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书法全集

文摘   2024-11-04 17:48   河北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庭坚为其中一宗)之称。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


黄庭坚画像


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著有《山谷词》。黄庭坚书法独树一格,为“宋四家”之一,是宋书尚意的重要人物。与苏轼一起将宋代书法的人文气推向高峰。黄庭坚书法的最大特点是重“韵”,持重风度,写来疏朗有致,如郎月清风,书韵自高。




黄庭坚 行书致明叔少府同年札 
纵28.8cm 横17.5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宋 黄庭坚 行楷书致云夫七弟札 
纵32.6cm 横65.4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宋 黄庭坚 行楷书致云夫七弟札(局部)


宋 黄庭坚 行书山预帖 
纵31.2cm 横26.8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宋 黄庭坚 行书小子相书帖 
纵31.3cm 横33.3cm 上海博物馆藏

宋 黄庭坚 行书糟姜帖 
纵28.9cm 横37.6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宋 黄庭坚 行书惟清道人帖 
纵29.3cm 横31.8cm 故宫博物院藏

宋 黄庭坚 行书制婴香方帖 
纵28.9cm 横37.7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宋 黄庭坚 行书致德舆贤友札 
纵26.9cm 横37.7cm 故宫博物院藏

宋 黄庭坚 行书致明叔同年札 
纵28.5cm 横20.5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宋 黄庭坚 行楷书送四十九侄诗卷
纵35.5cm 横130.2cm 故宫博物院藏




宋 黄庭坚 行楷书送四十九侄诗卷(局部)



宋 黄庭坚 行草书致立之承奉札(局部)


宋 黄庭坚 草书诸上座卷(部分)


宋 黄庭坚 草书诸上座卷



宋 黄庭坚 草书刘禹锡竹枝词卷(局部) 
纵30cm 横182.1cm 浙江省博物馆藏 

宋 黄庭坚 草书刘禹锡竹枝词卷(局部)



宋拓 郁孤台法帖黄庭坚草书选

宋拓 郁孤台法帖黄庭坚草书选



宋 黄庭坚 草书李白忆旧游诗卷 纸本 
纵34.2cm 横199.5cm 日本有邻馆藏


宋 黄庭坚  草书李白忆旧游诗卷(局部)

宋 黄庭坚 行书跋东坡墨迹 
纵29.5cm 横42.8cm 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 

宋 黄庭坚 草书廉颇蔺相如列传卷(局部)

宋 黄庭坚 行书致无咎通判学士札
纵30.8cm 横64.7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宋 黄庭坚 行书致无咎通判学士札(局部)

宋 黄庭坚 行书致景道十七使君札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宋 黄庭坚  行书致景道十七使君札(局部)

宋 黄庭坚 行书致公蕴知县宣德札 
纵30.4cm 横43.5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宋 黄庭坚 行书致公蕴知县宣德札(局部)



宋 黄庭坚 行书寒山子庞居士诗卷(局部)

宋 黄庭坚 行书寒山子庞居士诗卷

宋 黄庭坚 行楷书华严经疏卷(部分) 
纵25.1cm 横115cm 上海博物馆藏

宋 黄庭坚 行书经伏波神祠诗拓本

黄庭坚 草书浣花溪图引卷

黄庭坚   砥柱铭    长卷清晰版

黃庭坚   松风阁诗    长卷高清本



台北故宫收藏的黄庭坚10件经典手札

赏心悦目!



        黄庭坚(1045年-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江西修水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



《苦笋赋》





黄庭坚《苦笋赋》 纸本行书 31.7×51.2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黄庭坚擅长行书、草书,楷书也自成一家。学书尤为推崇王羲之《兰亭序》。其有一首赞颂杨凝式的诗可以说明他对《兰亭序》习练体会之深:“世人尽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谁知洛阳杨风子,下笔便到乌丝栏。”这其中不能没有其对王羲之书法学习的深悟。


《糟姜银杏帖》



黄庭坚《糟姜银杏帖》(又称《承惠帖》) 纸本行书 28.9×37.6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庭坚顿首,承惠糟姜银杏,极感远意,雍酥二斤,青州枣一蔀,漫将怀向之勤,轻渎不罪,庭坚顿首。

