化论文结构。


10.刘志清:《重塑行业秩序的尝试:战后重庆的码头工人管理》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刘志清发现,针对战后码头装卸行业秩序紊乱问题,重庆政府先试图依赖工会整顿行业秩序,后将整顿重点转向工会内部,但因重庆经济持续恶化和码头工人管理机构经费问题难以解决,行业秩序终难以得到有效整治。评议人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龚世豪老师认为,该文结构脉络清晰、资料详实,建议增加国家与社会视角,开展横向对比研究。

(未完待续)

  

第二组

第二组第一场

  

主持人:雷平 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


报告人(从左至右):李铁强、仇慧君、王烨、胡学军、李晓阳


评议人(从左至右):李柏林、邱晓磊、阚勐森、李晓阳、马腾


1.李铁强:《20世纪上半叶中国农村地价变化及其制约因素:一个计量分析》

华中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李铁强教授利用20世纪30—40年代的调查统计资料及相关文献,对20世纪上半叶中国农村地价的变化及其制约因素进行了计量研究,认为城乡两部门模型应认真考虑城乡产权交互影响的作用。评议人湖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李柏林教授建议作者在后续修改时着重关注研究数据的地域性差异,以提高数据的准确性与研究的严谨性。


2.仇慧君:《清代湖南田粮推收制度的演变与实践》

湖北第二师范大学文学院仇慧君老师对清代湖南田粮推收制度的演变与地方实践概况进行了梳理,重点考察了清代官民在田粮买卖即时推收环节中的反复博弈。评议人湖北师范大学文化学院邱晓磊老师认为,该文史料丰实,建议进一步深化史料的处理、提高论证的充分性和论证湖南田粮推收制度的代表性。


3.王烨:《19世纪湖北地区粮价波动对地方社会的影响与应对》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博士研究生王烨结合地方志、档案等多种史料,考察了19世纪湖北地区粮价波动导致的经济社会问题和官民间对粮价波动的措施,分析了晚清中央与地方在粮食市场中扮演的不同角色。评议人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博士研究生阚勐森建议进一步明晰断限与分期,加强对粮价下跌的影响的分析,深化对相应措施的评价。李铁强教授建议进一步探究粮价波动的成因和充实相关史料。


4.胡学军:《习惯与民情:清代南部县田地典卖中的“就当找买”探微》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硕士研究生胡学军以《清代四川南部县衙门档案》为核心史料,通过考察与“就当找买”有关的纠纷案件,分析了“就当找买”的发生缘由、表现形式及其所体现的博弈关系。评议人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博士研究生李晓阳认为,该文史料翔实,行文成熟,建议进一步优化文章结构与逻辑、充实和整合相关案例。雷平教授建议调整优化标题设计。


5.李晓阳:《民初验契与央地财权重置(1912—1916)》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博士研究生李晓阳着眼于学界较少关注的验契,通过梳理验契实施过程中的波折以及验契费收入与分配的演进,考察了袁世凯统治时期央地财权的重构和民初财政变迁的特征。评议人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博士研究生马腾认为,该文结构清晰,史料成熟,建议进一步补充地方实践案例。



第二组第二场


主持人:李铁强 华中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


报告人(从左至右):李柏林、邱晓磊、马腾、阚勐森


评议人(从左至右):仇慧君、李铁强、王烨、胡学军


6.李柏林:《通惠借款与中日对汉冶萍公司控制权的争夺》

湖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李柏林教授主要考察1915年中日关于“二十一条”的交涉结束后,中、日以及汉冶萍公司方面围绕公司控制权等问题展开的博弈及其影响。评议人湖北第二师范大学文学院仇慧君老师认为,该文档案史料丰富,关于三方博弈的论述非常精彩,对当下的企业发展与保护有借鉴意义,建议进一步优化文章篇幅和结构。


