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情回顾
2020年11月4日, 甘某贵驾驶小型客车,沿包公大道由东向西行驶至肥东县包公大道浮槎路口时,与周某稳骑三轮车发生碰撞,致三轮车上人员施某华受伤、两车受损的交通事故。
经安徽省肥东县公安局交通警察大队认定,甘某贵承担主要责任,周某稳承担次要责任,施某华无责任。
小型客车所有人为福建某汽车服务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分公司(以下简称汽车公司),系该公司出租给甘某贵驾驶,该车在安盛天平财产保险有限公司福建分公司投保有交强险和三者险。
施某华经治疗后,安徽中衡司法鉴定中心对其评定为:因交通事故受伤,构成十级伤残;损伤后的误工期为210日,护理期为75日,营养期为105日;后续取出左桡骨钢板费用约需9000元。双方就赔偿事宜协商无果,施某华诉至肥东县法院。
庭审经过
审理认为
法官说法
国家法律、法规对退休年龄的规定与劳动者是否具有劳动能力不能划等号。
本案中,原告施某华已超过法定退休年龄,但其并未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对其误工费是否计算在赔偿项目之内应从受害人实际遭受的损失角度来考虑,而不能机械地以年龄界定。
对此,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理解和把握:
第一,误工费在法律的认定上并不受年龄的限制。《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1179条规定:侵害他人造成人身损害的,应当赔偿医疗费、护理费、交通费、营养费、住院伙食补助费等为治疗和康复支出的合理费用,以及因误工减少的收入。造成残疾的,还应当赔偿辅助器具费和残疾赔偿金;
造成死亡的,还应当赔偿丧葬费和死亡赔偿金。也就是说,只要受害人受害前有劳动能力并从事有偿劳动,其因遭受损害而误工并减少了收入,就有权要求致害人赔偿误工费,而不论受害人是否超过退休年龄。
第二,误工费在赔偿的计算上也与年龄无关。《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七条规定:“误工费根据受害人的误工时间和收入状况确定。
误工时间根据受害人接受治疗的医疗机构出具的证明确定。受害人因伤致残持续误工的,误工时间可以计算至定残日前一天。
受害人有固定收入的,误工费按照实际减少的收入计算。受害人无固定收入的,按照其最近三年的平均收入计算;
受害人不能举证证明其最近三年的平均收入状况的,可以参照受诉法院所在地相同或者相近行业上一年度职工的平均工资计算。”由此可见,误工费在计算上是从受害人实际遭受误工并由此造成收入损失的角度进行计算的,与年龄并无直接关联。
第三,法定退休年龄不能作为劳动能力丧失的依据。法定退休年龄是国家为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和劳动权利而作出的规定,是国家对职工的一种待遇。从现实情况来看,广大农民没有退休待遇,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后在耕种土地的同时,外出务工仍大量存在,在城镇也有大量退休人员被返聘或者另行从事一定工作。
所以说,大多数超过法定退休年龄的人仍有一定的劳动能力。故片面地以法定退休年龄作为劳动能力丧失的依据,既无明确的法律规定,也与现阶段我国的实际用工状况不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