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学了心理学反而变得很矫情?

情感   教育培训   2025-01-21 21:05   江苏  


01


“当客服久了,我发现心理行业的人最难沟通。”
“明明无理取闹,对方还会理直气壮地说,你怎么不抱持,你怎么就不理解我?”
“为什么我一定要理解他们?”

 

在心理机构当客服的小A向我吐起了槽:

 

“有学员发微信给我,说要听今晚8点的公开课。我回复她公开课是昨晚8点。她说,你说的是北京时间啊?你们怎么不说清楚?而且你昨天怎么不邀请我进群?”
 
“其实我已经给她发群邀请了,她还来责怪我为什么不邀请,导致她错过了公开课直播。我跟她解释后,她反而更生气了,指责我,你难道就不能理解一下我吗,你到底是怎么学习心理学的,你懂不懂共情?
 
“上次有个学员购买某课程后跑来怼我,说我强迫她购买,要去投诉我。我一脸懵逼,她说,我不就是因为信任你吗,你发了课程链接到朋友圈,我点击后自动付款了。她说要投诉我,搞得我像个骗子那样,而且还不能反驳,一反驳,对方就说,你到底是怎么学心理学的。
 
“这种事我经历不少,常常是莫名其妙把我骂一顿,还责怪我不够理解他们,而且我发现很多人的抱怨,都是跟课程风马牛不相及的。”

 

小A叹了一口气,说,“为什么很多学习心理学的人,都喜欢处处要求别人呢?”


某个心理群里,有个朋友发了这么一段话:


“很好奇,为什么作为一个心理咨询群,一直对一个虚拟戏剧中的人物(苏大强)的讨论热度不减,而对‘杭州童模、企业996’等现实热点问题没有任何探讨?这是肿么了?”

 

有群友回复他:“你不也是群的一部分吗?”

那位朋友回应:“我这种发言不是一种态度吗?你期待我做更多,你是老几?”

群友继续回应:“同样的问题可以这么问,‘期待群做更多,你是群的老几?’”


争辩后,那位群友退群了。

 

你有没有发现,一个喜欢要求别人的人,对自己却是没啥要求的,比如,那个要求群探讨热点的人,他自己也没有在群里讨论过他想探讨的热点呀。

 

有的人学了心理学之后,心理学成为了要求别人的工具,要求别人起来,更加理直气壮:

 

你是在投射,你这是这里那里出问题,你依恋有障碍。
你懂不懂非暴力沟通,你应该理解我的,你这样说话是在使用暴力。
我这么做是为你好,不然你心理会不健康的。
我看你就是心理有问题,你要这样做才好啊!
我都为你做了这么多了,你居然还不改变?

 


02


学习心理学的人都这么矫情吗?

非也。

那么,哪些人在接触心理学后,容易变得矫情?

 

(1)把心理学当武器控制和改造他人者

 

有一些人,他们学心理学的目的是改造他人,这一点在家长的身上表现得特别明显。

 

经常会有一些家长问我,老师,我听了你的课程了,我按你说的去接纳孩子了,可是孩子还是会哭,真的是愁死我了。

 

接纳孩子是为了让孩子听自己的话;跟孩子说“我懂你了”,是为了让孩子去做某事……这就是很多家长学习的目的,并且他们乐在其中。

 

如果你去问一些家长,为什么学习心理课程?她们可能会告诉你,因为孩子不听话,因为孩子不上学,因为孩子不优秀,因为孩子达不到自己的期待。


于是,家长们把希望寄托在心理学上,他们美其名曰“我是为孩子好”,利用所谓的“我理解你”来达到控制孩子的目的,让孩子达到自己的期待——听话。

 

还有一些人是抱着改变伴侣的期待学习心理学的,她们学习的目的就是要改变情人的态度,要让男友对她们言听计从,要拉回出轨的男人的心,要劝退小三。

 

有的女性朋友来找我,开口第一句话就是,“老师,你有没有什么课程听了,我就能改变我老公的?”我说没有,她们会接着问,“那我能找你做咨询,你来教我去改变我老公好吗?”我说我没有办法。

 

这一类型的人,她们活不好自己,企图让老公、孩子变成自己期待的样子,来满足自己内在的缺失。

 

这不过是把心理学当成一个手段,把控制欲精心包装好,然后可以更圆熟地掌控他人。控制不了自己,才会想着控制他人,可是越控制,越失控,于是越痛苦,也就越发矫情了。

 


(2)通过心理说教突显自己优越感的人

 

初学心理学的一些人,看谁都有病。如果他们是喜欢说教的,周围的人就遭殃了,只要别人的行为、想法、说法跟他们的不一样,他们就会插手指指点点,扮演说教者,突显自己的优秀。

 

我认识一朋友小叶,本来就好为人师,后来多看了心理学的书,对身边的人各种强加指导,慢慢地,成为宝妈圈的黑名单,大家对她敬而远之。

 

某次,我在幼儿园操场等孩子,孩子们放学后都喜欢在操场玩耍,有个小朋友想留下来玩,家长拉着她要走,小朋友就哭了起来。小叶看到后,开始为孩子抱不平了,跟那位家长说教起来:

 

“放学了你不用这么急着拉她走,你就让她玩一玩嘛!”
“孩子是通过玩来涨知识的呀,你这样不好。”
“你拉她回家,她一个人在家很孤独的,这不利她的成长。”
“我们做家长的,不要这么强势,要理解孩子的真实需求。”

 

那位家长勉强挤出笑容,说回家做饭去,再见了。

 

学点心理学,是为了当普度众生的主吗?

