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长流水,老厂不了情

文摘   文学   2024-07-13 12:04   山东  

济宁文学

「济宁作家原创作品 文学爱好者交流园地 」

孔孟之乡 | 礼义之邦 | 物华天宝 | 人杰地灵



运河长流水,老厂不了情

——济宁电机厂变迁记

作者:梁方苏


                                                  
电机厂在济宁算不上大厂,职工最多时也不过千余人,但它算得上一个老厂。从1958年正式挂牌建厂到现在,已经过六十多个年头。如果再追溯到与它有着渊源关系的济宁电灯公司,其历史将更为长久。其间三次迁移厂址,五次更改企业名称,人员换了一茬又一茬,但老电机厂的血脉依然在流淌。电机厂可以说是新中国众多中小型工业企业的一个代表,它的发展变化与新中国的工业发展进程同步,与共和国七十年历程的同呼吸共命运。工厂最早从老运河畔起步,借鸡下蛋而建;1972年在城区东北角国防路(后更名吴泰闸路)建设新厂,发展壮大;2010年又跃过洸府河进入高新区,在崇文大道北侧新建起一处现代气息的新厂区。我从参加工作直到退休,在电机厂干了四十多年,经历了电机厂从小闸口到吴泰闸,再到高新区的三次变迁,成为电机厂发展演变的见证人。电机厂的经历可以说是咱们国家中小型工业七十年发展变化的一个缩影。

1970年我进入济宁电机厂,适逢国家工业建设一个小的高潮,暂停了知青下乡。到厂后很快从师傅们那里了解到工厂的历史。电机厂是在大跃进时期建立的,尽管当时形势有些冒进,但促成了许多中小城市基础工业的上马。电力应用是工业发展的二次革命,可那时的济宁市乃至济宁地区电器制造是一项空白,没有一家工厂能生产制造电动机、变压器。缺乏现代动力设备何谈工业的发展,据说那时济宁市第一大厂(火柴厂)有的车间还要靠人工摇大车。这促成了济宁市领导下决心建自己的电器厂,生产电动机、变压器。市委派出一位常委专抓此事,筹建济宁电器厂(后更名电机厂)。当时物资条件毕竟太差,是两大精神理念支撑着电机厂的建设。一是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二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建厂。从那时起电机厂一直秉承着这个理念,顽强生存、创业发展。

我们几个新学员刚进厂报到,厂生产调度朱长顺就带领我们拉起地排车奔忙于各个车间,周转运送零部件。当时地排车是厂里主要运输工具,生产任务紧张时,每个职工可能都会是搬运员,总调度更是义不容辞。他告诉我们:不要小看地排车,它支撑着全厂生产。在刚刚过去的三年困难时期,它甚至支撑起全厂职工的生计,留守职工拉着地排车走村串乡搞生产自救,才使电机厂在极度困难中顽强坚持下来。后来全厂职工还靠地排车运来砖、瓦、石,在运河边盖起了办公楼。我被老工人的事迹感动着,能从一名学生转变成国营工厂工人已属幸运。又遇上这么好的一批师傅,更是倍感荣幸。我下定决心向老师们学生产技术,学思想品质,满腔热情投入工作。自己的工作受到领导和老师们的肯定,连年被评为优秀学员,还参加了市先代进生产者代表会。电机厂在市里也很出名,车间火热的生产场面和成批出厂的电动机新产品,常被拍成大型照片在市展览馆和照相馆橱窗摆放。每逢从那里经过总会感到几分自豪。

闯过建厂初期艰难的电机厂,蕴涵着生机,积蓄着发展壮大的力量。1972年电机厂告别了老运河畔的旧厂址,在吴泰闸路建起了一片新厂,那里是市里统一规划的机电工业区。

电机厂落脚于吴泰闸路后,规模逐渐扩大。红砖红瓦、门阔窗高的生产车间不断在在厂区拔地而起,全厂职工亲手种下的法桐树一年年长大。绿树红房拱卫着的厂中心大道上方,“工业学大庆”和“贯彻鞍钢宪法”的巨幅镂字牌匾当空而立,显现着当时企业的风貌。新中国对工业发展道路一直进行着艰辛探索,“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大庆精神,“两参一改三结合”的鞍钢企业管理制度,都为国家的工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一个国家工业化发展还有更深层次的问题,工业发展和工业管理还有着其内在的、特有的经济规律。单从一方面调动其积极性还不够,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无论是工业基础还是人们的思想觉悟都存在严重的不平衡。过度的计划经济体制,难免造成企业及其员工的依赖性、惰性。当时众多工厂的普遍状况是:生产效率低,职工工资低。偶尔也会有突击性的生产项目,在政治气氛的热烈鼓动下也曾高效完成任务,但那是非常态。除大型工业企业外,大多数中、小工厂几乎没有现代企业管理概念。生产任务由上级下达,主要原材料由上级调配供应,工厂产品交国家销售。企业内部生产机制也相当落后,生产过程甚至没有明确的劳动定额和工时标准,工人们都是凭良心干活。心底诚实的同志多干了活,不仅多拿不了奖金,还可能被当做傻子奚落。利润和奖金已在文革中被批的讳莫如深,大家只好一起在大锅饭里混了。依稀记得当时我们厂年产电动机十几万千瓦,职工人均月工资约摸35元左右。企业低效率运行是那时的一个普遍现象。

1978年,中华大地一个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开始了。春风最先从农村吹起,取得初步进展,紧接着吹向了工业企业。放眼世界,看不到自己的落后,不承认自己的落后是不行的。世界经济的发展形势,逼迫着中国实施改革。国家大政方针既定,就是要促使成千上万的企业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轨道。这对在计划经济体制护翼下运营惯了的广大中小企业无疑是个天大的变革,好在这个变革是按着“摸着石头过河”的策略逐渐推进的。从那时起推进企业改革的新举措、新名词不断地涌进了亿万职工的生活,和他们的切身利益发生着纠结。

最早一步的改革是 “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国家允许企业在完成计划任务后,利用多余的人力、物力、财力自主开发新产品满足市场需求,获得的收益可适当用于提高职工待遇。记得有一年全厂职工拿到了较丰厚的年终奖和春节年货,厂里工友们打心里畅快,学着陈佩斯在当年春晚小品里的台词,相互邀请着:“哥们儿有钱了,过年都上咱家喝酒去!”