7.邱晓磊:《近代“租厂制”的形态及其成因研究》

湖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邱晓磊老师与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袁为鹏教授合作的论文,以141份租厂契约为样本,从租赁标的物、租赁行业、租赁主体以及租金支付方式等四个视角分析“租厂制”的形态及其多样性特征,剖析了多种条件下的特殊形态,有针对性的分析了部分形态产生的深层次原因。评议人华中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李铁强教授认为,该文结构完整,分析全面深入,建议进一步运用产权经济学理论展开分析,深化对融资租赁形式演变的研究。李柏林教授建议进一步拓展对形成租赁形式多样化的理论原因及其经济社会背景的分析。


8.马腾:《权与利的轇轕:国民南京政府“裁撤厘金案”研究(1927—1932)》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博士研究生马腾结合台北“国史馆”藏“各省裁撤厘金案”原始卷宗档案与相关报刊史料,从政治、经济双重视角探析了该案所蕴含的内在逻辑,力图揭示裁厘背后所特有的时代内涵。评议人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博士研究生王烨认为,该文结构清晰,史料翔实,建议强化与相关学术史的对话,深化对裁厘的影响的分析。李铁强教授建议对裁厘失败这一历史事件作一个完整的结构性分析。


9.阚勐森:《国课商情:近代海关监管湘锑出口与中外博弈》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博士研究生阚勐森结合各地档案馆所藏海关档案及中外报刊史料,对清末民初湖南锑矿的外销与海关估本征税的演变进行考察,探析了中国近代商品出口管理制度在各方力量博弈下的复杂演进过程。评议人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硕士研究生胡学军认为,该文关注的重点为湖南锑矿外销,但所用史料多来自湖北省档案馆,建议补充湖南省档案馆藏资料。李柏林教授认为,重要矿产资源的出口管理在不同国际形势下是存在差异的,建议文章聚焦于一个较小时段以提高研究深度。



  

第三组

第三组第一场



主持人:马建强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副编审


报告人(从左至右):方秋梅、崔天翼、张逸程、毕学进、郭少伟


评议人(从左至右):马建强、郭少伟、毕学进、方秋梅、陶正


1.方秋梅:《辛亥兵燹损失汉口华界赔偿相关问题辨析》

江汉大学人文学院方秋梅教授的论文系统考察了辛亥汉口兵燹华界损毁程度、损失估值、损失索赔与债务清理等问题,发现兵燹之前的债务增大了金融方面损失索赔的难度。评议人《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马建强副编审认为,此文对史料的取信和精细化解读值得大家学习,建议通过进一步挖掘资料来优化兵燹损失数据。


2.崔天翼:《1948年国统区的“金圆券下县”及其影响——以湖北省为中心的考察》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崔天翼以民国湖北省财政厅档案为主要史料,结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中央银行档案和财政部档案等相关文献,梳理金圆券下县的过程,分析金圆券下县的结果及其后续影响。评议人华中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郭少伟认为,该文史料扎实,角度新颖,建议结合时代背景强化总结分析。


3.张逸程:《晚清银行章程研究》

湖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张逸程老师通过收集晚清时期报纸与时人文集笔记对银行章程的构想,梳理了中国通商银行开办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银行章程演进历程。评议人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毕学进老师认为,此文视角新颖,有较大学术意义,建议增加中外银行章程对比分析。


4.马金华、毕学进:《富滇银行与唐继尧时期云南省政府内债的发借》

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毕学进老师以富滇银行为切入点,阐述富滇银行的成立及其“亦官亦商”的二重属性,并通过梳理富滇银行与云南省内债发借的运作及效应,解释了唐继尧主滇时期巨额内债的形成之谜。评议人江汉大学人文学院方秋梅教授认为,该文具有强烈问题意识,建议可以图表形式描述“富滇银行提供当地财政资金的数额”与“地方财政实际使用数额”,并定性分析富滇银行与云南省地方财政间的关系。


