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琪嘉:治疗师的责任不是让来访带着快乐离开,而是陪伴来访待在痛苦中丨施大爷的35个治疗金句

情感   健康   2024-12-31 21:05   江苏  


电影隐喻


01

任何电影的意义,都要从隐喻的角度来看,所以看电影其实是发现隐喻的过程。


02

好看的电影常常显示出人性恶的部分,而恰好是人性恶的部分代表着真实。

 

03

最好的电影绝对是悲剧的电影,但不是悲剧到底,而是在悲剧中带有闪光的喜剧部分。

 

04

我们都期待美好的结局,但是现实层面却未必这样,好人不一定有好报,坏人往往逍遥法外,甚至坏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生活得很好。


自我成长

 

05

每个人走向成熟都要跟某段经历告别,跟过去的自己告别。

 

06

一个人想要真正地成长和成熟,必须有一些跟自己身体有关的体验以及多元的行为。

 

07

想成为一个真正的成人,需要了解阴影,因为只生活在阳光下的人,实际上是没有长大的孩子,只能生活在自己想象的世界中,永远不是全面的人。

 

08

一个人经历了血气方刚的男性部分,经历了贪婪、嫉妒等阴影的部分,到达了女性有创造力的、温柔的部分,最后才能到达真正成熟的部分。


09

一个人如果成功得太早,人生意义就没有了,必然要搞些事情出来。

 

10

一个男人真正的成功不在于成为男人,而是允许自己内心中表现出来女性气质。


11

一个人特别孤独、自卑的时候,要么与世界没有什么联系,要么感觉自己就是世界之王。

 

12

每个人的成长都需要有人陪伴,不管这个人是谁,也不管这个人陪伴的态度如何。

 

13

人性是由黑与白、好与坏构成,由不同的复杂性和丰富性构成,如果你只是待在单纯的壳子里面,就会受到伤害。

 

14

每个人可能都有阴影:极度怀疑、不信任、杀人的欲望、性方面的欲望,但并不是所有阴影的部分都是坏的。一个人正是因为不承认他心目中阴影的这一部分,所以在社会中就可能表现得特别好,但这种好是有代价的。

 

15

看一个人,不能只看他是不是瘫痪、衣着是不是寒酸,而是要看他有没有有趣的灵魂。

 

16

一个人纵使有千般万般的理想,对于爱情或其他事物有特别多的向往,但如果没有现实中人际关系和社会经验的支撑,那一切都是空谈,空谈到妄想的程度时就变成了精神病。


亲子关系

 

17

当一个孩子生了重病,他跟父母之间的关系就会发生转变,患病孩子会被父母当成一个大婴儿养大。父母无法控制健康的孩子,他们的全能感只能在生病的孩子身上得到体现,这种控制感对父母有致命的诱惑力。

 

18

健康的孩子永远无法赢得了生病的孩子,因为父母总是拿疾病说事,让健康的孩子谦让和照顾生病的同胞。

 

19

无论是自闭症还是健康的人,都在用症状防御自己,只有母亲般的关爱才能使他们得到安抚并且获得力量。

 

20

父母在保护孩子的过程中,有一个任务就是在孩子的神话破灭时待在孩子身边,并且帮助孩子消化神话破灭带来的失望和恐惧感。但遗憾的是,我们的父母大多都在营造神话的世界,而且不允许这个神话被打破。

 

21

人最好的发展就是在母亲身上看到阿尼姆斯,在父亲身上看到阿尼玛。

 

22

如果父亲能够在儿子面前呈现温柔的部分,这个儿子就能真正成为男人。换一种说法,如果母亲在女儿面前呈现坚强的部分,女儿就能真正变成女人。


23

女孩要成熟,首要就要把自己的情感投射到父亲身上,而父亲要欢迎女儿的依恋。女孩觉得自己不仅仅被母亲所爱,也被父亲和男性所爱,这样才会变得特别妩媚,从而离开父亲去寻找同龄人。

 

24

在母亲过度关怀中长大的男孩,以后会变成妈宝男,如果父亲对他也很好,他就会缺乏力量,像个玩偶一样,变成一个永恒少年。

 

25

现实中孩子的懒惰,跟勤快的妈妈有关系,因为一个巴掌是拍不响的。一个享受被照顾的孩子,一定有一个享受照顾孩子的妈妈,被照顾与照顾是全能控制感的关系。


26

世界上的孩子最希望听到父母说的话大概有五句:

第一句,我爱你;

第二句,我永远不离开你;

第三句,你是最棒的;

第四句,这不是你的错;

第五句,对不起。


27

我经常跟我的同事说:你要跟你儿子认怂,问儿子要零花钱,向儿子请教问题,因为这些都是在精神层面允许儿子杀死自己,会让你儿子感觉到两件事——我不再把父亲作为竞争对象,我可以自己独立做事情了。


