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轻工大学 陈达畅 等:3d后过渡金属-酞菁配合物对绝缘气体C4F7N的吸附与传感特性的理论及实验研究

科技   2024-10-10 17:40   北京  

  关注高电压技术,关注科学发展

Adsorption and sensing characteristics of insulating gas C4F7N on 3d late transition metal-phthalocyanine: theoretical and experimental study

(点击阅读原文)



题目:3d后过渡金属-酞菁配合物对绝缘气体C4F7N的吸附与传感特性的理论及实验研究




作者:陈达畅,郑子昂,张聪,罗毅,肖淞,苗青,刘科,肖蓓蓓



内容整理自《High Voltage》2024年第9卷第4期。



更多详情可进入《高电压技术》视频号进行观看哦~


01
研究背景

由于C4F7N具有优异的绝缘性能和低温室效应,在一系列新一代GIL和GIS中得到了广泛的开发和应用。然而,在设备制造、运行和维护过程中,可能会发生C4F7N的泄漏。对于与C4F7N打交道的科研人员、设备生产和操作人员来说,接触C4F7N对呼吸、运动和血液系统存在负面影响,对肺、肾、肠、脑组织均有潜在损伤。在必要的场景下检测C4F7N泄露对运维人员的生命健康和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此,本课题采用基于过渡金属酞菁(TM-Pc)的半导体电阻式气敏传感器,从理论与实验探索了其对低浓度C4F7N的气敏特性,研究了不同过渡金属中心原子、不同C4F7N浓度对气敏响应恢复过程的影响,相关内容为开发半导体气体传感器在电力工业的应用提供了参考。


02
主要内容

本研究首先基于密度泛函理论,对不同过渡金属中心原子的TM-Pc微观结构进行几何优化,并计算TM-PcTM原子的电荷分布以及TM-N的键长、键级,如图1所示。其中,TM原子均带正电荷。MnFeCoNi相比CuZn,因其3d轨道未完全充满,使得其与N原子间键级更大,表现出更强的化学稳定性。六种TM-Pc吸附C4F7N分子后,C4F7N均保持了其原始分子结构,未有明显的分解行为,且在所有吸附结构中均充当电子供体。Mn-PcCo-Pc表现出较高的吸附能和电子转移。此外,C4F7N的吸附导致TM原子的电荷损失,表明C4F7N将电子转移至TM原子上,使TM原子的正电荷减少。

图1 不同TM-Pc吸附C4F7N分子的微观结构图(a) Mn-Pc;(b) Fe-Pc;(c) Co-Pc;(d) Ni-Pc;(e) Cu-Pc;(f) Zn-Pc;(g)原子颜色示意图


进一步探索C4F7N吸附后对TM-Pc电荷分布的影响,图2为C4F7N吸附在不同TM-Pc表面的差分电荷密度与z方向投影密度。其中,Mn-Pc、Fe-Pc以及Co-Pc在吸附C4F7N后,电荷分布显著变化,C4F7N和TM原子间出现明显的电荷积累现象,TM原子下方则为电荷耗尽区域,表明三种TM-Pc在吸附C4F7N后呈现出较强的电子轨道相互作用,并伴随着更强的化学吸附行为。考虑不同传感器工作温度对TM-Pc的吸附特性影响,本研究计算了六种TM-Pc在300 K至800 K下对C4F7N的吸附动力学,如图3所示。在常温(300 K)时,Mn-Pc、Fe-Pc、Co-Pc、Ni-Pc、Cu-Pc和Zn-Pc的吸附自由能分别为−0.23 eV、−0.10 eV、−0.32 eV、−0.01 eV、−0.03 eV和−0.11 eV,Mn-Pc、Fe-Pc、Co-Pc、和Zn-Pc吸附自由能相对较大,且常温下理论吸附量Co-Pc明显大于其它TM-Pc。


图2 TM-Pc吸附C4F7N分子的差分电荷密度及投影密度图(a) Mn-Pc;(b) Fe-Pc;(c) Co-Pc;(d) Ni-Pc;(e) Cu-Pc;(f) Zn-Pc(其中,Mn-Pc、Fe-Pc和Co-Pc 的等值面为0.02 e/Å3,Ni-Pc和Cu-Pc等值面为0.005 e/Å3,Zn-Pc等值面为0.01 e/Å3)


图3 温度与C4F7N在不同TM-Pc表面吸附自由能的关系图


为保证理论模型的适用性,本研究进一步探索了TM-Pc对C4F7N的气敏特性。以Fe-Pc和Co-Pc作为典型TM-Pc气敏材料,制备传感器件。图4为Fe-Pc和Co-Pc对25~100 ppm的响应恢复特性,其中,Fe-Pc和Co-Pc的电阻在C4F7N氛围内均有所增加,相同C4F7N浓度下,Co-Pc比Fe-Pc显示出更高的响应度,与理论计算一致。此外,Co-Pc相比一些典型的金属氧化物气敏材料,虽然灵敏度略低,但其可在常温下进行检测,并拥有更短的响应/恢复时间。

图4 Fe-Pc和Co-Pc对不同浓度C4F7N的响应恢复特性(a) 实时响应恢复特性;(b) 响应度对比

03
结论

本研究采用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C4F7N在6种不同TM-Pc上的吸附特性,其中,Ni-Pc和Cu-Pc与C4F7N的化学相互作用较弱,不适合作为C4F7N检测的传感材料。Mn-Pc、Fe-Pc、Co-Pc和Zn-Pc在室温下表现出作为C4F7N传感材料的潜力。传感实验表明,两种典型的TM-Pc (Fe-Pc和Co-Pc)显示p型半导体特性,且Co-Pc表现出更高的响应,研究结果为检测低浓度C4F7N气敏材料的设计提供理论基础和实验支撑。



1.

文献信息

Dachang Chen, Ziang Zheng, Cong Zhang, Yi Luo, Song Xiao, Qing Miao, Ke Liu, Beibei Xiao:Adsorption and sensing characteristics of insulating gas C4F7N on 3d late transition metal-phthalocyanine: theoretical and experimental study. High Voltage. 9(4), 870–878 (2024).

2.

作者及团队介绍

陈达畅,博士毕业于武汉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学院,现为武汉轻工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电气设备在线监测、电气测试技术、气体传感器和储能技术等。获得湖北省“楚天学者计划”和武汉市“晨光计划”资助。近五年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SCI/EI检索论文2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4项。

张聪,武汉轻工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省政府津贴专家。长期从事传感技术、信号处理与计算机网络通信等方向的研究。现担任湖北省食品质量和安全信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湖北省计算机专业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粮食与物资储备局信息化专家组成员等。主持和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子项、国家星火计划、湖北省科技重点项目等省部级及以上项目10项,主持完成省级教研项目2项;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武汉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出版学术专著及教材5部,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3大索引30余篇。

罗毅,博士毕业于武汉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学院,现于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开展博士后研究。主要从事气固绝缘界面电荷积聚特性与调控、等离子体应用技术等研究。获得中国科学院特别研究助理项目和国家资助博士后研究人员计划(C档)资助。近五年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SCI/EI检索论文1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2项。




-[END]-
制作:郑泽昆
传播知识 · 分享成果 · 交流经验
热搜合集

#热文#热点报告#征稿启事#会议讯息#网络首发#论文精选

官网

wileyonlinelibrary.com/iet-hve

视频号

《高电压技术》《High Voltage》视频号


联系我们




高电压技术
推送《高电压技术》精选论文信息,传播高电压相关重要科研进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