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未都:菜市场就是人情社会的缩影

文化   2024-11-22 19:48   辽宁  

版权说明:我们注重分享。文章、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异议,请后台告知小编,我们会及时删除。




我家不远不近还保留了一个菜市场,经营者来自四面八方,操什么口音的都有. 每个人在工作中都显得精神饱满,热情高涨,与生人或熟人打着招呼开着玩笑,一派欢乐繁荣景象。


我没事时特别愿意陪老婆到菜市场逛逛,看看新鲜的蔬菜水果、鸡鸭鱼肉都会莫名其妙的满足,许多人认出我来还会友善地打招呼,也有人惊讶地问我:您还逛菜市场?!


菜市场对我的诱惑不是菜,也不是肉,而是浓浓的人情。我们人情交往中大概有三个层次:亲人,熟人,生人。


三个层次的交往是个学问,亲人要生,熟人要亲,生人要熟。这听起来费解,必须再啰嗦几句。


亲人要生,老话说是亲三分客,意思是亲人也不能太不讲礼,也得有分寸,保持三分客套实际是保持了亲情的长久延续。许多亲人之间的翻脸就是亲时没有距离感,什么事情都搅和在一起,没轻没重的,最终闹翻。


熟人要亲,熟人之间讲究的就是熟悉和了解,由于熟人之间不存在血缘关系,亲就显得格外重要,但这个亲多多少少有点儿虚假的成分,得把握得当。


生人要熟,我们所处的社会一般来说都处在一个文化圈里,在相同文化的覆盖下,大家实际都在进入一个大家庭,与生人交往,表示出熟悉实际上是对对方的认可。


菜市场里永远熙熙攘攘,水果蔬菜永远新鲜诱人,不象超市,水果总是好看不好吃,交钱时排着无聊的长队;小商小贩天天和熟人生人打交道,分得清生熟,最懂得亲疏;菜市场就是中国的人情社会缩影,窥一斑可见全豹。


2009-4-1



经典回顾:

人生的缺憾,我也有。有人说我特幸福,年轻时买的东西,现在值那么多钱。买到的东西值多少钱,其实跟我没多大关系;倒是那些没买到的,跟我有直接关系。
20 世纪 80 年代末期,我去上海。上海当时有一种商店叫“友谊商店”,主要赚外国人的钱,但是中国人也能买。我在那儿看到一个碗,很漂亮。当时,商店也认为这个碗是民国时期的仿制品,所以可以卖。碗底贴着一张口取纸,写着编号“55-1964”,大概是 1964 年进的库。标价多少呢?人民币外汇 3 万元。那时候提倡争当“万元户”,1 万元都少见,何况 3万元,还是人民币外汇。
虽然我拿不出 3 万块钱,但架不住喜欢啊,每回到上海,先奔友谊商店那个柜台,把这碗要出来,翻来覆去地看,看完再还给店员。魂牵梦绕了半年,终于,这碗被别人买走了。那是 1988 年,我又去上海,到了友谊商店,一看碗没了,心就凉了。感觉像是漂亮的“校花”被“校草”牵走了。
第二年,香港苏富比拍卖会,这个碗—乾隆时期的珐琅彩黄地开光胭脂红山水纹碗—拍了 792 万元,是被日本人买走的。从 3 万到 792 万,短短半年之间。看到这个消息,我何止心凉了,连脚心都凉了。早知道是这个结局,当初借钱也得把它买下来啊。
又隔了九年,到了 1997 年,这个碗重新上拍。那时候日本经济下滑嘛,把碗拿出来变点儿现。拍了多少钱呢?2147万元。几乎是他买进价的三倍。
今天如果再把这个碗拿出来拍卖,最低估价一个亿。一个亿啊,曾经就摆在我的面前,让我捧了无数遍,那么多次机会我都没有把握住。过去就没了,剩下的就是一个故事。
人生啊,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能让你满意。你想每一步都踩中那个点儿,是不可能的。
。。。。。。

全文链接----------马未都 | 人生都是有命数的

更多精彩:
马未都:姥爷姥姥
苏希西:我为什么宁死也要远离底层社会?
史铁生:读过几本书才有资格说话?
余秋雨:荒唐的中年

梦里潇湘文学苑
文学平台,收录有散文、诗歌、小说等名家名篇及个人原创作品。每日定时更新,给您不一样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