 

一言不合就野蛮分析,把自己放在高处,去说教他人,这不是为别人好,这是在突显自己的优越感。觉得自己学了心理学,像禅修者一样,高一个等级了,好像有了话语权了,好像看什么都通透了,从原先的阶层阶级一跃,超越了秩序和僵化的阶层,不再属于任何阶层了,人间不值得了,羽化成仙了。

 

特别是那些物质贫穷、内在贫乏的人,学了心理学更容易有优越感——因为一直以来,她没有任何东西可以炫耀和证明自己,心理学给了她一种高高在上的精神资本。

 

总是站在高处说教,这是想要扮演“上帝”的角色,这样的人,往往缺乏价值感,没有机会证明自己,于是通过对他人的指指点点来得到一些满足。

 

你不行,你得听我的。
你居然不愿意听,你真是有病。
你是有毛病的,我是优秀的。

(3)拿心理学做盾牌光明正大地满足私欲者

 

有人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主要源于有那么一拨人,惯于用圣人的标准衡量别人,用巨婴的标准要求自己。

 

自从学了心理学后,丽丽看自己的老公越发不顺眼。

 

丽丽对东西的摆放非常随意,而老公喜欢一切井然有序,丽丽开始以“你有病”来攻击指责老公:“东西为什么非要摆放得这么方正,我看你是有强迫症。”

 

丽丽开始觉得是老公造成了她的不幸福,老公没有心理学书里说的那样“理解、抱持”,她的各种愤怒越来越多:

 

“你就不能看见我吗?”
“你为什么对我这么凶?”
“你能不能学点非暴力沟通?”

丽丽怕老公把儿子带坏,一旦老公不按心理学的标准对待儿子,她就发火:

 

“说好的温柔又坚定呢?”
“不带敌意的坚决会不会?”
“你不可以这样跟孩子说话。”

 

结果,老公在儿子面前变得无所适从。

 

对老公有各种要求的丽丽,对自己却是零要求:东西随意乱扔,她说这是佛系生活,是活在当下;她发脾气指责老公没有学会非暴力沟通,而当老公指出她经常愤怒时,她却说这是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她允许自己对儿子发脾气,但不允许老公对儿子不温柔……

 

老公很无奈地跟丽丽说,不如我给你钱去打麻将吧,别再学心理学了。

 

有的人待人处事的标准是:对自己有利时,说要遵守设置和规则;对自己不利时,却要打破设置和规则,还说“设置就是用来打破的”。

 

这样的人,本身就是自私的,一旦学了心理学,心理学便成了他们光明正大地满足私欲的工具。


(4)视心理学为逃避自己责任的手段者

有的人学了心理学后发现,原来一切都是可以怪罪于外界的,于是为糟糕的自己找到了心安理得颓废的理由,本来就不想努力,现在更不用努力了。

 

他们学了原生家庭理论之后,把自己的所有不幸都归罪于原生家庭。

 

“都是我父母教育不当害的。”
“我的无能都是父母宠溺造成的。”
“要不是父母,我不会变成今天这样。”

 

他们怼天怼地怼父母,完全无视自己是一个成年人了。

 

原生家庭是会对一个人造成一定的影响,但是我们已经是成年人了,不能因为学了心理学,就把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推给父母。

 

我们学习心理学,参加心理课程,做心理咨询以及个人体验,是为了走出自己认为的剧情,是为了把知识转化为力量,把体验累积为勇气,去改变自己。而不是心安理得地躺在那里,埋怨上天的不公、父母的不好以及社会的不平等,然后,什么也不去改变。

 

我们学习心理学,究极目的是为了看清来时的路,更好地走接下来的路。



03

 

我曾经在朋友圈问:为什么学心理学的人更容易矫情?回复如下:

 

一知半解最可怕;
选择性吸引,学了用来怼天怼地;
因为本来就病得不轻;
因为找到了矫情的合理解释;
药性没发挥,毒性先出来了;
因为我有病啊,你得让着我;
矫情是一种防御机制,知识强化了这一盔甲;
以为自己可以掌控一切,居高临下地要求别人; 
可以用心理学来解释对方是无理的,以此证明我是对的。

 

如果你是抱着控制他人的目的去学习心理学,心理学只会让你更失控;

如果你是为了让自己成为上帝去学习心理学,心理学只会加重你的匮乏;

