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
2024年,美善基金会设立善种计划,希望通过系列服务帮助公益人才及组织持续成长,让更多美善的种子在本土落地生根,促进当地公益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公益奖学金作为善种计划系列支持内容之一,通过提供小额公益奖学金,支持愿意成长的公益伙伴自主选择适配自己当前阶段的学习内容,支持其个人的成长与价值实现。参与学习后,每位伙伴会在美善社群内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及实践启发。
阳珍丽和薛洁婷是我们第二期的分享者,2024年8月24--27日,她们一起参与了《乡村深度参访暨行动研究学习工作坊》学习,并于9月25日和社群伙伴进行线上分享。
行动研究是什么?是项目管理?个人成长?还是叙事或写作技巧?这些都是,但是又不全是。每个人,无论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都会遵循一定的行动路径。在公益行业的实务工作中,伙伴们所面临的情境往往错综复杂、充满变数,使得我们难以锁定单一问题并排除所有干扰因素来执行解决方案。复杂的问题需要复杂的解决方案,反映实践取向的行动研究旨在结合实践,研究你所采取的行动策略是否切实有效,并探究哪些策略能有效推动目标的实现及引发积极的变革。
图片来源网络
本期分享中,阳珍丽和薛洁婷为大家介绍了学习营的主要内容、参与学习的缘由及收获,后阳珍丽结合她近年学习反映实践取向的行动研究的经历,分享了她和行动研究的关系与实践。
分享人
阳珍丽,全职公益人,目前在广州工作,一直在农村社区发展领域深耕。
薛洁婷,个体行动者,来自福建福州,关注老年服务、安宁疗护等领域。
分享内容
乡村深度参访暨行动研究学习工作坊是什么
乡村深度参访暨行动研究学习工作坊是由福州市至简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组织发起,期待通过带领学习者深入乡村一线实践场景,感受不同的乡村实践案例,并结合行动研究核心方法的练习,期待实践者可以看回自己的实践路径,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在工作坊学习过程中,参访了三个村庄,学习了行动研究相关概念的解析,进行了两人四水流的对话练习,听取了三位大地之子的乡村实践故事,还有关于乡村建设政策的交流与对谈。
工作坊招募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CK7bhIjjxYMQ61Wx6LN1_Q
图为分享材料
为什么想要参与本期工作坊
薛洁婷:参与学习的期待是我目前处于对个人自我认识及未来发展路径的探索的处境中,好奇当不同差异、不同背景、多元的人聚集时,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在衡量了学习投入成本(时间、经济)与产出后,在寻求到各方支持后带着探索未知的可能参与了工作坊学习。
阳珍丽:因为自己持续在学习行动研究,加之此次学习是在福建的乡村,带着对乡村的好奇和行动研究学习的期待选择了此次工作坊。
参与行动研究学习有哪些收获
薛洁婷:
学习营让我更立体、深入地认识了伙伴们;乡村的深度参访,令我开始思考我与乡村的关系;行动研究的学习也解答了我在专业服务上的一些困惑,过去对于「专业」的理解让非社会工作专业的我提供专业服务是曾有过不自信或“质疑”的,这次学习中老师提到的“专业实践者对专业工具性的审视”让我豁然开朗,如果实践中可以将具体的行动和专业的理论作为工具二者有机的结合,可能会产生更大的果效。
在两人四水流对话的实操过程中,让我重新看见自己的对话能力,原以为自己经常在做关怀人的工作,也常常能听得懂对方的表达,在扮演反映对话者角色中我发现自己经常会忽略重要内容,没有捕捉到对方表达的意图,这也是对自己有了更多的认识。此外,也更深的明白人处在多圈层系统中角色的复杂,同时也存在着巨大差异,他在情境中要面临复杂的伦理思考和选择。
人也是处在不断变化中的行动者,要用变化和更新的视角看自己和他人,而如何帮助、协作、支持实践者成为更好的实践者是我在未来的行动中要去实践的。纵然未来依然有许多未知的不确定性和变化,如何在安定的内心中找到自己确定的位置,继续践行初心使命这是自己一生都要探寻的功课。
图为分享者参加培训部分照片
阳珍丽:
学习行动研究,也是由于在一线实践过程中遇到了困境,想要寻求解决的方法。在我的认知里,行动研究是行动者发展有效变革行动的方法,行动研究服务于实践,发展有效的实践知识。
夏林清老师说,“所有这样的方法和概念都是用于发现、辨认好的实践者,以及去培养实践者去成为好的实践者。实践者很清楚是要有一种朝向社会探究的大方向,不会只局限在个人层次,但都需要去辨认、不回避。我们任何手边的实务工作都逃不开多层次。实践者的发现和生成是反映对话的方向。尊重每一个人都是生命中的搏斗者,都是她是自己生命经验的主体。这个人如果是家庭主妇,也是家庭主妇经验里的实践者,我们都需要长立体地去了解ta的能力 ”。
如何去辨识反映实践取向的行动研究和其他行动研究的差异?对我而言,会看重“是为谁服务的”。
