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父亲会给女儿造成创伤?

情感   2025-01-02 21:05   江苏  

这几年我发现很多85后、90后的来访者,有很多产生了与“父权”冲突的现象。这是一个文化现象,当然我们也不能绕过个人的客体关系,直接上升到文化层面。但近几年的咨询,我个人会更多地从文化视角切入,谈论女性在父权文化下的集体创伤。

这在我个人临床上有几个好处,首先是它减轻了个人的内疚感。女性是很容易自罪、内疚的生物,她们擅长自省以及吸纳外界的评价和价值标准。

在父权的价值标准下,有很多女性是不合格的。学校教育西方化后,很多“男性化”的能力被过度培养,而天生这个能力不足的女性,在这个环境下只有一个感受——自卑。


而父权中第一个具体的男性形象是我们的父亲。女性的父亲如何看待自己的女儿,对女儿社会化,如何在父权的教育下仍然保有信心,乃至发展主流需要的能力,并在别的时候保留自身的天性是非常重要的。


然而,在我的临床工作中,大部分对学校教育不适应、工作后对工作环境不适应的女性,都有一个不称职的父亲。


这些父亲有以下三种特征:

01
直接缺席

他们是不在的,他们没有办法给女儿示范男性的阳性规则应该是什么样的。

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我们能认同一个什么样的父亲形象、这个父亲形象的内化,决定了我们在出了社会后如何与类似的领导、学校、单位互动,以及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如何定义自身的感受。另外,当我们内化父亲的形象后,我们内在会形成一个我们自己的“男性形象”,这个男性形象也会有所发展,它是被荣格老人家称为“阿尼姆斯”的一种原型形象。

它在我们的梦中。你可能会发现你自己内在的男性形象,在不同阶段会发生不同的变化:从小男孩到男青年到中年男性到老年男性。你的阿尼姆斯,也就是你内在男性的部分,除了原型之外,最早就是由客体关系——你现实中的父亲塑造的。

我们会看到一些和父亲关系比较融洽的女性,她们可以在职场、学校这样的环境中应对“被控制感”,因为在“被控制”“被要求”“被定义”时,她们首先从父亲那里知道了自己是谁,其次她们已经学会了如何与这样的“阳性环境”相处。


但是,如果父亲缺席,不管是肉身不在、灵魂不在还是精神不在,女孩子是很难获得这样的机会的:她既没有办法从父亲的眼中看见自己作为一个女性本身的价值是什么,也没有办法从父亲那里学习男性的本领,以及和男性打交道的本领。


进入社会化后,她的感受就是空白,她不知道在这样高控制的环境中,自己“变成了谁”。这就是我们的主体在面对客体时,没有办法形成一种互相定义的客体关系,主体反而过度被客体定义。


02
过度鼓励女儿发展男性特质

这是比较常见的,尤其是近几十年,男性女性的社会属性差异变小,各个工种之间性别的差异缩小,很多男性能做的事情女性也可以去做。


而“男性能做的事”显然更加高大上。他们逻辑清晰、情绪冷静、条理鲜明,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很多女性这方面的能力是不足的,她们感性、语文好、对学习不感兴趣、喜欢交朋友。

我曾经翻看了很多书来研究这种差异究竟是天生的,还是后天培养的。换句话说,男性真的更加擅长理性,而女性就真的更加感性吗?这是天性使然,还是环境塑造?


《性别与欲望》这本书详细讨论了这样的争论,其中有一段话是这样的:“我个人认为,无论每个人如何与众不同地来确定自己的男性或女性意识,我们都应接受这些不同个体的个人意义建构,并以此为出发点来考察性别意识的心理学意义。”

作者并不强调将某些特质划分为“男性的”,另一些是“女性的”,而认为这只是与个人意义有关的一种建构,它可以同时存在于男性与女性中。

先不论“先天天性”是否存在,至少有一点是肯定的:每个人天生就在某些能力上更加出色,而在另一些能力上会比较普通,不论这些能力被称为“男性的”还是“女性的”。

如果一个社会只鼓励某一种能力,而忽略甚至贬低另外的能力,拥有“另一种能力”的人的宿命也许就只剩下了自卑。


我的女性来访者经常被父亲过度敦促:长大要当律师、要当医生、要赚钱、要铁饭碗、要懂得察言观色……

而当她们这方面的能力天生不够时,从父亲眼中看到的自己会是什么样的?她们应该如何形成自己的身份认同乃至性别认同?