5.郭少伟:《债权转移与余利争夺:九一八事变后的北宁铁路债务交涉》

华中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郭少伟以英国外交部档案资料为主要史料,分析抗战爆发后中日英三方在北宁铁路债务问题上的博弈,透视日本经济政策在侵华战争中的变化,以及英国从实用主义外交策略滑向绥靖政策的演变过程。评议人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文史研究所硕士研究生陶正指出,此文史实阐述详细,研究脉络清晰,建议结合政治经济层面的内容进一步丰富研究。


第三组第二场


主持人:方秋梅  江汉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报告人(从左至右):王年咏、傅颖、张昕冉、陶正、苏跃林


评议人(从左至右):张逸程、苏跃林、崔天翼、傅颖、张昕冉


6.王年咏、吴宛珂、李慧:《中资银行引进外资入股的股权定价与治理效应考辨》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学院王年咏教授以1996—2021年引进外资入股的32家中资银行为考察对象,以外资入股价格的市净率为度量标准,采用三种比对参照,考辨“股权贱卖论”,分析外资入股的效果与治理效应。评议人湖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张逸程老师指出,此文很好地运用了计量史学方法,建议进一步详细描述银行之间的互动细节。方秋梅教授认为,此文问题意识明确,并运用了非常明晰的对比分析方法。


7.傅颖:《战时国民政府军委会运输统制局探析(1940—1942)》

华中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傅颖利用台湾“国史馆”馆藏档案,系统研究战时国民政府军委会运输统制局在战事瞬息变化下的业务状况,从微观视角分析国民政府运输统制失灵的历史原因。评议人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苏跃林认为,此文史料详实,细节丰富,建议进一步梳理叙述脉络。方秋梅教授建议将研究对象与其他同类组织作比较研究。


8.张昕冉:《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征收公盐代金研究》

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张昕冉以公盐代金这一特殊税种为切入点,考察了征税过程中边区政府与民众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边区财政改革中的“人民性”,分析了相关制度演化的内在逻辑。评议人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崔天翼认为,此文视角新颖,较有价值,建议将边区的财政状况作为公盐政策调整过程中的重要背景线索。方秋梅教授建议如果其他区域也存在公盐代金,可以进行比较研究。


9.陶正、陈新立:《抗战以降冀鲁豫根据地对契税认识及层级互动初探》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文史研究所硕士研究生陶正分析了中国共产党在建立根据地过程中对契税的认识以及根据地政府与群众、干部的互动,并结合中国式现代化讨论了契税征收中的干部管理工作。评议人华中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傅颖建议补充当时民众对征收契税的反应方面的内容。方秋梅教授指出,此文是财税史与党史的结合,建议联系此后的财税政策,作更长时段的考察。


10.苏跃林:《以彼之道还施彼身:苏中抗日根据地的对敌粮食贸易斗争研究》

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苏跃林探讨了苏中抗日根据地对敌粮食贸易斗争“从早期应急、到中期调整再到后期巩固”的演变历程。评议人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张昕冉提出,该文对拓宽苏中根据地经济贸易史研究视野较有价值,建议进一步清晰界定文中“敌”的概念和统一相关计量单位。方秋梅教授建议适当细化绪论和结论中的部分表述。


第四组

第四组第一场



主持人:孔令宇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


报告人(从左至右):常明明、刘利钊、何延雕、谭婧宜


评议人(从左至右):何延雕、邹哲正、谭婧宜、常明明


1.常明明:《1950年调整工商业研究》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常明明教授系统考察了1950年新中国调整私营工商业过程中采取的调整措施、面临的困境及其应对、工商业者的反应等面向,揭示了此次工商业调整工作的复杂性。评议人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何延雕分享了自己从该文章的劳资关系部分所获得的启发,建议补充相关报刊资料。


