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系第五届优秀作业展

乐活   2024-11-22 09:02   江苏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系第五届优秀作业展

2024.11.15–2025.01.15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D楼2楼平台展廊

一年一度的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系第五届优秀作业展开幕了!快来跟小编一起看看大佬们的作业是怎么样的吧~


Part.

01

课题 a_校园微空间设计


学生: 黄尹彧

指导老师: 徐甘、汤朔宁、胡滨

来自徐甘老师的点评:

作为一年级第一个综合性的课程设计,黄尹彧同学的“喧静行止”,在前期形态空间训练和方塔园参观的基础上,通过对场地特征的深入调研和体验,从场所价值和使用场景出发,对功能策划展开合理想象,充分利用场地特征和线索,设计了一个可以提供积极体验的校园微空间。设计成果完整,而且很好地建立了环境、身体、活动三者之间的有机关系,体现出该生初步的整体设计意识。

Part.

02

课题 a_校园微空间设计


学生: KIM LUI(金路易)

指导老师: 岑伟、陈洁

来自岑伟老师的点评:

学生金路易住在和平公园旁边,他自选的咖啡屋场地就在公园里,是一处游客常常经过的林间台地。他绘制了各种速写,记录了大大小小的树和灌木的分布,标记了台地和路径的高差,将现状的每一级台阶都绘制在基地图上。游客在此停留和短暂的休憩,为设计师提供了灵感。长条形咖啡屋穿插于路径中,通过台阶、平台邀请游客进入,穿过咖啡台,右侧的落地窗可俯瞰低处的林间小径,左侧的条形窗可观察到路过的其他游客,未端的平台可远眺公园的人工湖。设计师为此缩减了内部的功能和面积,却很好地联系了外部的环境。

Part.

03

课题 b_集合住宅设计


学生: 江若宁

指导老师: 徐甘、宗轩

来自徐甘老师的点评:

对于一年级第二学期的学生,通过对集合住宅的空间构成模式与设计方法的学习,完成一个既有历史街区环境中的居住建筑方案设计,是有相当挑战的。江若宁同学基于场地调研,在特定的地域文脉中,通过对三户人家社会关系的关联设定,从居住者的使用、活动和行为着手,在保持每户独立使用的前提下,通过垂直路径关联起一组私密和共享空间,努力塑造了一种和睦生动的邻里关系。设计成果将“功能使用、人的行为、空间秩序和结构体系”四者较好地整合为一体,并初步考虑了材料与建造的可能性。

Part.

04

课题 b_集合住宅设计


学生: VICHIANTASSANA PRANGSAI(未琪)

指导老师: 岑伟、陈洁

来自岑伟老师的点评:

一场虚构的灾难后,瑞庆里南侧临街的里弄住宅坍塌空出了一片场地,同时场地上闲置着若干曾用作救灾的集装箱。任务要求利用这些集装箱为社区设计一个小型客栈(青年旅社),并植入一种使客栈具有个性的特殊功能,吸引青年人群的同时,考虑开放庭院与街道的关系、与社区公共空间的关系。

基地的四至关系很特别。北侧是一块虽小却很重要的三角形空地,围着的是不经相同的住宅,其中包括了曾经辉煌一时的里弄水塔,现已废弃改做了住宅。相较于内部更加逼仄的弄堂,这块出入必经的三角地是一块宝贵的社区公共空间。基地的东西两侧是里弄民居,山墙上开了小窗户,摆放了空调外机。

未琪从三角形空地周边现有的两种肌理出发,通过空间和体量穿插,小心连接了街道空间与内部小三角地。底层保持了内外空间渗透的同时,也避免了外部人员的直接进入。建筑边界守住街道界面的同时,体量向北侧层层跌落,呈现了她设定的绿色的、丛林般的都市“宿营”空间,也尊重了邻居从山墙一侧获取光线和新鲜的空气。最终图纸中,设计与周边环境的关系呈现得不够,例如总平面图。

Part.

05

课题 c_ 水平空间


学生:  赵俣行

指导老师: 李彦伯

来自李彦伯老师的点评:

该设计在对艺术家及其作品进行遴选与深入解读的基础上,为其逐一设计了特定的主题氛围空间,通过光线、展陈与动线的设计等手段呈现出独特的观展方式;同时积极精确地回应外部场地诸多特征,通过高程、位置与体量的控制,将建筑与其结合成有机整体,最终在校园中提供可信的场馆内部与表层日常-非日常两套平行且紧密相关的空间体验。值得一提的是该设计的完成度,贯穿了研究概念-策略-手法-表达的全过程,为同年级设计作业所应达到的水准做出了示范。

Part.

06

课题 d_ 垂直空间


学生: 罗潇

指导老师: Wilfried Wang、莫万莉、钱晨、田唯佳

来自 Wilfried Wang 老师的点评:

The intent of the studio was and continues to be to address the potential for cultural renewal by strengthening local productivity in connection with immediate living accommodation. This concept has global relevance and is suited for any level of student experience. The assignment is to design a building - not a house as a domestic environment -containing spaces for both living and production on a site chosen by each student; neither concrete nor steel could be used, and old building material could be reused.Local economies are strengthened and commuting is reduced when more people live and work in the same place. Almost every student chose a site from their home village, the products ranged from food to crafts; students also studied the current and predicted climate conditions, the locally available materials and crafts, the traditional typologies of construction and settlement design. The designs had to show that each student was aware of how the chosen materials were combined into details, structures, spaces and forms with specific characters and atmospheres, thus expressing the lives and products of their dwellers.