如果你继续怼天怼地怼世界,没有真正体验过生活,心理学只会让你更颓废。

 

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人学习心理学,越学习越矫情,药性没发挥,毒性先出来了。

 

学习的目的只能是为了自己,是为了自我改变,为了热爱与兴趣,只有这样,一步一个脚印,你才能更好地把心理学熬成良性的中药。


看清楚自己在做什么,觉察自己的行为,告别矫情,去做一个不矫情的心理学习者。

 

(1)学心理学,我们不能光学理论,还要有体验,因为生活是最好的老师


所以不要死读书,要多去发现生活的美好,要有自己的生活、事业、爱好或兴趣。如曾奇峰老师所说,有趣地活着,比什么都重要。

 

(2)学会把生活与心理学学习分开


如果你想全然被抱持、被理解、被镜映,可以找心理咨询师,而不是你的另一半或者孩子。也许你运气超好,找到了一个内心强大,能给你很多爱的另一半,可以从中被滋养,可是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往往更容易吸引跟自己差不多的人,所以我们不能强求对方像咨询师那样对待自己,我们要做的是自我觉察,然后在两个人的油盐柴米中去看到真实的自己与对方。


(3)不要只死磕心理学


要兼容并蓄,要有人文视野和宏大的宇宙观,多涉猎下哲学、美学、文学、艺术,甚至是历史、植物学、物理学等,这样子不容易造成狭隘的认知。

 

(4)要有诗性的态度和审美的趣味


不要用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心理学心理学,因为心理学的本质不是治病救人,而是认识和成为真实的自己,理解和悲悯他人。

 

 愿你,在学心理学的路上,懂界限、明事理、看清自己、温柔待人。


------------kaisenxinli------------



周连红:如何用叙事治疗进行情绪管理(文字稿×音频)

生命虽然不可以重活,但可以重写。叙事治疗大咖周连红,基于丰富的叙事治疗经验,教你深入理解和应用叙事治疗,陪伴来访找出生命的遗漏片段,通过倾听、解构和建构故事,帮来访发现其内在资源和能力,重写生命。

你用什么方式倾听自己与来访?你如何发现自己与来访的生命资源?你怎样与自己、来访和世界相处?如果你很困惑,请交给叙事疗法,它可以帮助你看到新的生命和例外,帮助来访看到自己的力量和勇气。
限时特惠399元×永久复听,欢迎戳“阅读原文”报名。

好书推荐:赵旭东、施琪嘉主编《我的心理治疗之路》(精装本)。原价99元,特惠49.5元包邮,最后30本,卖完不再加印,手慢无。

赵旭东、张海音、曾奇峰、施琪嘉、朱建军、刘丹、方新、李孟潮、张天布、唐登华、李晓驷、徐钧、徐勇、薛伟、邹政、孟馥、陈珏、仇剑崟、刘天君、杜亚松、盛晓春、张岚、陈一心、杨昆、杨怀瑜。

25位心理大咖基于数十年心理治疗经验,首次披露成长进阶全过程和个案成败得失,帮你解决职业生涯中的重要难点、疑点和盲点,助你稳固扎实地深度成长,突破个人发展瓶颈。心理咨询这条路太难走,这门课帮你登堂入室,成为独当一面的优秀心理师。

好书推荐:施琪嘉心血力作《人性放映机:心理学家施琪嘉的电影疗愈课》,曾奇峰、李孟潮、刘丹联袂推荐。心理学人必备观影手册。原价59.8元,特惠29.9元包邮,最后32本,卖完不再加印,手慢无。

打开《人性放映机》,如同走进扑朔迷离的幽蓝梦境:孤独症、焦虑症、吸毒成瘾、创伤后抑郁、社交恐惧症、性别认同障碍、人格障碍、精神分裂症、恋母情结、幻想、安乐死、原生家庭、异化、自由、死亡、战争、江湖、生活……

不管你是心理学爱好者、电影爱好者还是心理咨询师,聆听施琪嘉对经典电影的心理解读,都可以触碰情结、释放情绪、寻找认同、升华情感,接纳有阴影的自己,获得真实的疗愈。

好书推荐:李孟潮《浊眼观影》(上下2册),整合精神分析、儒释道易、流行文化与社会批判,写尽中国众生心理相,全景再现中国人内心冲突,以及自卑自大自私自恋等心理,保你大饱眼福。原价79元,特惠39.5元包邮,最后52本,卖完不再加印,手慢无。

李孟潮大概是国内极少兼具博学、犀利、幽默和才华的心理师,其文字常给人酣畅淋漓之感,如果用一个字来形容,那就是“爽”。这种“爽”在形式上接近复仇爽剧带来的爽,但本质是灵魂和精神的深度洗涤——其文字带给人的极致阅读快感,是独一无二的精神高峰体验。

更多心理好书,特惠15元起包邮(云贵等偏远地区除外),欢迎到开森心理微信小店去逛逛。

开森心理
世上最美好的事,就是活出你自己。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