从黄庭坚流传至今的行帮手札墨迹看,其撇捺开张、字形扁阔、字势向右上扬等,都明显表现出苏轼书法的特征,甚至有些夸张强调,唯嫌生涩,未有苏书圃熟也。而黄庭坚以禅悟书当与苏轼互为影响。如苏轼《祷雨帖》,笔意极似黄庭坚,特别是其末尾数字,从容娴雅,行笔松缓,几若黄庭坚代笔。


《致雲夫七弟书》





黄庭坚《致雲夫七弟尺牍》纸本行书 32.6×65.4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雲夫七弟:得书,知侍奉廿五叔母县君万福,开慰无量。诸兄弟中有肯为众竭力治田园者乎?鳏居亦何能久堪,复议昏对否?寄示兄弟名字曲折,合族固,几为完书矣c但欲为其中有才行者立小传,尚未就耳。庞老《伤寒论》无日不在油案间,亦时时择默识者传本与之。此奇书也,颇校正其差误矣,但末下笔作序。序成,先迭成都开大字板也,谈信可寄矣。蕲州州藏记亦不忘,但老来极懒,故稽缓如此耳。寿安姑、东卿一月中俱不起,闻之悲塞。二子虽有水皑为生资,子顾弟乔能周旋之乎?窀穸之事,计子顾必能尽力矣。叔母不甚觉老否?徐氏妹孀居,如何调护令不爽邪?无期相见,千万为亲自爱。十月十日,兄庭坚报雲夫七弟。

黄庭坚在上溯晋唐、学习前人经典书法时,对其影响最大的莫过于苏轼,可以说黄庭坚的手札小行书在很大程度上是学苏轼的。黄庭坚作为“苏门四学士”之一,不能不受苏轼书风的影响。在黄庭坚书论中,评东坡书颇多,且多为推崇备至者。苏东坡不仅是黄庭坚文学上的老师和提携者,而且也是其书法的学榜样。


《致立之承奉书》




黄庭坚《致立之承奉帖》(教审帖)纸本行书 27.1×43.1cm。台北故宫博物院

释文:庭堅頓首,辱教審侍奉萬福爲慰。承讀書綠陰,頗得閑樂,甚善甚善。欲爲索兒錄數十篇妙曲作樂,尚未就爾。所送紙太高, 但可書大字,若欲小行書,須得矮紙乃佳。適有賓客,奉答草率。庭堅頓首。立之承奉足下。

黄庭坚在上溯晋唐、学习前人经典书法时,对其影响最大的莫过于苏轼,可以说黄庭坚的手札小行书在很大程度上是学苏轼的。黄庭坚作为“苏门四学士”之一,不能不受苏轼书风的影响。在黄庭坚书论中,评东坡书颇多,且多为推崇备至者。苏东坡不仅是黄庭坚文学上的老师和提携者,而且也是其书法的学榜样。


《致天民知命大主簿书》





黄庭坚《致天民知命大主薄书》纸本行书。25.5×45.9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天民、知命、大主簿:霜寒,想八嫂安裕、九妳、四妳、大新婦、普姐、師哥、四娘、五娘、六郎、四十、明兒、九娘、十娘、張九(咩兒)、韓十、小韓、曾兒、湖兒、井兒,各安樂。過江來,甚思汝等,寂寞且耐煩,不須憂路上,路上甚安穩。但所經州郡多故舊,須爲酒食留連爾。家中上下,凡事切且和順。三人輪管家事,勿廢規矩。三學生不要令推病在家,依時節送飯及取歸。書院常整齪、文字勿借出也。知命且掉下潑藥草,讀書看經,求清靜之樂爲上,大主簿讀《漢書》必有功矣。十月十四日,立報。諸嬭子以下,各小心照管孩兒們,莫作炒,切切。

在黄庭坚题跋中,即反映出黄庭坚从苏轼处学习书法的一些消息,如“予与东坡俱学颜平原。然予手拙,终不近业”,又如“东坡此帖,甚似虞世南公主墓铭草。余尝评东坡善书乃其天性。往尝于东坡见手泽二囊,中有似柳公权、褚遂良者数纸,绝胜平时所作徐浩体字。又尝为余临一卷鲁公帖,凡二十纸,皆得六七,殆非学所能到”。黄庭坚与苏轼相差八岁。二人交谊师友之间。


