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孩子才能教育好他,大心理学家阿德勒的经典之作,全球畅销90年

情感   2024-09-19 17:00   福建  


《孩子的教育》 限时特惠包邮22.9原价¥49), 2024年9月26日活动结束。

距雅典150公里的帕那索斯深山里,古老的德尔菲神庙静静屹立,这里是古希腊人接收神谕的地方。在入口的门廊上刻着一条传世的箴言:认识你自己。

苏格拉底将这句话引为自己的座右铭,并且认为这是世界上最难的事儿。

现在,回想一下,你有没有问过孩子类似的问题:

你为什么不能好好学?你为什么这么懒?你为什么要做坏事儿?你为什么要说谎?·······

假如问过,你就会知道,我们根本不可能从孩子身上得到我们真正想要的答案,毕竟连苏格拉底都无法“认识他自己”。但是不知道造成问题的根源,我们更不可能帮孩子去克服这些问题。

而这本《孩子的教育》,就在试图帮家长们解决上述矛盾。

书里围绕着孩子的自卑感、优越感、社会情感、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等关键词,详细地解释了孩子问题行为背后的心理动因。

其作者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是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之一,个体心理学创始人,与弗洛伊德、荣格并称为20世纪三大心理学家,致力于研究人格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千万别被这些名头吓倒,《孩子的教育》正如其书名,是阿德勒专门写给家长们看的。

他在尽量保证专业度的前提下,结合大量真实的心理咨询案例,针对不同类型的孩子,展开了详细而通俗的讲解,几乎没有阅读门槛。

全书32开本软壳平装,内文页采用了80g的纯质纸,纸张柔韧有质感,印刷细腻,排版疏朗,所有在孩子教育上遇到困难的家长和老师都值得一看。

详细解释行为动因

帮你真正地理解孩子

自卑和优越感,两个词似乎对立,而且都不算什么好词儿。

但是在阿德勒的理论中,孩子的自卑和优越其实是同一种心理现象的两个不同阶段,是紧密联系,彼此影响的。

他举了一个很有趣的案例:

一个心理健康出问题的14岁孩子,在回忆童年时提到自己6岁那年,因为不会吹口哨而非常痛苦。但是有一次,他刚出门,无意间就吹起了口哨,这让他狂喜,觉得有神灵在帮助他。

一方面是觉得自己有缺陷,一方面又觉得上天会眷顾他,这种矛盾的感觉正是自卑和优越一体两面的现实表现之一。

理解这种心态,正确读懂《孩子的教育》的关键所在。

书中开篇就丢出了一个爆炸性的结论:孩子的自卑感是与生俱来的。

但自卑并不全是坏处,没有自卑感就不会有任何改变现状的意愿,正是因为自卑孩子才有去追求优越的动力,去付诸行动。

“孩子口吃、懒惰、说谎、打架、尿床、逃避学习等问题行为,是孩子内在自卑感的外在显露,他们在追求完美和优越的过程中迷失了方向,因而造成了人格缺陷。”

针对孩子那些形形色色的问题,书中都有细致的展开,方便家长们照方抓药。

比如最经典的懒惰问题,也就是孩子不用功不努力的问题。阿德勒给出了非常反直觉的看法:懒惰的孩子有自己独特的“优势”,比如不用负担过高的期待,还会因为懒惰吸引父母的关注。

假如不理解这种“优势”,绝无可能真正地帮助到那些懒惰的孩子,因为很多父母正是这种懒惰的最大“帮凶”——他们习惯用“这孩子不是不行,只是不用功/不上心”来缓解双方的失败感。

同样的,责骂和惩罚也不能把懒惰的孩子变成勤奋的孩子,因为懒惰本身就是一种自我保护,隐藏了孩子的自卑,阻止了他们为解决问题而做出努力。

作者阿德勒极为擅长洞悉孩子那些顽劣行径背后藏着的深层心理问题,再把这些问题用易懂的言语,配合生动的案例,分析给读者,帮助读者真正地理解孩子。

积极的教育方式

教你正向培养孩子

区别于其他心理学体系,本书涉及的个体心理学特别关心孩子心理相关的问题,强调人格的统一性,从错误和失败的经验中总结而得,是实践的智慧。

不论是家长还是老师,只要掌握了个体心理学的内容,都可以进行实际应用,对相关个体给与引导。

《孩子的教育》中不光有对孩子心理的细致分析,更有大量经过实践证明的教育方式和培养思路。

除了胆小懦弱、自卑、懒惰、被溺爱被压抑等常见的心理缺陷,书中还提到了一些普遍但容易被忽视的问题:

比如多胎家庭对孩子的影响、疾病对孩子性格的影响,父母在孩子青春期的作用,如何给孩子恰当的性教育,如何去有效地家校合作······

读过之后,你会发现自己往常的一些看法往往是片面甚至是错误的,而这些看法如果不及时纠正,可能会对孩子造成糟糕的影响。

像是最典型的早恋问题,书中所言,早恋其实也是孩子们在青春期自我证明的一种方式,来证明自己不再是孩子了。

所以这种时候,更加严厉的管教往往会适得其反——在孩子眼里,反抗父母也是证明自己长大的一种手段。而反抗的结果就是,他们和早恋对象更加亲密,甚至到伤害自己的地步。

那遇到这种情况要怎么做?答案是沟通和教育。

你必须要告诉孩子他们不需要向任何人证明他们不再是孩子。也得搞清楚,有些孩子对你冷漠或者逃离,并不是真的在反抗你,而是在向你索取爱意,在想办法吸引你的注意力。与此同时,恰当的性教育也必不可少,而这些都能在《孩子的教育》中找到。

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家长带领孩子超越自卑、消除恐惧, 重新找回面对挑战的勇气。

文字:明也

版式:阿北
以上内容包含广告

连岳
传递好观念。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