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备“香港特色”的科技成果转化 看NAMI怎么打通“最后一公里”

科技   2024-12-25 00:02   广东  

早前,国家层面对科技成果转化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明确提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大幅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仅为30%左右,而发达国家为60%至70%。

在科研与产业之间,横亘着一道壁垒,但不乏实践先锋,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道路。香港的纳米及先进材料研发院(简称“NAMI”)作为支持香港本土科技的成果转化机构,就蹚出了一条独特的成果转化道路。



作为官产学研的一环,NAMI属于非营利性科研机构,成果落地后产生的利润归还政府。另外,在政府的支持下,亦为推向产业的产品提供公营机构率先试用的机制,以此支撑产业化的推进计划。

作为香港本土的应用科研机构之一,NAMI的科研方向亦是香港制造业变迁的侧面写照,目前,NAMI的应用研发形成了建筑、电子、能源、环保、保健等五大方向。“NAMI的研究方向是紧扣市场变化的,香港的制造业已经历多年的发展与变革,如今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随着大湾区的崛起,香港的制造业也逐步将生产向大湾区转移,以迎接更广阔的市场和更高的发展潜力,这也是NAMI接下来将聚焦的方向。” NAMI首席技术总监刘晨敏博士对新材料在线®表示。




01

具有香港特色的成果转化科研院所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便利的国际贸易环境及优越地理位置吸引不少企业落户香港,造就了香港的制造业的繁荣。

除了制造业,香港也拥有多所世界知名大学资源,有着丰富且先进的科研成果。刘晨敏介绍,起初香港虽然高校人才资源丰富,但研发成果落地应用方面尚比较欠缺。

“大家发现大学从0到1做出基础研究,但是如何再往下发展,缺乏专门的机构来做这件事。”刘晨敏回忆道。

为落实将科研成果产业化落地,香港政府创新科技署成立了五大研究所来推动,而其中也包括了NAMI。

值得一提的是,面向产业界的应用研究所,具备独特的香港特色。采用的是官产学研的合作模式——即政府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企业提供市场和资金支持,学术机构和研究机构提供技术支持。以此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高科技创新和产业竞争力。“研究所成果落地后产生的利润需交还给政府。”

“研发人员的热情,并不在于成果产业化带来的利益驱动。因为对于高科技人才,香港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计划,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待遇。”

香港还推出支持应用研究所的发展的相关政策,如设置了系列的现金回赠计划。此外,规定技术可以在香港的公营机构展开试用,为进一步推进产业化试水。

作为五大研究所之一,NAMI聚焦纳米技术及先进材料的应用研发和前沿成果转化。“NAMI 的目标是通过推动材料技术的创新,为未来的科技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成立初期,NAMI的团队成员主要由大学教授组成,因此成果转化方向以教授的研究课题为主,如显示技术、硅橡胶技术等。“在此期间,NAMI在技术研发方面取得了很多突破性的进展和成果,为之后的技术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但经过与企业的深入互动后,团队发现高校的研究方向与业界的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团队认为,科技成果落地,必须由市场需求牵引。

于是,从2009年开始,NAMI组建起针对纯应用的专业研发团队,由兼具丰富经验与研发能力的海内外的人才组成,其中一半以上达博士学位,研究生占九成以上,发展至今已有250余人。

目前,NAMI所聚焦的五大研发领域,每年各领域的项目经费达到4000-5000万港币。同时,NAMI建立了多项核心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及相关专利等。十几年间,NAMI以技术支持的企业达到300多家。“万变不离其宗,材料覆盖范围广,企业需求五花八门,不能把研究方向搞得很分散,NAMI聚焦自己擅长的技术领域,依托核心优势来与企业展开合作。”刘晨敏博士解释道。


02

架起科研与产业之间的桥梁



作为应用科研机构,针对与企业之间的互动, NAMI摸索出一套独特的合作模式。“研发的需求要来自产业界,才能更好的落地产业化。” 刘晨敏表示,NAMI研发人员每一个构思都需要能落到实处。通过与产业界密切沟通,去论证该构思在业界有没有用武之地,并且设法确保其可行性。

NAMI当前聚焦的五大研发方向中的项目,就是在这一模式下,历经长期沉淀而形成。

以NAMI聚焦的物联网电池为例,物联网发展初期,NAMI团队就发现,随着物联网设备通讯频率以及工作功率的提升,电池需要大电流放电;另外,在户外的应用场景中,物联网设备经历的温度窗口很宽,需要长时间在极端温度下工作。

如何保证电池能兼顾大电流及长时间放电,以及在零下40℃到85℃这一温度区间正常使用,甚至是长达数年休眠后,可以随时被唤醒?这成为NAMI的重点攻关的问题。


“当时国内没有这样的解决方案,物联网电池基本是国外企业在做,如以色列在物联网电池技术方面形成了较先进的技术。” 刘晨敏对新材料在线®表示。

不过,解决物联网电池上述问题,归根到底是解决电池材料方面的问题。比如在很宽的温度下,保证电池的正常使用,实际上是保证锂离子在电解液顺畅的流通;另外,对于满足电池长时间的大电流放电性能,则是需要保证足够多的锂离子保持足够快的运动速度。

