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幅春联写的是什么?探寻浓浓年味里的中华记忆

百科   2025-01-30 10:30   北京  

新春快乐

儿时,年底常猜的谜语“一对红,门上挂,有字数,祝福话”,常背诵的古诗“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说的都是春联。


贴春联,是我国庆祝春节的一项传统习俗。它用特有的中国红,把春节装点得热烈喜庆;它用吉祥的祝福,把国泰民安的愿景展示得自信而明亮。


2022年春节,神舟十三号航天员翟志刚用特制毛笔书写“逐梦飞天同守岁,龙骧虎步共迎春”表达心声。这是华夏儿女第一次在茫茫太空书写春联,以此神话般的创举,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天上人间遥遥祈福。


拿着对联的翟志刚。图源:新华社


春联,起源于古代桃符,也称春贴、楹联、门对、对子等。制作桃符的桃木,又称降龙木、鬼怖木和神木,《庄子》中有“插桃枝于户,连灰其下,童子不畏,而鬼畏之”的记载。南朝典籍《荆楚岁时记》《后汉书》中均有挂桃符迎喜接福的记载。公元964年,桃符上的门神被联语代替。据《茅亭客话》载:五代后蜀主孟昶(chǎnɡ)曾写了一副“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的联语,被认为是我国最早的春联。


“桃符呵笔写,椒酒过花斜。”出自南宋诗人陆游的《己酉元旦》,虽只有五字描述春联情景,但一个“呵”字道出了天气寒冷,为让字体更加饱满,轻轻对着毛笔呵着热气的细节,习俗、地域、天气、虔诚的态度都蕴含在诗句中。


春联是对联的一个种类。对联还有喜联、寿联等,名胜古迹景区祠庙都有对联。中国楹联学会在《联律通则》中定义:对联是两行对仗且意联的文字所组成的独立文体,其基本特征是“对仗”,即“词语对偶”(即字数、结构相同,意义相关)与“声调对立”(平仄相反)。2006年,中国楹联学会申报的楹联习俗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楹联教育已纳入部分学校课程体系,让传统文化的联花姹紫嫣红。


如果从文字形态上追溯,对联出现更早。《诗经·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诗句,就有对联的基本样态。


晋朝已有对联特性。《世说新语·排调》记载:荀鸣鹤、陆士龙二人未相识,俱会张茂先坐。张以其并有大才,可勿作常语。陆举手曰:“云间陆士龙。”荀答曰:“日下荀鸣鹤。”张乃抚掌大笑。这则故事写的是西晋三位文学家会面交谈的情景。


张华字茂先,引见陆云字士龙、荀隐字鸣鹤认识。因两人都有突出的才学,张华要他们交谈时别说平常话。陆云拱手说:“我是云间陆士龙。”荀隐立即回应:“我是日下荀鸣鹤。”爱才的张华肯定两人的说法拍手大笑。陆云、荀隐两人的见面语,合成一副对联。


陆云是吴郡华亭乡人,华亭别称“云间”,陆云自称“云间陆士龙”。荀隐是颍川人,靠近洛阳,洛阳是西晋都城。《辞源》中解释日下:“封建社会以帝王比日,因以皇帝所在之地为日下。”故荀隐自称“日下荀鸣鹤”。士龙、鸣鹤分别是二人的名字,构成了天然的对偶。从字面看,云间、日下,属于方位词;龙、鹤,都是动物,为名词,对得很工整。从格律上看,平仄交替,符合联律。


因为这个典故有名,后来以“云间”对“日下”成为诗家常用语。对此,也有人认为这副艺术性颇高的人名对,是中国对联的起源。


在上述张华所著的《博物志》中,也能发现一些对偶句式。如卷一写道:“周在中区,西阻崤谷,东望荆山,南面少室,北背太岳。”从该句式中,联想到孙髯翁在清乾隆年间所撰昆明滇池大观楼第一长联:“东骧神骏,西翥(zhù)灵仪,北走蛇蜒,南翔缟素”,句式一致,是否为对偶句中的一脉相承?对偶是对联的基本要素。对联在不断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形式。


为迎接蛇年春节,居民在挑选对联。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 摄


写春联或买春联、贴春联,是人们辞旧迎新共同的主题。一般来说,在腊月二十九或年三十贴春联,上联(最后一个字是仄声,即普通话中上声或去声)在右、下联(最后一个字是平声,即普通话阴平或阳平)在左。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在寒梅绽放的腊月,超市、集市均摆放着红彤彤的春联,鲜艳祥和,仿佛在邀约春天的到来,也辉映了红红火火的日子。一些书法家笔走龙蛇,为百姓书写春联送祝福,也在用传统文化致敬尧天福地。


来源:科普时报

作者:赵文新 中国楹联学会会员

编辑:毛梦囡

审核:王飞

终审:尹传红

据说点“在看”的都会更好看 

科普时报
由科技日报社主办的全国首份综合性科普周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