03
打压女儿本具的特质


这种父亲也许比第二种还要糟糕一些,他们并不是“缺席”,也不是“偏颇地指引”,而是一味打压和嘲讽、挑剔和控制。也许归根结底,是因为“她是个女孩”,所以她一无是处。

这种关系状态更加糟糕,因为面对第一种父亲,也许这个女儿还可以去寻找别的父亲角色,例如从母亲身上吸收阳性角色等;面对第二种父亲,女儿至少知道怎样才可以讨父亲的欢心——只要变成儿子。

而这第三种父亲一味挑剔打压女儿,是对女儿整个人存在的全然否定:你怎么做都不对,因为你的性别就已经不对了,你的存在是个错误。


这三种不称职的父亲,都会影响女儿进入社会后如何应对这个社会的“控制”“虚伪”。因为她们的自我认知是与这个环境相对应的:我是糟糕的、无能的、被操纵却无力反抗的、没有价值的。


而如果她们内在有好的关系存在,面对这样的“控制”,她们就能体验到:我也是可以做自己的,我是被指引的,我是安全的。


04
女性的集体创伤与疗愈

我们被称为“女性”已经很多很多年,正如男性被称为男性。男性女性分配好,是为了互相投射的——我把我的女性部分投射给你,你把你的男性部分投射给我,我们凑成一对,从此永不分离。

遗憾的是,被男性投射的女性品质,大多是带有“期待”的:你应该是这样的,如果你不是这样的,就说明你不够好。

虽然女性也容易投射男性相同的内容,但显然,男性被投射在一个更加容易获取资源的位置:你是强大的,因此你只要变强大,就可以拥有资源。


近几年女性主义兴起后,社会舆论的改变,我个人认为是在塑造男性和女性的个人无意识的,尤其是女性的无意识。


我因此怀疑,个人无意识并非是从童年开始分裂出去压抑进去,于是这些内容就是ABCD。我认为它是与环境互相交织,并不断形成新的无意识,而原来意识化了的内容,也可能随着环境的变化不断改变。


这就造成了一些比较复杂的情况,即我们面对后现代的个案时,会发现原本的因果分类不够用了。后现代是一个心理问题和社会问题高发的时代,心理问题中有关身份认同、性别认同的混乱尤其明显。


如果父亲不再是从前的父亲,女儿将成为怎样的女儿?这是父亲节的鲜花无法回答我们的。

而与父亲的关系,事实上就是社会化的问题,它首先需要解决的也正是与母亲的关系,因为有很多人无法社会化,是因为留恋母亲营造的环境:温暖、和谐、人与人彼此相爱、没有纷争。很多人虽然没有得到过这样的母爱,但在幻想中总有这样一片净土。


这片净土当然可以存在,但它如果是作为个人与母亲未解决的关系而存在,可能会阻碍你形成真正的社会化。也就是说,你因为不想长大,想一直做“母亲的女儿”,而拒绝父亲正常的引导、控制、有条件的爱、不理解你、训斥你、要求你。

它如果能脱离个人的情结层面,作为某种原型的规则存在——母系氏族社会,那女性自然是不用学习父亲的“规则”的,因为母亲有自己的规则。但很遗憾的是,现代文明社会显然建立在阳性规则上,所以只要存在这样的社会一天,女性的社会化就是无法避免的。


有很多人会说,不是有很多高人在深山里修行,不理会俗世吗?那你要去问她:居士,请问你躲在深山老林是为了避世修行吗?还是你没有能力社会化?

如何与阳性原则打交道?学习阳性原则,或者学习用你的阳性能力阴性能力去完成社会化。心理咨询中有相当多的技巧都是在教这个,所谓增强自我功能、学习人际沟通的技巧、职业生涯规划等,都是在教你如何做一个社会人。

与此同时,我们也能坚守自己的本心,让它有一部分居住在那遥远的深山老林。

转载自公众号栾晶(luanjing007,作者栾晶。

------------kaisenxinli------------

好书推荐:什么很多女性看起来很成功,但内心并不快乐和满足,甚至否认自己的痛苦,或者通过高负荷工作、购物、社交媒体、健身来麻痹这种痛苦?

瓦莱丽博士发现,我们面临的并不只是个人问题,而是父权制对女性造成的原始创伤——“无价值”的伤口。这就是女性最根深蒂固的创伤,即父权制应激障碍。因此,真正对我们造成伤害的并不是创伤本身,而是我们的创伤适应——那些为应对祖传、集体和个人创伤而形成的防御。

《父权制应激障碍:女性最根深蒂固的创伤疗愈指南》,帮你识别父权制应激障碍,了解其症状和影响,掌握治愈的步骤,走出内在的父权制监狱,找回自己的力量。


中国女性创伤的整合疗愈。女性是一种处境,而非性别。女性创伤如何疗愈?女性困境如何突围?女性的出路在哪?四位心理专家从中国文化、家庭和心理层面解读女性创伤,帮你激活女性力量,活出不被定义的人生,欢迎戳“阅读原文”报名。

张沛超老师推荐说,我们的临床来访群体中无论各个年龄段,其实都是女性来访居多。极少女性仅仅以“个人”议题来求助,可以说大多数女性来访都有创伤或代际创伤的议题。欣闻几位同行前辈做了这个系统专题,随喜转发!

课程囊括诸多典型女性创伤议题:重男轻女、羞耻感、愧疚感、女性关系、性别认同、性别歧视、生育偏见、母职惩罚、女权主义、性议题、亲密关系、青春期女孩、过渡期女性、女性价值、女性力量、自我实现等,可谓进入女性疗愈之门的心理密匙。

开森心理
世上最美好的事,就是活出你自己。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