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前后是中国社会大变革的时代,这一时期的中国绘画与整个社会的发展吻合,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时代洗礼,完成了艰难、复杂且具有实质性的转型。
临平博物馆“象新—中国近现代绘画的发展现象”,通过展现活跃于20世纪前后具有代表性中国艺术家的视角,集中呈现吴昌硕、徐悲鸿、黄宾虹、林风眠、吴冠中等杰出画家的32幅书画杰作,让广大观众从这些经受时代洗礼和岁月沉淀的艺术作品中领略中国近现代绘画的精炼、包容与创新精神。
徐悲鸿
1895年-1953年
徐悲鸿,原名徐寿康,中国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1919年赴法留学,考入巴黎国立美术学校学习油画、素描,并游历西欧诸国,观摩研究西方美术。归国后长期从事美术教育,先后任教于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和北平艺专,并与厉麟似等联合发起创立了中意文化协会。1949年后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作为中国现代美术的奠基者,徐悲鸿主张借鉴西方绘画的透视和光影处理技巧,并吸收立体性与写实性,提倡“国画改革”,摒弃传统临摹古画的方式,采取写实主义融合中国传统元素和构图风格,注重思想和文化内涵的表达,达成“形意兼备”的艺术风格。他的艺术作品在运用西方绘画技巧与中国传统绘画技法的同时,体现了中西文化交流和融合的深远意义。
松鹤图轴
徐悲鸿 1940年
天津博物馆藏
纵151.8cm 横82.5cm
奔马图轴
徐悲鸿 1941年
天津博物馆藏
纵99.5cm 横57.7cm
双喜图轴
徐悲鸿 1942年
天津博物馆藏
纵61.6cm 横39.3cm
设色松树人物
徐悲鸿 1943年
天津博物馆藏
纵110cm 横40.4cm
中国近现代美术的发展缤纷多彩,难以一窥全貌。“现代和创新”不仅是一个过程,或许更是一种趋势或现象,它展现了艺术风格、理念与技法的变化,也折射着世界现当代艺术的发展趋势。
2024年10月1日至2025年1月6日,“象新—中国近现代绘画的发展现象”带您一窥中国美术从“古典”到“现代”的转变历程,以及艺术家们在艺术实践中持续探索“融合中西”“传统出新”的“先锋”意义。
编辑 | 童彤
供稿 | 陈列艺术部
审编 | 曹莉莉
审核 | 贺金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