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国家博物馆这座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神圣殿堂里,无数珍贵文物犹如繁星般璀璨夺目。而其中的十大镇馆之宝,更是以其独特的历史价值、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成为了中华文明的杰出代表,吸引着无数人前来瞻仰和探寻。
1.后母戊鼎
又称司母戊鼎,是商后期(约前十四世纪至前十一世纪)铸品。它通体高 133 厘米、口长 110 厘米、口宽 79 厘米,重达 832.84 千克,是中国古代最重的青铜器。鼎身四周铸有精美的饕餮纹和云雷纹,彰显着古代王权的威严与神秘。
2.陶鹰鼎
新石器时代后期仰韶文化的陶器,出土于陕西省华县太平庄一座成年女性墓葬。陶鹰鼎整体造型逼真,雄鹰呈驻足站立之姿,身体健硕,双腿粗壮,两翼贴于身体两侧,眼睛炯炯有神,仿佛即将振翅高飞,展现出一种强大的生命力和傲视群雄的气势。
3.四羊方尊
商代晚期青铜礼器,祭祀用品。每边边长为 52.4 厘米,其每边边长几乎接近器身高度的一半,是中国仍存商代青铜方尊中最大的一件。四羊方尊器身方形,方口,大沿,颈饰口沿外侈,每边边长为 52.4 厘米,其每边边长几乎接近器身高度的一半,尊四角各塑一羊,肩部四角是四个卷角羊头,羊头与羊颈伸出于器外,羊身与羊腿附着于尊腹部及圈足上。同时,方尊肩饰高浮雕蛇身而有爪的龙纹,尊四面正中即两羊比邻处,各一双角龙首探出器表,从方尊每边右肩蜿蜒于前居的中间。整个器物用块范法浇铸,一气呵成,鬼斧神工,被史学界称为 “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
4.利簋
西周早期青铜器,为周武王时期有司(官名)利所作的祭器。利簋通高 28 厘米,口径 22 厘米,重 7.95 千克。器侈口,兽首双耳垂珥,垂腹,圈足下连铸方座。器身、方座饰饕餮纹,方座平面四角饰蝉纹。利簋的发现,为商周两代的划分,提供了重要的年代依据。
5.大盂鼎
又称廿三祀盂鼎,是西周时期的一种金属炊器。大盂鼎高 101.9 厘米,口径 77.8 厘米,重 153.5 千克。铭文 291 字,记载了周康王在宗周训诰盂之事。大盂鼎造型雄伟凝重,纹饰简朴大方,其内壁铸有长篇铭文,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6.虢季子白盘
商周时期盛水器,晚清时期出土于宝鸡。盘形制奇特,似一大浴缸,为圆角长方形,四曲尺形足,口大底小,略呈放射形,使器物避免了粗笨感。四壁各有两只衔环兽首耳,口沿饰一圈窃曲纹,下为波带纹。虢季子白盘的盘内底部有铭文 111 字,讲述虢国的子白奉命出战,荣立战功,周王为其设宴庆功,并赐弓马之物,虢季子白因而作盘以为纪念。
7.九龙九凤冠
明代孝端皇后凤冠,1957 年出土于北京市昌平县定陵。冠上饰有九条金龙和九只凤凰,龙凤口中各衔着一颗珍珠,在珍珠的下面还装饰了一些翠云。凤冠的主体部分是用漆竹扎成的框架,然后再在上面覆盖上丝帛面料,最后再镶嵌上各种宝石和珍珠。整个凤冠制作精美,工艺精湛,充分体现了明代皇家的奢华和威严。
8.太平天国玉玺
这方玉玺是太平天国政权的重要象征,由青白玉制成。玉玺的四周刻满了龙凤图案,玺文为 “太平玉玺。天父上帝,恩和辑睦;天王洪日,天兄基督,救世幼主,主王舆笃;八位万岁,真王贵福,永定乾坤,永锡天禄”。这些文字反映了太平天国的宗教信仰和政治理念。
9.玉龙
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的玉器,1971 年出土于内蒙古自治区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玉龙呈墨绿色,体卷曲,平面形状如一 “C” 字,龙体横截面为椭圆形。玉龙以一整块玉料圆雕而成,细部还运用了浮雕、浅浮雕等手法,通体琢磨,较为光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10.人面鱼纹彩陶盆
新石器时代前期仰韶文化陶器,多作为儿童瓮棺的棺盖来使用,是一种特制的葬具。人面鱼纹彩陶盆高 16.5 厘米,口径 39.8 厘米,由细泥红陶制成,敞口卷唇,口沿处绘间断黑彩带,内壁以黑彩绘出两组对称人面鱼纹。人面呈圆形,头顶有似发髻的尖状物和鱼鳍形装饰。前额右半部涂黑,左半部为黑色半弧形。眼睛细而平直,似闭目状。鼻梁挺直,成倒立的 “T” 字形。嘴巴左右两侧分置一条变形鱼纹,鱼头与人嘴外廓重合,似乎是口内同时衔着两条大鱼。
这十大镇馆之宝,每一件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它们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兴衰荣辱,展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它们不仅是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骄傲,更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当我们凝视这些珍贵的文物时,仿佛能够穿越时空,感受到古代文明的魅力和辉煌。
觉得有用
点个“在看”再走
分享给更多有品有味的朋友
说起王世襄先生,在葫芦界里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资深葫芦友必读的一本书就是王世襄先生所著的《说葫芦》,王先生对于葫芦的研究相当深刻,不仅对葫芦工艺方面有深入的研究,对于葫芦的种植还同时代的种植户一同在地里探讨葫芦种植相关经验。他还是烙画、养虫的高手。这些玩意在他眼里是雕虫小技。
王世襄(1914年5月25日—2009年11月28日),字畅安,男,汉族,原籍福建福州,生于北京。著名文物专家、学者、文物鉴赏家、收藏家、国家文物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1938年获燕京大学文学院国文系学士学位。1941年获燕京大学文学院硕士。
谈起诸多玩好,王老如数家珍:“十来岁时我开始养鸽子。接着养蛐蛐,不仅买,还到郊区捉。也爱听冬日鸣虫,即野生或人工孵育的蝈蝈、油葫芦等。鸣虫养在葫芦内叫,故对葫芦又发生兴趣。尤其是中国特有的范制葫芦,在幼嫩时内壁套有阴文花纹的模子,长成后去掉模子,葫芦造型和花纹文字,悉如人意。这是中国独有的特种工艺,可谓巧夺天工,我也曾试种过。十六七岁学摔跤,拜清代善扑营的扑户为师。受他们的影响和传授,玩得更野了——熬鹰猎兔,驯狗捉獾。由于上述经历,我忝得‘玩家’之名。”
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权必删。
---感恩关注 欢迎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