2.刘利钊:《新中国开发性移民的历史回顾与前瞻》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刘利钊对改革开放以来新中国水库移民工作进行了考察,在梳理开发性移民方针的产生背景和产生过程的基础上,联系当下的移民身份认定、移民模式创新、移民法制化建设等主题,总结了开发性移民的特点。评议人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邹哲正认为,建议通过进一步深挖史料厘清各水库移民案例之间的时空联系,进而探究开发性移民理论的产生路径。


3.何延雕:《1956年有限开放自由市场后农民经商问题及其因应——以广东为中心的考察》

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何延雕以广东为中心考察了1956年有限开放市场时农民经商活动与农业合作化的冲突及地方政府的应对。评议人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谭婧宜认为,该文选取的个案具有典型性,建议扩展分析视角,如从社会学角度分析农民心理、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农民经商活动的决策等。


4.谭婧宜:《政治动员与“主人翁”意识的树立:建国初期青岛国营棉纺工人的思想改造》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谭婧宜从思想动员、制度保障、生产动员三个层面出发,考察了建国初期青岛国营棉纺工厂重建生产秩序的具体过程,认为该厂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实现工厂民主建制、工人树立阶级意识的典型个案。评议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常明明教授肯定了该文在资料挖掘上的努力,建议进一步凝练问题、完善数据、深挖改革过程细节。



第四组第二场


持人:常明明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报告人(从左至右):陈雅颀、邹哲正、王若成


评议人(从左至右):孔令宇、王若成、刘利钊


5.陈雅颀:《近代长江洋轮华员的生计与日常社会经济生活》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博士研究生陈雅颀通过考察近代长江洋轮华人船员在相对封闭的轮船上的日常社会经济生活,探讨商业殖民者的劳动榨取模式。评议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孔令宇副教授认为,该文虽内容丰富,缺少焦点,建议进一步聚焦,同时从技术上提高船员收支水平数据的可比性。


6.邹哲正:《国家能力的限度与国计民生的失衡:战时经济统制下重庆城市生活用煤煤荒研究》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邹哲正考察了全面抗战时期重庆国民政府对生活用煤的统制实践,发现国民政府战时决策具有生产优先倾向,认为这反映了战时国民政府国家能力的限度和经济增长的表面化。评议人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王若成建议进一步从民众反应、价格变动、地区对比、替代品情况等方面进行拓展。


7.王若成:《统制经济与民众生活:太平洋战争前香港柴薪统制政策论析》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王若成考察了太平洋战争前香港政府的柴薪统制政策,分析了柴薪黑市的成因和影响。评议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刘利钊认为该文还原了殖民统治下一段十分具有研究价值的经济史实,建议强化经济学分析。

四、闭幕式

  闭幕式由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史学系主任张连辉教授主持。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李成老师、湖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邱晓磊老师、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郭少伟博士、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刘利钊博士先后顺次汇报了小组讨论情况。


  分组汇报后,湖北省中国经济史学会秘书长、武汉大学历史学院院长杨国安教授作会议总结。杨教授首对承办方提供的学术交流空间和各位专家学者的莅会表示感谢,继而勉励在座青年学者保持信心、坚定决心、守正创新,最后号召湖北经济史学人共同经营好抱冰堂经济史学论坛这一重要学术交流平台,协力推动湖北经济史学研究再上新台阶。第二届抱冰堂经济史学论坛暨走向中国式现代化:经济史学视野的思想与实践学术研讨会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第二届抱冰堂经济史学论坛的成功举办,离不开主办单位的通力合作和大力支持,也离不开各高校院所专家学者的积极参与。我们共同期待抱冰堂经济史学论坛越办越好,成为湖北经济史学人的优质学术交流平台。



供稿:牛浩、刘青、胡畔、黄一栩、刘利钊、史安平

摄影:张晓磊


历史学研究通讯
历史学研究通讯:第一时间分享历史学资讯,服务于高校科研工作者、硕博群体和历史爱好者。主要致力于推送关于中国史侧重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的学术资讯、研究动态、人文地理、逸闻趣事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