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打印·预习资料】八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安塞腰鼓》

教育   2025-01-15 20:22   天津  

【可打印·预习资料】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社戏》

【可打印·预习资料】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回延安》

需要电子版(26页)
直接扫码下载

【作家简介】

刘成章,当代诗人、散文家,共产党员,陕西省延安市人。1937年出生,1961年毕业于陕西师大中文系,他在中学时代就开始了文学创作,高中写诗,然后又转写词,后写了戏剧,再写散文。曾任该系助教、延安歌舞剧团编剧、《文学家》主编,陕西人民出版社文艺部副主任、陕西省出版总社副社长。现任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一级作家。主要成就首届鲁迅文学奖《羊想云彩》,陕西省双五文学奖特别奖等。代表作品《羊想云彩》《安塞腰鼓》等。

【文章主题】

作者以激情四溢的笔墨,描写了安塞腰鼓的热烈、豪放、激越,以及它所蕴含的蓬勃的生命力。生命因力量而得到渲泄出来,力量又带生命奔腾升华,文章赞美了安塞腰鼓,也赞美了黄土高原,赞美了朴实、坚韧的劳动人民,更赞美了一种自由、坦诚、热烈奔放,豪放洒脱,坚韧顽强的生命状态。

【基础知识】

一、字词部分

亢kàng奋 晦huì暗 羁绊jī bàn 蓦然mò rán 冗杂rǒng zá 烧灼shāo zhuó 叹为wéi观止 戛jiá然而止 大彻chè大悟

二、解释部分

亢奋kàng:极度兴奋。 

恬静tián:安静。         

晦暗huì:昏暗。

羁绊jī:缠住不能脱身,束缚。羁,约束。      

蓦然mò:突然。

冗杂rǒng:繁杂。

元气淋漓lín lí:指人的生命力旺盛。

战栗:战抖,发抖。

震撼zhèn hàn:震动,摇撼。

叹为观止: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戛然而止jiá:声音突然中止。

搏击:奋力斗争和冲击。

大彻大悟:完全领悟,完全明白了。

三、文学常识

《安塞腰鼓》一文的作者是刘成章,陕西延安人。他的散文集《羊想云彩》获首届鲁迅文学奖。《安塞腰鼓》是一篇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文章,全文以“好一个安塞腰鼓”为线索,按表演前、表演中、表演后三个阶段展开描写。不仅表现了安塞腰鼓这种民间艺术粗犷、雄浑、动力十足的特点,而且反映了陕北人粗犷、豪迈、开放的性格特征。

四、知识归纳

1.第1段作用:用简洁的语言,突出后生们生机勃勃的生命力。将他推向舞台,具有吸引人、震撼人的力量。

2.2-4段:蓄势待发,为下文写安塞腰鼓的恢弘出场做好铺垫。

3.第7段:用排比、比喻、反复生动地写出了打腰鼓时的声响、阵势、风姿,节奏分明,铿锵有力,从语势上使人感到了安塞腰鼓的壮阔,豪放,火烈。

4.12段:揭示了安塞腰鼓的文化内涵和生命意识。要“挣脱”“撞开”的是束缚、羁绊、闭塞,是人身上坚硬的外壳,一切冗杂的东西。是贫穷、落后、旧思想束缚了“那么一股劲”。

5.15段“遗落了一切冗杂”理解:打破了人们身上层层坚硬的外壳,不计较功名利禄,不患得患失,不必苍白憔悴。

“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了”理解:写出了腰鼓的声音撞击在观众的心理,观众的心与之产生共鸣。

6.18段“奇伟磅礴的能量”一句的理解:黄土高原的后生们有着自然健康的生命,是原始的、未经人工雕饰的、没有半点污染的、不掺杂任何杂质的完完全全的生命。他们并未因贫困封闭而丧失对生命的渴求,他们身体里蓄积着强大的生命能量,一旦释放,便磅礴激荡。

7.第20段,因为江南流水更多地表现柔媚的风格,而安塞腰鼓需要承载原始、粗狂的生命力量的“厚土”,只有黄土高原可以,所以说“多水的江南——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本句运用对比,突显出作者对黄土高原情有独钟,赞扬了那里的人充满磅礴的生命力量。

8.第30段理解:当鼓声停止后,人们仍沉浸在激情中,好像炽热后的沉寂。内容让以动衬静,用“鸡啼”反衬寂静,在结构上总结全文。鸡啼不仅是天亮的标志,新的一天的开始,也是希望的象征。作者相信黄土高原上的人们迸发出来的力量一定会创造一个崭新的世界。

9.“好一个安塞腰鼓!”在文中反复出现四次,从全文看,它起什么作用?答:这句话是文章的抒情线索。反复出现,表达了作者对安塞腰鼓无限赞美

10.安塞腰鼓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它所蕴含的是什么?