《致景道十七使君书》





黄庭坚《致景道十七使君尺牍》纸本行书 27.8×47.4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昌州使君景道。宗……秀也。往余與公壽景珍游。時景道方為兒童嬉戲。今頎然在朝班。思公壽景珍不得見。每見景道。尚有典刑。宣州院諸公。多學余。道。書。景道尤喜余筆墨。故書此三幅遺之。翰林蘇子瞻。書法娟秀。雖用墨太豐。而韻有餘。於今為天下第一。余書不足學。學者輒筆愞無勁氣。今乃舍子瞻而學余。未為能擇術也。適在慧林。為人書一文字。試筆墨。故遣此。不別作記。庭堅頓首。景道十七使君。五月七日。

黄庭坚行楷大字书风的形成当为其于京口见断崖《瘗鹤铭》之后并不断师法孳乳而自成家法的。黄庭坚师《瘗鹤铭》有一个误会,即他把《瘗鹤铭》看做右军所书,且深信不疑,故而倾力揣摩师习。不过也算是歪打正着,这倒促进了黄庭坚长枪大戟、绵劲迟涩书风的形成。


《致明叔少府书》



黄庭坚《致明叔同年书》(雪寒帖) 纸本行书 28.8×17.5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庭堅頓首,承見諭,早嘗過此,延佇甚久,何以不至耶。雪寒,安勝否?大軸今送,然勿多示人,或不解此意亦來索,匠石斫鼻則坐困矣。庭坚顿首。明叔少府同年家。


《致无咎通判学士书》






黄庭坚《致无咎通判学士帖》(南康帖) 纸本行书 30.8×64.7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庭坚叩头。比因南康签判李次山宣义舟行。奉书。并寄双井。计夏末乃得通彻耳。急足者伏奉三月六日手诲。审别来侍奉万福。何慰如之。

惠寄鲍诗、杨(扬)州集。实副所望。广陵四达之冲。人事良可厌。又有送故迎新之劳。计得近文字之日极少。然旨月‘之奉易丰。又弟甥在亲前。此亦人生极可意事。且主人相与。平生倾倒。徐复何言。闻说文潜有嘉除。甚慰孤寂。但未知得何官耳。山川悠远。临书怀想不可言。千万为亲自重。搏前颇能刚制酒否。每思公在魏时多小疾。亦不能忘念。不次。庭坚叩头。上 无咎通判学士老弟。五月五日。


《山预帖》



黄庭坚《山预帖》 纸本行书 31.2×26.8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当阳张中叔去年腊月寄山预(即山芋)来,留荆南久之。四月,余乃到沙头。取视之,萌芽森然,有盈尺者。意皆可弃。小儿辈请试煮食之,乃大好。盖与发牙(同芽)小豆同法。物理不可尽,如此。今之论人材者,用其所知而轻弃人。可胜叹哉!


《致公蕴知县书》




黄庭坚《致公蕴知县书》(荆州帖) 纸本行书 31.2×43.2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庭坚再拜,道涂疲曳,不得附承动静。遂六十许日,处处阻雨雪,今乃至荆州尔。春气暄暖 即日不审体力何如?王事不至劳勤,颇得与僚友共文字之乐否?所差人极济,行李道上殊得力。荆州上峡,乘舟不大费而差安便。遂不须人,故遣回。明日登舟即行,方此阻远,临书增情,千万为道自重。谨勒手状,三月四日,庭坚再拜上。公蕴知县宣德执事。


从客观上看,黄庭坚与苏东坡是中国书法史上早于清代八百年超越唐代书风的笼罩而远溯先唐碑版或者说进行碑帖结合的书家。对于苏轼书风形成的渊源,只要把其代表作《寒食诗帖》与洛阳《龙门二十品》做一比较,即可得出明确答案。黄庭坚是中国书法碑帖融合风范之萌芽。


葫芦的寓意主要有:健康长寿、福禄吉祥、子孙昌盛、才华出众、学识渊博、财源广进、事业有成和智慧无穷等。

葫芦是一种常见的植物,不仅可以食用,还可以制成各种器具,如水壶、酒壶、药壶、拨浪鼓等。葫芦的寓意具体表现如下:

一、健康长寿

葫芦的音与“福禄”“护禄”相近,而它的外形圆滚有曲线,看来相当的有福气,加上入口小且肚量大的特色,仿佛能够广吸天地之气,保佑人们健康长寿。古人认为葫芦能够辟邪驱瘟,所以常常将葫芦挂在门口或房梁上,以祈求平安。葫芦也是道教中仙人的法器之一,据说能够装入灵气和药物,延年益寿。