Luo Xiao’s work deserves the recognition of excellence as his building demonstrates his meticulous engagement with the synthesis of his program: a ceramic workshop, showroom and residential component on the edge of a village. The design is more than a house and less than a workplace; it has echoes of being a miniature settlement itself as typified by so many vernacular examples across the globe. The design demonstrates knowledge of great architecture, such as the work of Louis Kahn, without any superficial copying. Something that the drawings don’t show is Luo Xiao’s dedication to architecture. He persisted in the face of challenges. He has the hallmarks of a serious architect.


Part.

07

课题 f_ 共享学习中心


学生: 井雨瑶

指导老师: 陈镌、徐甘、宗轩

来自陈镌老师的点评:

无定形和定形:该作业的设计概念是“川”,其本义是河流、水道;大凡有河流的地方都会有平地,所以“川”又指山间或高原上平坦而地势低的地带,即平川。如果将不同人流视为“川”中相互脱离的每一笔,那么不同标高的平台、房间等则成为不同人流聚集的场所,既吻合水流带来的集聚现象,也暗合“川”的平坦地带的含义。逐级跌落的年级评图空间,则让人联想到水的流动,又契合了现代建筑对流动空间的追求;而限定该空间的则是各种功能房间--这种布局又指向了“川”的形象:河岸夹着水流。然而,作为概念,“川”本身是无定形的,正是通过精妙的功能布置才使得概念得以定形--这就是建筑的有趣之处。

Part.

08

课题 f_ 共享学习中心


学生: 张吉伟

指导老师: 周易知、李立、崔哲

来自周易知老师的点评:

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越来越丰富,面对多元的功能需求,学习空间也迫切需要设计的创新。二年级下的共享学习中心建筑设计,要求学生从自身的需求和对未来设计专业学生学习生活的想象出发,完成从概念到实施的完整考虑。张吉伟同学的设计通过空间的折叠交错营造丰富的体验,在教学一绘图-评图的基本功能流线上增加了很多有趣的非正式学习空间。同时,在对钢结构和构造做法的考虑上,也较为成熟。整体反映出缜密细致的思维和很强的设计能力。

Part.

09

课题 k_城市综合体


学生: 张艺献、陈奕心

指导老师: 刘敏、董春方、杨春侠

来自刘敏老师的点评:

此设计在规划层面上注意了综合体所处的区域,服务人群以及和街道的关系,以人流来向规划了一条具有生态特色的商业内街,并在街道剖面、商业氛围、室内外的空间流动和活动空间的共享与融合等方面有较为独特的构思和规划布局的体现。在建筑设计上充分考虑了城市综合体的性格特征,并在色彩、建筑体量、海派文化所要求的特色空间、细部设计等方面有所体现,并有与建筑群体相吻合的景观设计。

Part.

10

课题1_ 保护设计I(历建专业)


学生: 薛瑶嘉、谢致文、林嘉欣、吴昕昕

指导老师: 刘涤宇、邵陆、潘玥

来自刘涤宇老师的点评:

朱家角诸氏住宅以三层的高度、紧凑的平面布局和一些明显受到近代“洋房”影响的建筑要素而在朱家角众多古宅中有些与众不同。住宅现状有较多病害或损毁,多次改建也使其原貌扑朔迷离。设计通过对住宅的各种历史痕迹的深入考察,对其初建时的形态和后期改建史做了梳理。同时,根据住宅所处地块的现状和原空间关系特征,对其活化利用做了深入的探讨,尤其通过在住宅后部植入折廊,并通过折廊将其与毗邻的另一座历史建筑--教堂的内部空间整合起来,既保持了诸氏住宅面对主街的风貌,又在其后部创造了特别的现代体验空间。

Part.

11

课题 h_ 建筑与人文环境


学生: 井雨瑶

指导老师: 胡滨

来自 胡滨老师的点评:

练习以“边界”为题,要求设计“展览+”。基地北侧临街,其它三侧为住宅区,且场地南侧的住宅需要穿越场地进入。

设计一方面利用剖面策略将展览与社区活动分离,以形成具有城市性的展览和商业空间,以及下沉的、内向的社区领域;同时,利用路径设计,直行(归家)与迂回(游览)的并置,呈现出不同人群的“交织”:外观者一内观者一展品-历史建筑的多层意义层叠,以及当下与回忆、日常生活瞬间与历史情景的并置。

设计通过“渗入与扩展”策略回应“边界”的讨论:北侧保留沿街商业价值,以下沉院落吸引并向道路开放;南侧保留浴室并作为食堂介入社区的端口;东侧“空”作为自然分隔;西侧边界以借景、路口渗入以及光的暗示处边界以“体”理周围关系。

Part.

