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在心理机构当客服的小A向我吐起了槽:
小A叹了一口气,说,“为什么很多学习心理学的人,都喜欢处处要求别人呢?”
某个心理群里,有个朋友发了这么一段话:
有群友回复他:“你不也是群的一部分吗?”
那位朋友回应:“我这种发言不是一种态度吗?你期待我做更多,你是老几?”
群友继续回应:“同样的问题可以这么问,‘期待群做更多,你是群的老几?’”
争辩后,那位群友退群了。
你有没有发现,一个喜欢要求别人的人,对自己却是没啥要求的,比如,那个要求群探讨热点的人,他自己也没有在群里讨论过他想探讨的热点呀。
有的人学了心理学之后,心理学成为了要求别人的工具,要求别人起来,更加理直气壮:
02
学习心理学的人都这么矫情吗?
非也。
那么,哪些人在接触心理学后,容易变得矫情?
(1)把心理学当武器控制和改造他人者
有一些人,他们学心理学的目的是改造他人,这一点在家长的身上表现得特别明显。
经常会有一些家长问我,老师,我听了你的课程了,我按你说的去接纳孩子了,可是孩子还是会哭,真的是愁死我了。
接纳孩子是为了让孩子听自己的话;跟孩子说“我懂你了”,是为了让孩子去做某事……这就是很多家长学习的目的,并且他们乐在其中。
如果你去问一些家长,为什么学习心理课程?她们可能会告诉你,因为孩子不听话,因为孩子不上学,因为孩子不优秀,因为孩子达不到自己的期待。
还有一些人是抱着改变伴侣的期待学习心理学的,她们学习的目的就是要改变情人的态度,要让男友对她们言听计从,要拉回出轨的男人的心,要劝退小三。
有的女性朋友来找我,开口第一句话就是,“老师,你有没有什么课程听了,我就能改变我老公的?”我说没有,她们会接着问,“那我能找你做咨询,你来教我去改变我老公好吗?”我说我没有办法。
这一类型的人,她们活不好自己,企图让老公、孩子变成自己期待的样子,来满足自己内在的缺失。
这不过是把心理学当成一个手段,把控制欲精心包装好,然后可以更圆熟地掌控他人。控制不了自己,才会想着控制他人,可是越控制,越失控,于是越痛苦,也就越发矫情了。
(2)通过心理说教突显自己优越感的人
初学心理学的一些人,看谁都有病。如果他们是喜欢说教的,周围的人就遭殃了,只要别人的行为、想法、说法跟他们的不一样,他们就会插手指指点点,扮演说教者,突显自己的优秀。
我认识一朋友小叶,本来就好为人师,后来多看了心理学的书,对身边的人各种强加指导,慢慢地,成为宝妈圈的黑名单,大家对她敬而远之。
某次,我在幼儿园操场等孩子,孩子们放学后都喜欢在操场玩耍,有个小朋友想留下来玩,家长拉着她要走,小朋友就哭了起来。小叶看到后,开始为孩子抱不平了,跟那位家长说教起来:
那位家长勉强挤出笑容,说回家做饭去,再见了。
一言不合就野蛮分析,把自己放在高处,去说教他人,这不是为别人好,这是在突显自己的优越感。觉得自己学了心理学,像禅修者一样,高一个等级了,好像有了话语权了,好像看什么都通透了,从原先的阶层阶级一跃,超越了秩序和僵化的阶层,不再属于任何阶层了,人间不值得了,羽化成仙了。
特别是那些物质贫穷、内在贫乏的人,学了心理学更容易有优越感——因为一直以来,她没有任何东西可以炫耀和证明自己,心理学给了她一种高高在上的精神资本。
总是站在高处说教,这是想要扮演“上帝”的角色,这样的人,往往缺乏价值感,没有机会证明自己,于是通过对他人的指指点点来得到一些满足。
(3)拿心理学做盾牌光明正大地满足私欲者
有人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主要源于有那么一拨人,惯于用圣人的标准衡量别人,用巨婴的标准要求自己。
自从学了心理学后,丽丽看自己的老公越发不顺眼。
丽丽对东西的摆放非常随意,而老公喜欢一切井然有序,丽丽开始以“你有病”来攻击指责老公:“东西为什么非要摆放得这么方正,我看你是有强迫症。”
丽丽开始觉得是老公造成了她的不幸福,老公没有心理学书里说的那样“理解、抱持”,她的各种愤怒越来越多:
