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承继明代印风,经过诸多印人的发展,成为继秦汉之后又一高峰。这一时期,篆刻艺术迅猛发展,印人对章法、刀法的探索更为成熟,流派纷呈、面貌丰富。上下百三十年,汇聚清代杨澥、吴咨、胡匊邻、赵穆等近90位印人佳作,展现清代篆刻流派纷呈,印人多方取法,作品别开生面。
胡匊邻 关西旧德
释达受 西園主人手拓彝器
吴咨 人在蓬莱第一峰
赵穆 时帆翰墨
清代篆刻虽在浙派、皖派、邓派的笼罩下,
但不为其束缚,
加之集古印谱的盛行,印人眼界大开,篆刻面貌丰富多样。
觉得有用
点个“在看”再走
分享给更多有品有味的朋友
说起王世襄先生,在葫芦界里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资深葫芦友必读的一本书就是王世襄先生所著的《说葫芦》,王先生对于葫芦的研究相当深刻,不仅对葫芦工艺方面有深入的研究,对于葫芦的种植还同时代的种植户一同在地里探讨葫芦种植相关经验。他还是烙画、养虫的高手。这些玩意在他眼里是雕虫小技。
王世襄(1914年5月25日—2009年11月28日),字畅安,男,汉族,原籍福建福州,生于北京。著名文物专家、学者、文物鉴赏家、收藏家、国家文物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1938年获燕京大学文学院国文系学士学位。1941年获燕京大学文学院硕士。
谈起诸多玩好,王老如数家珍:“十来岁时我开始养鸽子。接着养蛐蛐,不仅买,还到郊区捉。也爱听冬日鸣虫,即野生或人工孵育的蝈蝈、油葫芦等。鸣虫养在葫芦内叫,故对葫芦又发生兴趣。尤其是中国特有的范制葫芦,在幼嫩时内壁套有阴文花纹的模子,长成后去掉模子,葫芦造型和花纹文字,悉如人意。这是中国独有的特种工艺,可谓巧夺天工,我也曾试种过。十六七岁学摔跤,拜清代善扑营的扑户为师。受他们的影响和传授,玩得更野了——熬鹰猎兔,驯狗捉獾。由于上述经历,我忝得‘玩家’之名。”
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权必删。
---感恩关注 欢迎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