二、福禄吉祥

由于“葫芦”与“福禄”音同,它又是富贵的象征,代表长寿吉祥,民间以彩葫芦作佩饰,就是基于这种观念。葫芦也是中国传统婚礼中的吉祥物之一,因为它的结构像一个整体,寓意夫妻恩爱和睦。古代还有用葫芦作为合卺(jǐn)的习俗,即将一只葫芦剖作一对瓢,以线相连用以饮酒合婚,象征新婚夫妻连为一体。

三、子孙昌盛

葫芦的果实多而密集,像一个大家庭,寓意子孙繁衍昌盛。古人常常将多个葫芦串在一起挂在墙上或门口,以祈求多子多孙。葫芦也是八仙中张果老的坐骑之一,据说他能够用葫芦吸收人们的灵魂,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子孙。因此,张果老也被称为“子孙仙”。

四、才华出众

葫芦的形状像一个笛子或一个拨浪鼓,寓意才艺高超。古人常常用葫芦制成各种乐器,如笙、箜篌、笛子等,并用之演奏优美动听的曲子。葫芦也是八仙中韩湘子的法器之一,据说他能够用葫芦吹奏出仙乐,令人陶醉。因此,韩湘子也被称为“音乐仙”。

五、学识渊博

葫芦的形状像一个书卷,寓意学问深厚。古人常常用葫芦作为书签或书架的装饰,以示对学习的尊重和热爱。葫芦也是八仙中曹国舅的法器之一,据说他能够用葫芦收藏各种珍贵的书籍和文献,并能够随心所欲地阅读。因此,曹国舅也被称为“文化仙”。

六、财源广进

葫芦的形状像一个钱袋,寓意财富丰厚。古人常常用葫芦作为钱币或珠宝的容器,以示对财富的珍惜和祈求。葫芦也是八仙中铁拐李的法器之一,据说他能够用葫芦散发出金光,令人一见倾心,并能够满足人们的各种愿望。因此,铁拐李也被称为“财富仙”。

七、事业有成

葫芦的形状像一个官帽,寓意官运亨通。古人常常用葫芦作为官员或士人的礼物,以示对他们的敬佩和祝福。葫芦也是八仙中吕洞宾的法器之一,据说他能够用葫芦施展出各种神奇的法术,如变化无穷、隐身遁形、飞天入地等,并能够帮助人们解决各种困难和难题。因此,吕洞宾也被称为“神通仙”。

八、智慧无穷

葫芦的形状像一个灯笼,寓意智慧明亮。古人常常用葫芦作为灯具或灯饰,以示对智慧的追求和赞美。葫芦也是八仙中何仙姑的法器之一,据说她能够用葫芦发出无数的彩色光芒,照亮黑暗和迷惘,并能够启发人们的智慧和创造力。因此,何仙姑也被称为“灵光仙”。


觉得有用

点个“在看”再走

分享给更多有品有味的朋友


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原创内容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


说起王世襄先生,在葫芦界里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资深葫芦友必读的一本书就是王世襄先生所著的《说葫芦》,王先生对于葫芦的研究相当深刻,不仅对葫芦工艺方面有深入的研究,对于葫芦的种植还同时代的种植户一同在地里探讨葫芦种植相关经验。他还是烙画、养虫的高手。这些玩意在他眼里是雕虫小技。

王世襄(1914年5月25日—2009年11月28日),字畅安,男,汉族,原籍福建福州,生于北京。著名文物专家、学者、文物鉴赏家、收藏家、国家文物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1938年获燕京大学文学院国文系学士学位。1941年获燕京大学文学院硕士。

谈起诸多玩好,王老如数家珍:“十来岁时我开始养鸽子。接着养蛐蛐,不仅买,还到郊区捉。也爱听冬日鸣虫,即野生或人工孵育的蝈蝈、油葫芦等。鸣虫养在葫芦内叫,故对葫芦又发生兴趣。尤其是中国特有的范制葫芦,在幼嫩时内壁套有阴文花纹的模子,长成后去掉模子,葫芦造型和花纹文字,悉如人意。这是中国独有的特种工艺,可谓巧夺天工,我也曾试种过。十六七岁学摔跤,拜清代善扑营的扑户为师。受他们的影响和传授,玩得更野了——熬鹰猎兔,驯狗捉獾。由于上述经历,我忝得‘玩家’之名。”


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权必删。


---感恩关注 欢迎分享---





吾爱葫芦
公益公众号。葫芦知识,葫芦作品展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