“总体上来说,都是在微观材料的设计上来解决这些问题,材料设计和机理对于NAMI的研发人员而言,都是擅长的工作。” 刘晨敏说道,但是材料设计出来后,能否配合大规模的制程,则是需要研究人员进一步跟进的重点工作。

刘晨敏表示,在成果的产业化过程中,研究人员要深入工厂中,现场调试配方,解决产线上出现的实际问题,比如在产线上涂布的粘度不合适或均匀性不好等。在深入参与生产的过程中,也会现场进行评价,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性能方面的挑战,以确保产业化的落地。

“每一个项目都是这样来订立合作模式。”

面向不同需求的企业,NAMI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帮助企业将研发成果转化为商业应用,并将其推向市场;以纳米技术、先进材料、先进制造过程等平台技术资源,满足企业的技术需求;提供一系列技术支持服务,帮助企业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等。

刘晨敏介绍道,NAMI积累了不少尖端的核心技术,企业可以通过合作的形式,使用到这些核心技术,并且在合作项目内获取后期的专利成果。

这一模式激起了不少企业与NAMI合作的意愿。

“发展尖端技术和将尖端技术用于企业具体项目,这两方面NAMI是在同时进行的。”

另外,面对不同研发实力的企业,NAMI的合作侧重点亦不相同。有些香港本土的制造企业研发人员有限,NAMI可对其提供研发的支持;而针对龙头级企业,其自身研发实力雄厚,他们看重的是NAMI积累的核心技术。

经过多年的合作探索,NAMI形成了8大核心技术,以这8大核心技术为轴,是NAMI以不变应万变应对庞大的企业需求的“秘诀”。


03

顺应政策创造更大舞台



对于NAMI而言,平台项目的积累,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当前,香港正在鼓励第三代半导体、新能源等产业的发展。然而新的研发领域需要开启新的平台项目。在电子领域,NAMI围绕大功率电子的电子封装材料及散热展开了布局。

据悉,大功率电子器件、第三代半导体的应用,工况表现为高压、高温、高频,对有效散热提出更高要求,这对传统的封装材料和散热材料提出挑战。传统的封装材料如焊料、封装胶等可以胜任硅基半导体的工况温度要求,而第三代大功率半导体的工作温度达到100—200℃,普通封装胶在该温度下容易软化,传热性能大幅降低。

为解决大功率电子的散热问题,NAMI正在聚焦芯片级、器件级散热以及热沉材料。

如针对芯片级散热,推出超高导热率的烧结纳米金属。根据金属在纳米层级熔点低,块体层级熔点高的特性,在低温下烧结具有超高导热率的纳米银,适合用于粘接晶片,即固晶。


“相较而言,普通胶水只能做到数十瓦的散热,而纳米银的散热能力可提升到200瓦。目前仅日本和德国企业的技术能达到这一散热效果。”刘晨敏表示。

另外,针对大型数据中心的散热,NAMI也正在推出创新的方案。传统的散热方式靠风冷,不仅耗能,且散热效果不佳。国外企业推出冷却液,将整个服务器浸没于冷却液中,通过相变的方式吸收热量。基于核心技术积累,NAMI也推出浸没式冷却液。


“无论是先进的散热材料还是封装材料,中国能做的还不是很多,NAMI在这一块实现国产化替代很有意义。”刘晨敏表示。

作为服务香港本土的科技成果转化机构,NAMI的目光又不止于香港。

近两年NAMI的业务正在向粤港澳大湾区扩张。刘晨敏表示,目前,香港与内地制造业紧密融合,香港制造企业的生产基地聚集在粤港澳大湾区,大湾区和内地企业亦在香港设立分支机构。另外,随着国家“十四五”规划的政策实施,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迅速,有着更广阔的市场和更大的发展潜力,这为NAMI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

针对电子领域,除了电池技术、热管理材料等板块,NAMI的目光也投向印刷传感器件、光学材料和自适应材料等。“面向更加广阔的内地市场,这些方向是未来有市场的方向,也是我们一定要融入的方向。”刘晨敏胸有成竹地说道。


 纳米及先进材料研发院 
将再度携新产品亮相于2025年10月28-30日举办的

2025国际新材料展

第九届国际新材料新工艺及色彩(简称CMF)展览会
暨第九届表面处理技术&外观效果加工及应用展览会
第八届先进功能材料简称AFM展览会
查看展会详情

云上先行,线上先相约

纳米及先进材料研发院已提前入驻2025国际新材料展·云展会(线上展会)展览展示

纳米及先进材料研发院云展会“展位”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进入纳米及先进材料研发院专属页面,点击页面下方“报名”按钮,见纳米及先进材料研发院洽谈合作,了解更多新产品方案信息。


约见企业

洽谈合作

申请样品

互换名片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

立即约见纳米及先进材料研发院

新材料在线
新材料在线®是新材料产业数字化服务平台,新材料全产业链生态服务平台;10年+,800万+用户,较有影响力的新材料媒体+智库; 有材®是旗下新材料全产业链大数据和智慧供应链服务平台,搜索公众号“有材”可添加关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