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协的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女科技工作者规模总量超过4500万人,较2011年增长了80%,在全国科技工作者中的占比超过40%。
尽管这些年女科技工作者数量出现明显增加,但科技界还是存在女性不如男性的偏见,甚至导致部分女科技工作者对自己的工作和能力产生怀疑。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志珍在科研岗位工作了60年。她一直坚信:“男人能干的事情女人都能干!”近日,王志珍在全球科技女性创新论坛上分享了作为一名女科技工作者的心得体会,希望帮助释放科技创新“她力量”。王志珍小时候看到过很多新中国培养的女飞行员、女火车司机、女科学家、女医生、女地质勘探队员等,这在她心中埋下了自立自强的种子。
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物物理系毕业后,王志珍成为一名科技工作者。她赶上了“科学的春天”,先后作为访问学者前往德国、美国、加拿大学习和工作。“在国外的实验室里,和来自世界各地的科研人员一起工作,讨论科学、交流文化、探讨人生,我学到了很多过去没见过、没听过的科学发展前沿知识和科学实验的先进技术,特别是科学研究的逻辑思维,这对我回国后的工作有很多启发。”王志珍回忆道。在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王志珍很幸运地在邹承鲁等老一辈科学家的指导下开展科研工作,并在耳濡目染中明白了一个道理——科学家要有创新的思想、聪明的实验设计能力、缜密的逻辑思维,以及由于热爱而不断追寻的坚持。在当时简陋的实验室里,王志珍开创了折叠酶和分子伴侣研究的新方向,推动了我国生命科学研究的发展,她也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女科学家。如今,王志珍希望用自己的经历鼓励更多的年轻女性投身科研工作。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研究报告显示,经过50年的努力,提高女童入学率这个目标目前已经基本实现,而且在高等教育阶段,很多国家的女大学生数量略高于男生。王志珍表示,在全球范围内,女学生在科学教育方面的流失不是出现在儿童或青少年时期,而是出现在研究生阶段。联合国下辖机构国际劳工组织的研究指出,教育上的性别平等进步并不意味着行业和就业上性别分化的自然减少。这说明,实现男女平等,不仅要靠教育,而且应该消除文化和社会偏见。在我国,2021年,全国妇联、科技部等7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实施科技创新巾帼行动的意见》,推动全国31个省区市女科协组织实现全覆盖,提供健康保健、养老育幼等暖心服务,为女科技工作者营造生育友好型工作环境。王志珍说:“作为女性,我们不需要照顾,我们需要在同等条件下得到平等的对待。”近年来,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采取了同等条件下“女性优先”、允许孕哺期女性延长项目周期、提升女性专家评审参与度等措施,特别是放宽了女性科研人员申请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的年龄限制,为更多青年女性科技人员获得项目资助、开展基础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持,特别是为培养造就更多女性科技领军人才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这些措施获得广大女性科技工作者的欢迎,而政策落实后的实际效果也已经逐步显现。研究显示,女性和男性的智力在生理上是没有差别的,女性在细心、耐心、韧性上更有优势,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更自律,追求完美,所以完全可以和男性一样做出好的工作。因此,王志珍的实验室团队总保持约一半比例的女学生。
家庭和工作如何合理安排和平衡呢?面对这样的问题,王志珍表示,家庭的另一半同样应该担当家庭责任,绝不应该只由女性承担。“女主内男主外”“做得好不如嫁得好”……王志珍希望女科技工作者不要被这些落后传统思想束缚,更不能跌入丧失尊严的深渊,而要做一个有独立人格、独立精神、独立地位的现代女性,以阳光的心态、健壮的体魄、科学的生活方式,追求热爱和感兴趣的事业,实现自己的理想。做科学研究就是要有探索精神,发现前人所不知道的事物,在和权威意见或主流意见不同的时候,敢于在尊重科学的同时追求真理,做理性的不懈坚持者。如今,有越来越多的优秀女科学家活跃在各个领域,她们撑起了科研事业的“半边天”。王志珍表示,女科技工作者和女学生有了更加广阔的发展前途、更加明确的奋斗目标,因此更应该在新时代为国家发展立新功。原文载于《医学科学报》 (2024-05-17 第2版 要闻)👆戳视频,了解“医生学习的好帮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