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汤坊返城后,从此再没逛过村庄古会,专门回故乡逛古会,印象中这是几十年来头一遭。
农历十月十五日,是汤坊镇龙兴村有古会的日子。这天起了个大早,搭乘咸阳友人的便车专程去逛一次古老与现代融合有创新意味的古会。
车辆进入汤坊地界,目光所及看到的是,一片一片绿盈盈的麦田和蒜苗透射着勃勃生机,乡路旁的杨树槐树上时而听到喜鹊和不知名鸟儿的鸣叫声,一幅和谐安宁的乡村盛世景象令人心旷神怡。
抵达龙兴村,耳畔响起村会上那熟悉的叫卖声,“热甑(劲)糕”“麻糖8元一梱”。急不可耐地跟随乡友前往古会游玩。虽然是阴天,仍有很多乡亲从四面八方赶来逛会,龙兴村街道两边的摊位一眼望不到尽头,有卖服装鞋帽的.小农具的.肉类的.水果.蔬菜类的,卖图书文具的摊位前有不少老人在给自家孩子挑选心仪的读物。还有各种特色餐饮,涝糟、豆腐脑、油泼面、酿皮子、麻花、羊肉泡馍等众多关中美食,人们井然有序地游逛着询问着买卖着,喜欢吃面食的我忍不住锅盔的面香味特意买了两大块。在朋友喜生家午餐时有幸与村岳书记兼村长闲聊,得知我是当年的下乡知青时,他向我介绍说:“近两年我们龙兴村委充分利用党的乡村振兴政策,引导群众科学种植小麦玉米粮食作物,同时鼓励村民发展养牛养鱼,扩种辣椒大蒜和温棚反季节蔬菜,村民收入逐年提高。现在这个季节蒜苗价格很好,长势好的一亩地可以卖到一万多元。最近有不少外地客商前来拉货,村民通过特色种养殖走向富裕的热情很高。”我听后,诚挚地替乡亲们高兴。
匆匆吃完午饭,循着锣鼓声我们来到古会唱戏的舞台前,偌大的广场挤滿十里八乡看戏的群众,戏台下碰见曾经担任过村支书的原林场团委岳书记,当他听说这是我几十年后再次逛龙兴古会时,兴致勃勃地给我讲起龙兴村的变迁。他说:“龙兴村,古时叫龙过村,这个龙过村的名字来历有其美妙的神话故事和厚重的历史文化成分,被龙兴村村民引以为傲。据传刘秀在遭遇王莽追兵时曾躲在村里的祖宗庙逃过一劫,称帝后为东汉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有了刘秀经村过河的故事才有龙过村的传奇村名。龙兴村的兴替发展与渭河紧密相关,作为兴平唯一仍在渭河南岸有土地的村庄,过去龙兴长期受渭河夏秋季洪涝威胁,数度北迁,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也就是你们下乡林场的时期,时任公社领导刘天祥带领群众,拉沙石筑堤坝,相继修建了一号坝及其它拦洪坝,才彻底解决了渭河易发水患的问题,群众过上了安稳日子,这个过程你们参与并做出过贡献。
我想强调的是,无论很早叫龙过村也好,后来改叫龙兴村也罢,都没有使这里发生根本性变化,要说群众生活幸福日子富裕,还得靠党的英明领导,新的时代党对乡村振兴高度重视,从政策倾斜、经费投入、科技帮扶、人才培训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乡村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你看看眼下村里家家盖起二层楼房,户户屯里余粮滿仓,人人手头有钱花销,个个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村民发自内心地感恩党和政府!”一边听他讲述,一边回想下乡时的经历,我禁不住频频点头赞同。回应道:“是啊!日子富裕生活幸福了,你瞅台下看戏的乡亲们的穿戴和精神面貌,浑身上下都蕴藏着一股向上的气场。”神情专注地交谈看戏期间,天空下起了濛濛细雨,看戏的群众纷纷拿出雨具照旧饶有兴致地观看。我一看手机,到了我们约定返回的时间。
雨,淅淅沥沥地下,古老的渭河水夹裹着往日记忆舒缓地流向远方。车辆沿河堤路徐徐行进,无心欣赏美景的我,思绪一直沉浸在对古会今昔和乡村变迁的深切感悟之中……
作者系1973年——1977年兴平汤坊公社林场知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