答:安塞腰鼓是人类生命力量的凝聚物,是一个表现生命之源和力量之源的象征体。

11.本文运用大量的排比、比喻、反复等修辞,用安塞腰鼓充分表现了生命和力量喷薄而出的神韵,歌颂了黄土高原人们激荡的生命,磅礴的力量,表现要冲破束缚、阻碍的强烈愿望。

【拓展探究】

1.课文描写了安塞腰鼓的哪些方面,安塞腰鼓具有什么特点?

答:场面、舞姿、后生;表现了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烈的特点。

2.作者写安塞腰鼓主要是为了赞颂些什么?

答:歌颂生命中奔腾的力量,歌颂黄土地上生活的人们,歌颂黄土地上的阳刚之美、歌颂承载这一生命的黄土地。

3.安塞腰鼓的生命力量要突破什么样的对象?安塞腰鼓巨大力量的源泉是什么?

答:突破对象是:贫困的生活与疲惫的精神。

力量源泉是:①生命顽强的本质;②自强不息的古老精神传承。

4.第六段“看!——”的作用是什么?

答:内容上:突出安塞腰鼓富于生命的力量,震撼人心;结构上:单独成段,吸引读者的注意;也是承上启下,起到由静到动的过渡。

5.第3段的作用是什么?

答:以动写静,以被风吹动的高粱叶和衣衫反衬出后生们的沉静,进而表现出他们力量的积蓄。为后文充满生命力量、豪放、火烈的安塞腰鼓的表演作了铺垫。

6.第1段“茂腾腾”与第3段“咝溜溜”的作用各是什么?

答:“茂腾腾”一词是叠词,生动形象而又朗朗上口地表现出后生们充满活力,进而表现出作者的喜爱之情;“咝溜溜”一词是叠词,形象生动而又朗朗上口地表现出南风的凉爽、有力,反衬出后生们的沉静。

7.“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中的加点词能否互换?

答:不能,三个词所展现的力量与情感是不断增强的。

8.第7段“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一句中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有什么表达作用?

答:听觉与视觉,真切地表现出安塞腰鼓的壮阔、豪放与火烈。

9.品读语句:

(1)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第8段)

答:排比,富于气势地突出了安塞腰鼓使整个环境都充满了激情与活力。

(2)第9、10、11段三处“使人想起”。

答:反复,突出了充满生命力量的安塞腰鼓使人产生无尽的联想。

(3)……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第15段)

答:比喻,反复,形象生动地突出了观众的心受到安塞腰鼓的巨大震撼。

(4)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第20段)

答:比喻,形象地写出江南的柔弱与秀美,承受不了安塞腰鼓强大的生命力量。

10.“好一个安塞腰鼓!”在文中反复出现,从全文看,它起什么作用?

答:突出了对豪放、火烈,富于生命力量的安塞腰鼓的强烈赞美之情,突出了主题,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是贯穿全文的情感线索。

11.语言理解:

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第11段)

答:安塞腰鼓中包含的强大的生命力量,使人们在迷茫与希望中反复思索,并最终认识到生命顽强不屈的本质,产生永恒的信念。

(2)……隆隆隆隆的犁尖翻起的杂着草根的土浪……(第10段)

答:安塞腰鼓中的巨大力量使人们产生以辛勤的劳作去改变贫困的强烈的渴望。

(3)形体成了沉重而又纷飞的思绪!(第25段)

答:安塞腰鼓充满生命力量的动作使人们对创造美好的生活产生了无尽的思考。

12.分析28段的作用。

答:以静写动,以安塞腰鼓表演结束后释放了激情的宁静,反衬出安塞腰鼓的火烈、富于气势,充满生命的力量。

13.分析“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的作用。

答:以动写静,以渺远的鸡啼来反衬出生命的激情已释放后的宁静。与文章开头形成首尾呼应。

14.“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一句中“似乎”可否去掉?为什么?