心理治疗

 

28

我们无法改变创伤事件,但可以改变对创伤事件的体验。

 

29

我们做心理治疗往往停留在形而上层面,谈价值,谈孤独感,但很多时候,来访者在意的却是形而下层面。

 

30

我经常说心理治疗的任务不是让来访者变得更好,说不定会让他们的症状加重,因为他们可能会感受到人性的黑暗,看到世事险恶和亲密关系中的无奈。当他们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内心会涌现出无法形容的悲哀,这种悲哀构成一种真实的感觉,构成一种现实的感觉,构成创伤后向死而生的感觉,这就是人性。

 

31

大家都习惯待在阳光底下,但心理治疗师要习惯待在人性的阴影中。别人带着痛苦来求助治疗师,而治疗师还可能要让他带着痛苦离开。让他带着快乐离开不一定是我们治疗师的责任,但是我们能够陪伴他,使他能够待在痛苦中,能够去承受这些痛苦,这才可能是我们的责任。



32

我们做心理治疗,首先要熟悉和掌握潜意识语言,包括梦的语言、精神病人的语言、儿童的语言和醉汉的语言。我们要带着特别强烈的兴趣去聆听这些语言,虽然它们看起来缺乏逻辑,但却自成语言体系。


33

每个治疗师在成为高手之前都要有很多体验,如果没有这些体验,就要看很多书;如果没有看过很多书,就要看很多病人。如果你的学识、生活阅历和临床经验都不够,那你在治疗病人时会特别无力。

 

34

凡是能看烂片而不跑的人,都有当心理治疗师的素质,因为在心理治疗过程中,治疗师可能想让病人快些离开,心理治疗过程也像看烂片一样。

 

35

心理治疗之所以可以得到推广,是因为社会不允许男性流泪、啰唆,而心理治疗提供了这样一种机会,使得男性找到了一个发泄、讲述、呈现自己软弱的场所。


------------kaisenxinli------------



【公开课文字稿】施琪嘉:精分《七宗罪》,告诉你人性为何如此残忍,又该如何救赎?  

【公开课文字稿】施琪嘉:身为《无名之辈》,是活着重要,还是尊严重要?


施琪嘉带你看电影学心理,在电影的隐喻和投射中触碰情结、释放情绪、寻找认同、升华情感,深度理解多元化的人性,接纳有阴影的自己,获得真实的释怀与疗愈。心理学人观影必备手册。心理学家曾奇峰、李孟潮、刘丹推荐。50讲音频×永久复听×特惠799元,欢迎戳“阅读原文”报名。

李孟潮推荐说,50部影片,50个人性侧面,刚柔悉化接引读者,鸿渐接地气,借影尘空羽,传精神分析妙道。曾奇峰推荐说在这个黑暗的疫情中,读友人写的书是一件很温暖的事情,失控中伴随着某种确定感。刘丹推荐说上这样的课,读这样的书,让人仿佛徜徉在蒙太奇的世界。跳跃、开阔、深刻、激荡,多种感受混合在一起,看的时候过瘾,之后又可以长久回味。



跟心理大咖施琪嘉学习电影心理咨询,既可以欣赏100部震撼灵魂的精彩电影,看到不同文化不同国家处理生命冲突的不同方式,也可以学到如何与每个生命周期的复杂个案工作,更可以观影疗心,重建真实自我。

曾奇峰说,电影与精神分析是生死之交。李孟潮说,电影是穷人的心理治疗。学习电影心理治疗,已经成为21世纪心理咨询师的必修课,因为它适用人群最广泛、成本最低廉、最容易上手、最能与来访者产生共情。

也许不是每个来访者都有机会来咨询室,但都可以通过电影照见真实的自己,从而获得治愈。学习电影心理学,是心理咨询师的必备基本功,欢迎戳“课程图二维码”报名。

好书推荐:李孟潮经典著作《浊眼观影》(上下2册),整合精神分析、儒释道易、流行文化与社会批判,写尽中国众生心理相,全景再现中国人的内心冲突,以及自卑自大自私自恋等畸形心理,保你大饱眼福。

李孟潮大概是国内极少兼具博学、犀利、幽默和才华的心理师,其文字常给人酣畅淋漓之感,如果用一个字来形容,那就是“爽”。这种“爽”在形式上接近复仇爽剧带来的爽,但其本质是灵魂和精神的深度洗涤。在中国心理学圈,其文字带给人的极致阅读快感,是独一无二的精神高峰体验。

仅剩最后165本,手慢无。

开森心理
世上最美好的事,就是活出你自己。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