结果,老公在儿子面前变得无所适从。
对老公有各种要求的丽丽,对自己却是零要求:东西随意乱扔,她说这是佛系生活,是活在当下;她发脾气指责老公没有学会非暴力沟通,而当老公指出她经常愤怒时,她却说这是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她允许自己对儿子发脾气,但不允许老公对儿子不温柔……
老公很无奈地跟丽丽说,不如我给你钱去打麻将吧,别再学心理学了。
有的人待人处事的标准是:对自己有利时,说要遵守设置和规则;对自己不利时,却要打破设置和规则,还说“设置就是用来打破的”。
这样的人,本身就是自私的,一旦学了心理学,心理学便成了他们光明正大地满足私欲的工具。
有的人学了心理学后发现,原来一切都是可以怪罪于外界的,于是为糟糕的自己找到了心安理得颓废的理由,本来就不想努力,现在更不用努力了。
他们学了原生家庭理论之后,把自己的所有不幸都归罪于原生家庭。
他们怼天怼地怼父母,完全无视自己是一个成年人了。
原生家庭是会对一个人造成一定的影响,但是我们已经是成年人了,不能因为学了心理学,就把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推给父母。
我们学习心理学,参加心理课程,做心理咨询以及个人体验,是为了走出自己认为的剧情,是为了把知识转化为力量,把体验累积为勇气,去改变自己。而不是心安理得地躺在那里,埋怨上天的不公、父母的不好以及社会的不平等,然后,什么也不去改变。
我们学习心理学,究极目的是为了看清来时的路,更好地走接下来的路。
我曾经在朋友圈问:为什么学心理学的人更容易矫情?回复如下:
如果你是抱着控制他人的目的去学习心理学,心理学只会让你更失控;
如果你是为了让自己成为上帝去学习心理学,心理学只会加重你的匮乏;
如果你继续怼天怼地怼世界,没有真正体验过生活,心理学只会让你更颓废。
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人学习心理学,越学习越矫情,药性没发挥,毒性先出来了。
学习的目的只能是为了自己,是为了自我改变,为了热爱与兴趣,只有这样,一步一个脚印,你才能更好地把心理学熬成良性的中药。
看清楚自己在做什么,觉察自己的行为,告别矫情,去做一个不矫情的心理学习者。
(1)学心理学,我们不能光学理论,还要有体验,因为生活是最好的老师
所以不要死读书,要多去发现生活的美好,要有自己的生活、事业、爱好或兴趣。如曾奇峰老师所说,有趣地活着,比什么都重要。
(2)学会把生活与心理学学习分开
如果你想全然被抱持、被理解、被镜映,可以找心理咨询师,而不是你的另一半或者孩子。也许你运气超好,找到了一个内心强大,能给你很多爱的另一半,可以从中被滋养,可是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往往更容易吸引跟自己差不多的人,所以我们不能强求对方像咨询师那样对待自己,我们要做的是自我觉察,然后在两个人的油盐柴米中去看到真实的自己与对方。
要兼容并蓄,要有人文视野和宏大的宇宙观,多涉猎下哲学、美学、文学、艺术,甚至是历史、植物学、物理学等,这样子不容易造成狭隘的认知。
(4)要有诗性的态度和审美的趣味
不要用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心理学心理学,因为心理学的本质不是治病救人,而是认识和成为真实的自己,理解和悲悯他人。
愿你,在学心理学的路上,懂界限、明事理、看清自己、温柔待人。
你用什么方式倾听自己与来访?你如何发现自己与来访的生命资源?你怎样与自己、来访和世界相处?如果你很困惑,请交给叙事疗法,它可以帮助你看到新的生命和例外,帮助来访看到自己的力量和勇气。限时特惠399元×永久复听,欢迎戳“阅读原文”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