在过程中,我一直想要更清晰自己的实践路径,也在持续学习行动研究的过程中看见了自己与行动研究的脉络关系。
行动研究对我的改变,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在过程中长出了对自己的行动进行反映的能力,一步一步更清晰了自己的行动逻辑;二是也在逐步尝试协助ta人进行反映对话,不断练习如何贴近ta人的情境进行对话,协助对方更清晰自己的行动,也在不同的行动研究共学小组里做组织/协作工作。三是在不断理解自己和ta人的过程中看见实践者背后的处境,以及这些处境背后的脉络,也在学习着如何通过具体的现实处境对上背后的宏观脉络,想要努力去打通个人与社会的连结。
有哪些入门书籍推荐
《行动科学》,夏林清/译,阿基里斯Chris Argyris , Diana McLain Smith , Robert Putnman /着,2012,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行动研究与社会工作》,杨静、夏林清/著,2013,北京社科文献
《行动研究经典读书札记》,杨静、吉家钦、夏林清主编,2015,北京社科文献
《改变:问题形成和解决的原则》,夏林清、郑村棋/译,Paul Wtzlawick, John Weakland, Richard Fisch/着,2007,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反映的实践者专业工作者如何在行动中思考》[美]舍恩, 唐纳德 A.(1983/2018译),(夏林清译)。北京师范大学版社
《斗室星空:「家」的社会田野》,夏林清,2011,台北导航基金会
《家是个张力场-历史视野下的家庭关系转化》,夏林清(2020),台北:心灵工坊
《大小团体动力学 : 理论、结构与工作方法》,夏林清(2020),北京师范大学版社
关于行动研究的关键词
反映实践取向的行动研究:行动研究是行动者发展有效变革行动的方法,行动研究是服务于实践发展有效的实践知识。学习行动研究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自己与社会、自然、人的关系,以及如何发展自己的行动。
默会知识:也称为隐性知识、内隐知识或缄默知识,是指那些难以用语言、文字、图像或符号明确表述,不易被察觉和逻辑说明,且难以进行形式化处理和编码的知识。这种知识往往嵌入在个人的行动、经验、情境、文化和社会网络中,是高度个人化和情境化的。
视框分析:在行动研究中,视框分析是指研究者或行动者通过特定的视角或框架来理解和分析当事人的角色、行为及其与系统环境的关系。这一过程旨在揭示隐藏在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和机制。它是一个重要的方法论工具,它关注于行动者如何框定当事人的角色,以及这些角色与其所处的系统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再框定:再框定是在视框分析的基础上,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新的信息的出现,对原有的理解和界定进行修正和调整的过程。它体现了行动研究的动态性和灵活性。
叙事探究:叙事探究通过叙述和再现实践中的故事,帮助研究者更深入地理解实践情境中的复杂性、多样性和动态性。它不仅仅关注问题的解决和行动的实施,还强调通过叙述和探究故事来深入理解实践情境、揭示问题背后的原因和机制,并促进反思和行动的不断循环。
反映对话:反映对话是指贴近他人的处境去进行对话。比如两个人说话,一个人说我今天好烦,另一个人说,我也好烦,这个不叫反映对话。反映对话是让你在跟伙伴互动的时候,能够真的去了解他,进入他的情境,去协助他去辨别他的处境的复杂性。然后辨别他的处境的脉络,然后让他更清楚自己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处境当中,自己现在的行动是什么样子的,自己的目标到底想要做什么,以及可以怎么样更好的去做。
图片来源网络
反映对话能够帮助我们在对话过程中不停留在语言的交锋,而是更看清彼此的发言位置,彼此背后的经验系统,更看清内在的差异结构,从而减少和避免对话中的错置。两人四水流是重要的反映对话练习。
行动研究强调实践中的学习和改进,学习反映实践取向的行动研究,对公益人而言,能够帮助我们深入理解和应对复杂多变的实务环境,通过观察和反思,厘清问题的情境,促使公益人在实践中不断试错和调整,从而找到更有效的解决方案,提升公益实践的专业水平和工作能力。
安徽美善公益基金会简介
安徽美善公益基金会于2023年6月在安徽省民政厅注册成立。美善基金会的发起,是希望公益从美好的善念开始,关注需要帮助的人与地方,让美善像阳光一样照进每一处角落,让人与社会温暖和美好。
愿 景
让美善走进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使 命
促进公益发展,激发美好善念
定 位
公益服务提供者与公益资源整合平台
价 值 观
及时、有效、创新、共建
口 号
人人向善,美好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