那一年厂里还承担了一次外宾接待任务,美国一个经济考察团访问济宁,市里通知要到到电机厂参观。电机厂上下作为一项政治任务,进行了提前准备。厂容厂貌连日整理,小会议室重新装修,挂上迎客松装饰画,配置了挂衣架、沙发,连厕所也装上了防蝇纱窗、安装了自来水龙头。厂里组成专门接待小组,生产车间工人则要求统一着工作服上岗,不许随意串岗、走动。一天上午,外国客人在上级领导陪同下进厂参观,全厂职工在自己的工厂里首次看见了金发碧眼的外国人,确实感到了国家改革开放时代新风已经到来。

但这一步改革只是粗浅的,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经营方式没根本的改变,外部的市场环境却在发生着巨大变化。最明显的就是以钢材为代表的主要原材料不再按计划供应,双轨制的市场让企业进入了艰难的境地;企业产品的销售市场也显现出竞争的趋势。市场经济迫使着工厂必须不断深化改革。于是一系列改革新政连续下达,老职工清楚记得:从“厂长负责制”到“企业承包责任制”;到“竞争上岗、砸三铁、下岗分流”,到“减员增效、身份转换下海经商”,直到企业完全改制,由国营到民营的全过程。历程是艰难的,每一步都要顽强奋斗,甚至做出牺牲;前途总是有希望的,每闯过一道坎,都增长了企业在市场经济大海中前进的能力。几十年中,企业管理水平不断进步,经营意识逐渐向市场经济靠拢,推行了全面质量管理,打开了工艺突破口。在新产品开发方面一直做着不懈的努力,从普通电机发展到防爆电机,又发展到矿用防爆电机。改革开放进入第十五个年头,济宁电机厂更名为山东防爆电机厂,在一阵热烈的鞭炮声中,一方嵌镶着镏金大字的红色大理石厂牌,坐落在新改造后的宽阔敞亮的吴泰闸路北侧。电机厂乘改革开放的东风向着即将到来的新世纪前进。

征途依然是艰难险阻,充满了变数;电机厂全体职工依然是坚忍不拔,砥砺前行。中、小型企业这些老旧的小船时时经受着市场风浪的严峻考验,尚不规范的市场经济,不对称的经济信息,形成了企业三角债困绕和资金困难。为了在市场站稳脚跟,全厂职工咬紧牙关开发矿用电机新产品,提出了“先生产,后生活”的口号。在欠发工资八个月情况下,新型号、新规格、新品种的煤矿用防爆电机持续不断地被研制、开发、取证、生产,产品开辟了新的市场。在企业经济最困难的一个春节,山东防爆电机厂把矗立于吴泰闸路和建设路交叉口的办公楼重新打扮,方方正正的大楼用红色的LED灯镶边,楼顶正中竖起的大型立体艺术字显示着厂名,工厂大门两侧门柱上挂起了火红的宫灯。电机厂人内心在说:喜儿过年还要扎红头绳呢,我们要的就是这个精神。

进入二十一世纪,企业的改革由量变转化为质变过程。国家对中、小企业改制政策实施,2002年电机厂及其员工告别引以为豪的国营身份,履行完规定程序,就此成为民营企业的一员,股份合作制的山东山防防爆电机有限公司挂牌成立,一段新的历史开始了。紧接着,中华大地城市化进程加速展开,这也是国家改革开放中的一项宏伟举措。全国各地城市规模日新月异地变化着,济宁市政府适时做出了工业企业“退城进园”的决定和方针政策。一条条宽敞的城市大道通向了高新区,一处处工业园在招引着有希望、有梦想的企业进驻。吴泰闸路上一家家兄弟企业逐渐握手告别,到更广阔的天地谋求发展。

2008年底,山东山防防爆电机有限公司推选出职工代表和济宁市政府领导一起,在高新区崇文大道一侧为公司新厂址奠基。2010年底,工厂全部迁入车间高大宽敞,周边绿树环绕的新厂区。告别了,和我们相偎相依近四十年的吴泰闸路。虽然我们已经远离,但在此所历经的,改革开放进程中的一幕幕奋斗拼搏的往事,却永远不能忘怀。在电机厂建厂五十周年、六十周年之际,厂里新、老职工欢聚一起举行了隆重的纪念活动。老一代电机厂人退离工作岗位也已多年,但依旧关爱着工厂,为工厂发展历程感到光荣,感到高兴。由衷祝愿我们的企业继续坚韧不拔地奔向未来,太阳每天都是新的。

                                           




作者简介:

梁方苏,男,74岁,济宁市任城区仙营街道仙北社区居民,原山东防爆电机厂退休高级工程师。爱好写作,曾有数十篇散文、杂谈、回忆录在济宁日报《文化周末》栏目发表。

相关阅读

济宁文学

济宁文学  原创作品

孔孟之乡  运河之都  文化济宁

微信ID:we-0537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 关注我们 

投稿邮箱:jnwx@foxmail.com

济宁文学
济宁文学,济宁文学爱好者园地,发布济宁作家和文学爱好者原创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