答:不可以。“似乎”是好像的意思,表示猜测的语气,去掉后就成了肯定的意思,与实际情况不相符,所以不能去掉。“似乎”体现了文章语言的准确性。



同步练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亢奋(       )   冗杂(       )   蓦然(       )  

huì(     )暗           jī(       )绊          飞jiàn(     )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蹦跳  闪射  瞳仁  震憾
B束缚  恬静  闭塞  困倦
C严俊  搏击  磅礴  战栗
D幅射  渺远  璇转  凝聚

3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只有大彻大悟具有大智慧的人才能当得起这个称号
B这惊心动魄的场面让人们久久不能忘记
C垃圾的恶臭不时飘进房里这里脏乱的环境令人叹为观止!
D近期本市部分楼盘已经出现了滞销情况量价齐升的势头戛然而止

4(2017·柳州)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柳州市通过一系列改革举措让公立医院逐步回归公益性切实减轻了患者
B2016年年底龙新村完成全村脱贫摘帽任务成为柳江县扶贫“样板工程”
C广西居民纸质图书的阅读率偏低手机阅读将成为了广西居民最倾向的阅读方式
D为了防止各类地质灾害不再发生广西地质海洋灾害应急指挥所发布了应急防治方

5下列句子分别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填在括号里

(1)黄土高原啊你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也只有你才能承受如此惊心动魄的搏击!(      )
(2)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       )
(3)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       )

6班级准备举办一次主题为“走近民间吆喝”的班会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1)为明确主题、烘托气氛,请你在黑板上写一组对偶句做标语。
(2)语文老师让你去邀请教历史的王老师来参加明天的班会活动,你打算怎样向王老师说?
(3)老师给你所在的学习小组分配的任务是搜索家乡的“吆喝”文化,你打算怎样完成这个任务?请把你们的思路按顺序写出来。
(4)假如由你来向教历史的王老师提两个关于“吆喝”的问题,你打算提什么问题?
拓展阅读
陕北秧歌
张亚宁

忽听铿锵的锣鼓声从天而降似千军阔步前行有排山倒海之势;似众仙齐奏鼓乐有醉人的天籁之音;又似万马奔腾有激越大地之威。

惊叹是什么如此振奋人心。循声望去——蜚声海内外的陕北秧歌扭得正欢。

你瞧七八个剽悍的陕北汉子打着红边牛皮拍着大小铜镲敲着小铜锣……中年伞头手中的大花伞犹如旋转的螺旋桨十字步扭得天旋地转。哦一群英俊的后生和俊俏的姑娘踏着鼓点个个生龙活虎活灵活现……已一把年纪的老大爷老大娘也不甘示弱与小伙姑娘媲美摇着、扭着、跳着……

仔细听随着咚咚锵、咚咚锵……”的鼓点你扭头看去乐队的汉子们忘乎所以恨不得把那个红边鼓敲碎巴不得把那把铜唢呐吹破真想把那大小铜镲拍烂一心想把那小铜锣击个窟窿……闭上眼睛静心地听。时而粗犷奔放能使河流为之激扬动荡;时而稳步柔美能使无数人为之心醉;时而缓和细腻能使大地为之倾倒。

仔细看一群男女老少扭起来了。排是排是行。一会儿排成龙摆尾;一会儿犹如梅花盛开;一会儿好像老虎扬尾;一会儿胜似大灯笼;一会儿能比得过大姑娘的长辫子;一会儿好像一朵朵枣花……红与绿的扇子在姑娘们手中飞起来转起来红与绿的丝带飘起来观者不仅是眼花缭乱而是眼神跟着扇子起落不知道最后的眼神落在何方。花折伞在后生们手中撑起来舞起来撑起时似乎要直穿云霄舞起时犹如飞轮旋转。手、脚、头全部是活的真是眼光不知道放在哪里。放在哪里都是恰到好处的。

