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彤院士:降低空气PM2.5浓度,公众健康获益“立等可取”

文摘   2024-05-23 17:34   北京  
朱彤
赵广立
“尽管过去10年间我国空气质量改善显著,但仍是全球大气细颗粒物(PM2.5)浓度水平较高的国家之一。”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朱彤在2024中关村平行论坛“创新驱动助力绿色发展论坛”上的主旨演讲中表示,适时启动空气质量标准修订,加强标准的引领和驱动作用,将有助于持续改善空气质量与公众健康。
在会后接受记者专访时,朱彤表示,我国空气质量标准修订——尤其是调整PM2.5的浓度标准已“箭在弦上”。
据悉,我国首次将PM2.5 的浓度限值纳入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体系始于2012年。彼时,我国将PM2.5的浓度限值设置为年平均浓度不高于35微克每立方米,对应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于2016年1月1日开始实施。据了解,该标准是参照世界卫生组织2005年颁布的全球空气质量指导值最宽松的PM2.5过渡目标-1制定的。
相较而言,欧美发达国家设置的PM2.5浓度限值更低。2024年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宣布,将其PM2.5年均浓度一级标准由12微克每立方米更新为9微克每立方米。
朱彤指出,全球致死风险因素中,空气污染(环境颗粒物污染)高居第四位,仅次于高血压、吸烟等。这意味着,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将会更大程度保护公众健康。
他表示,进入新时期,大气污染治理已迈入新阶段。一方面,世界卫生组织于2021年修订并提高了空气质量指导值;另一方面,“双碳”目标的设立也为中国的环境保护工作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和更严的要求。
调整空气质量标准须科学依据系统评价健康风险和成本效益。朱彤告诉记者,从政府决策的角度来看,一个标准的修订会带来系统措施和全面的社会影响,必须综合各类因素来研判修订的必要性。
“不过,比较确定的是,实现了这样的目标以后,它所能带来的健康效益一定会远高于我们的投入资源和成本。”朱彤告诉记者,从更积极的层面来说,更严格的空气质量标准也会为那些清洁、高效的绿色产品和产业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要尽早把中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修订纳入日程,使我们降碳减污的行动更有指导性,并带来更加优质先进的绿色发展路径。”朱彤表示。(赵广立)

原文载于《医学科学报》 (2024-05-17 第3版 要闻)

👆戳视频,了解“医生学习的好帮手”




🌟星标关注《医学科学报》微信公众号🌟
精彩资讯不错过


医学科学家
细说医学科学家的人生故事、科研动态、人才培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