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轮明月,清晖千年;天上人间,共此良辰。打开临平博物馆的时空胶囊,让文物诉说古人的中秋雅事。在这里,让月光化作一鼎韵味悠长的炉,一副意境深远的画,带我们遥想当年的明月清风。
活动时间:9月15日9:00-16:30、9月16日9:00-16:30、9月17日17:00-20:30
活动规则:在博物馆里找到文中提到的文物,至少四个,与文物合影,完成后上传到问卷中,凭上传完成的截图到东馆前台领取小礼品,15日、16日每天限量20份,17日限量50份,每人限领一份,先到先得~
(扫码上传“文物合影”)
南宋龙泉窑青釉八卦瓷炉
这件南宋八卦瓷炉高10.6厘米,口径14厘米,1975年余杭石濑茶场采集。胎白,通体施粉青色釉,釉色晶莹剔透。炉外壁一圈凸八卦纹,上下为釉下模印贴花云纹。下设三蹄足,底为悬空圈足。
焚香拜月君怀我,对月停杯我忆君。古时中秋有拜月的习俗,人们常在庭院中,设立香案,摆放供品,燃烛焚香,拜月许愿。《醉翁谈录》中载:“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东汉青釉水波纹双耳瓷扁壶
这件扁壶为国家一级文物,1986年出土于瓶窑反山汉墓,高28厘米,口径6厘米,腹径23.7~9.5厘米,底径13.7~9.5厘米。这件扁壶胎质细腻,釉色纯净,可以作为盛酒或水的容器。在扁壶的两侧有一对“耳朵”,下面衔着圆环,耳上贴着横向的“S”形纹,还印着三角形纹和杉叶纹,圆环上装饰着花点纹,使瓷器富于美感。扁壶的腹部很大,腹部的两面划有五圈双线同心圆的纹饰,自圆心向外扩展到周边,圆圈的中间还填画着水波纹,好像石头打击水面漾起的圈圈涟漪。这件扁壶造型新颖别致,在东汉青瓷中很少见,是最早的成熟越窑青瓷。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中秋节饮酒的习俗可以追溯到汉代,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对月酌酒促成了许多伟大诗篇的诞生。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人之情就如同酒之味,浓郁、甘冽、回味、悠长,环绕于身,印记于心。
唐代青瓷茶碾
这件青瓷茶碾出土于1985年余杭安溪大云寺湾,施青釉,形制为长方形碾托,内为橄榄形碾槽。两侧各饰八组戳点纹。
茶碾亦称“金法曹”,是碎茶工具。唐宋时期饮用末茶,将饼茶或散茶经碾碾碎,然后煮茶或点茶。唐代碾的外形多为长方形,制作较粗糙,茶饼碾碎后,需经罗筛才能投水煎煮。
自唐代开始,中秋节就有煮团茶的习惯,中秋之夜,“团茶“代表着“团圆”,赏月、饮茶更是天造之合。
团圆雅食
印糕模
印糕模,是用来制作糕点的模具,它不仅是一种工具,更是承载了丰富民俗文化和艺术特色的重要载体。印糕模种类繁多,造型各异,通常选用质地细腻、不易变形的木材作为原料,多呈长方形或圆形,上面雕刻有各种精美的图案和文字。既有传统的花卉、动物等自然元素,也有寓意吉祥的寿桃、元宝等人文元素,寄托着人们美好的祝福和愿望。
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中秋佳节,怎么能缺少各种美食?伴着清风朗月,品尝手中月饼,再加上各种点心,丰盛而美好。
庭中赏乐
战国青铜编钟
编钟一组七件,钟体为合瓦形,上窄下宽。桥钮,钲部无纹饰,其两边饰圆枚36个,鼓部及舞部饰蟠螭纹。蟠螭是中国传统神话中的一种神兽,也被称为螭龙。蟠螭经常生得虎形龙相,相传是龙与虎的后代,在古代文化中被视为吉祥和权力的象征。
年年中秋月相似,岁岁赏月乐不同。在中秋佳节,用一曲曲与月相关的“音月”,在鼓乐齐鸣间感受高山流水、余音绕梁之意,在夜歌丝竹乐声中赏尽月色之美,赏月赏“乐”,不亦乐乎!
悠然品菊
吴徵秋菊图轴
吴徵(1878-1949)字待秋,别号抱鋗居士、疏林仲子、春晖外史、鹭丝湾人等。浙江崇德(今桐乡)人。为民国时期影响海内外的著名山水、花卉画家,与赵叔孺、吴湖帆、冯超然并誉为“海上四大家”。
此画作于1926年,是吴徵为姚虞琴先生六十寿辰面作。画中巨岩陡峭,秋菊绽放,设色干墨重笔皴擦,浅绛层层晕染,“色上有墨,墨中有色”,墨与色融为一体,尽显娄东画派的风貌。右上题:“此是延年一种花 丙寅良月写为虞琴道长先生六秩寿 抱鋗居士吴徵”。
争奈月明中秋夜,不胜清晖照菊花。作为花中四君子之一,菊花以其高风亮节、坚贞挺拔的品格而深得人心。在月满秋浓的中秋,赴一场菊花的盛宴,可谓是河清海晏,花好月圆。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千年之后,我们以文物遥想当年那些中秋之夜,因为,我们遥望的是同一轮明月。
撰稿 | 李琳
审编 | 曹莉莉
审核 | 贺金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