一声惊吼只水船上场了像在水中一样轻飘飘地游来游去。坐在船舱里俊俏的姑娘唱道:天下黄河几十几道湾几十几道湾里几十几条船……”这边声音一落那边的艄公接着唱道:天下黄河九十九道湾九十九道湾里九十九只船……”酸酸的唱曲惹得人心里暖暖的你瞧那些小孩子被架在父亲或者爷爷的肩膀上笑着鼓着掌。你看看那群帅气的小伙子捧腹大笑……

忽然两只威风凛凛的雄狮不知从何方而摇着脑袋摆着身子张着血盆大口或平空后仰翻滚或高台俯卧衔球或单狮走桩或双狮争戏或扮鬼脸。起势、奋起、迎宾、施礼、惊跃、酣睡、道谢将威武之狮的喜、怒、哀、乐之状舞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一时间场内场外一只只眼睛齐聚在威武的狮子身边整个场里凝寂一般。一个转身狮子落地场内场外齐声欢腾掌声、喝彩声震荡着天空老太太的两颗门牙差点飞落出来歪着脖颈双手慌忙捂住。

随即一系列小节目开幕了。一群孩子戴着可爱的头盔摇摇摆摆可爱至极;跑驴背上的姑娘们时不时做个鬼脸让你笑弯腰;一首首酸曲、一折折小戏、一个个滑稽小品……男女老少目不暇接。

这就是陕北人死了都要扭的秧歌独具特色的陕北秧歌。

7仔细阅读⑥⑦两段请仿照示例进行概括

第⑤段:扭动的男女老少飞舞的彩扇

第⑥段:                                       

第⑦段:                                       

8选文以“铿锵的锣鼓声”开头有什么用意?


9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④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10陕北秧歌分为“大秧歌”和“踢场子”两大类“大秧歌”是一种载歌载舞的集体表演形式队员无定数只要喜爱扭秧歌谁都可以进入“踢场子”主要就是表演小节目由过去的扳“水船”踩“高跷”等发展到现在把陕北道情双人舞蹈地方小戏等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的形式据此可以推断第⑤段描写的是                   第⑥段描写的是                 

11本文在描绘场面时多处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请任找一处并分析其作用

参考答案:

1.亢奋(kàng) 冗杂(rǒng) 蓦然(mò)   huì(晦)暗 jī(羁)绊  飞jiàn(溅)

2.B

3.C

(解析:C项“叹为观止”指赞美所见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用在此处不合语境)

4.B

(解析:A项成分残缺句末应加上“的负担”;C项“将”和“了”自相矛盾可删除“将”字;D项多重否定失当可删去“不再”)

5.拟人 排比 比喻

6.1【示例】走近民间吆喝,感受传统文化。

6.2【示例】王老师,您好!语文老师让我来邀请您参加咱们班的班会,时间是明天下午第三节课,地点是第一多媒体教室,主题为“走近民间吆喝”,希望您抽空前往。

6.3【示例】①了解“吆喝”的基本内容;②小组成员分头走街串巷实地研究当地的吆喝;③上网搜集关于吆喝的影像资料或文献资料;④到图书馆查阅关于当地“吆喝”风俗的记载;⑤由组长将各位组员查找的资料进行汇总,形成书面报告。

6.4【示例】①为什么现代社会中大部分人淘汰了“吆喝”这种传统的宣传手段?②在现代高科技时代,为什么还有一部分人选择用“吆喝”这种方法来宣传自己的产品?

7.第⑥段:游来游去的水船酸酸的男女对唱

第⑦段:欢腾的雄狮忘情的老太太

8.先声夺人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本文描写的内容——陕北秧歌

9.句式整齐运用了夸张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乐队的汉子们忘乎所以的情态突出了锣鼓声的粗犷奔放

10.大秧歌 踢场子

11.“你瞧那些小孩子被架在父亲或者爷爷的肩膀上笑着鼓着掌”从侧面衬托水船表演得生动有趣



需要电子版(26页)
直接扫码下载

以上资料可扫【小猴云印】
直接云上打印

欢迎加入一棵树初中语文教师群


【提醒】如果你是语文教师,想和全国各地的语文同行尽情交流,如果你想获取更多语文教学考试资料,请加入我们。 

QQ群号:1群721150613  2群:1055029719


 

联系我: yikeshu_99 (复制添加)

↓ ↓ ↓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更多详情

一棵树的独白
语文交流 家庭教育 学生天地 见解观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