12

课题 i 建筑与自然环境


学生: 田应德

指导老师: 张凡

来自张凡老师的点评:

建筑选址在远离公路,山势较高的一段冲沟之上。冲沟北侧山体外突且陡峭,南侧相对平缓而延展,两处等高线大致呈L形相交。设计依山就势形成L形布局限定出向东南开敞的外部空间,层层跌落的平台空间营造出与自然互动的活动基面。运用垂直向厚重的墙体,突出建筑在冲沟之上的架空及与两侧山体的锚固,同时形成建筑自身的水平延展退台与强势的垂直墙体在方向性和材料上的形式张力。

Part.

13

课题 f_ 共享学习中心


学生: 张吉伟

指导老师: 周易知、李立、崔哲

来自周易知老师的点评:

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越来越丰富,面对多元的功能需求,学习空间也迫切需要设计的创新。二年级下的共享学习中心建筑设计,要求学生从自身的需求和对未来设计专业学生学习生活的想象出发,完成从概念到实施的完整考虑。张吉伟同学的设计通过空间的折叠交错营造丰富的体验,在教学一绘图-评图的基本功能流线上增加了很多有趣的非正式学习空间。同时,在对钢结构和构造做法的考虑上,也较为成熟。整体反映出缜密细致的思维和很强的设计能力。

Part.

14

课题 o_ 城市与住区


学生: 谢婧莹、蒋昕玥、唐音奇

指导老师: 李振宇、屈张、刘敏

来自李振宇老师的点评:

这是三位本科生同学的合作设计。她们充分表现出设计的热情,工作的勤奋和合作的精神。设计题为《面向青年的共享社区》,以上海五角场大学路一个街区为基地,进行的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根据教师的指导,采取四部法则,即依托人群和城市提出“社区客厅”的共同愿景,通过营造场所和体量形成“圆、方.三角”的有分有合的构思,进行功能和形式“虚实对比,专用共享”的各自设计加以结构设施“适宜可行”的技术保障。东、西、北三个组团,都实现了商业办公保障性住房、商品住房功能平衡、特色鲜明的设计目标。图纸的表达不求炫酷,基础扎实,达到了意象清晰,简洁明快的效果。

Part.

15

课题 p_ 保护设计 I(历建专业)


学生: 薛瑶嘉、谢诗意、谢致文、巴彦

指导老师: 张鹏、王红军、严何、刘畅

来自张鹏老师的点评:

这是一个“乌托邦式”的历史街区更新与遗产保护活化设计。基地位于外滩北端,是近代上海都市核心发展痕迹的积淀之处。作品在对基地的建筑及其环境历史与现状详细调研基础上,提出了Above Lilong这一兼顾里弄遗产保护、街区活力激发的城市设计。方案“天马行空”,但却创意地回应了基地所拥有的资源和面临的业态凋零,遗产衰败,空间闭塞等种种问题,形成了具有独特性的形态和空间关系。

Part.

16

课题 r_ 自选题


学生: 黄思然

指导老师: 胡滨

来自胡滨老师的点评:

练习以“家|原型”为题,要求通过自定义功能计划和场地展开设计研究。设计选择以 “伐木者之家”来探讨生产生活和临时的集体之家。

一方面,设计通过对伐木者生活的细致研究和分析,确定了场地特征、伐木团队的构成和人数,并以“合理”的方式处理了铁匠与伐木工的分离、牲畜在夜间的间接取暖,严寒山林地区所需的紧缩建筑体量和建造方式;另一方面,借助对伐木者一天工作场景的文字描述展开了设计想象,将生产生活和临时的“集体生活”与空间形制、空间氛围、建造、生活物件连接在一起。它以“炉火”为核心提供了大屋顶下公共生活与居住的“共有中的分离”和“分离下的关联”两种模式,以炉火为生活中心的策略也通过混凝土和蜡的模型呈现出来了。


Part.

17

课题s_毕业设计


学生: 丁凯怡、武好、程子诺、郑安淇、何舒然、衡巍奇、徐碧盈、林旻颔、彭睿阳、赵颖杰、陈明远、唐怡辰

指导老师: 董屹、王桢栋

来自董屹老师的点评:

超级校园3是一座能够容纳 3500 名学生的生活综合体,在设计研究中加入了更为抽象的人格需求的转译,希望能够探讨校园生活区作为一种集体住区如何对使用者的个性和精神需求进行关注。设计归纳了由“性格关键词--行为一空间原型“的设计过程。在以人格需求为线索的空间组织下,整个校园展现出极高的生活密度和场景密度。这个设计探讨了作为城市资源的校园生活聚落的可能性,是一个针对真实需求的探索校园自身潜力和校城共享关系的大胆实验,希望在将校园生活的密度增加到极限的同时,激发校园作为一种城市组织原型的无限可能。最终校园如同一台精密高效却不失温度的现代机器,希望会是包容、开放和多元的场所。

Part.

18

课题 s_毕业设计


学生: 刘翱槊、刘孟航、苏昊天、锡林、谢宇昕、张荣婕

指导老师: 王祥

来自王祥老师的点评:

本课题旨在通过跨学科合作与创新研究提升膜模组合喷筑智能建造工法,以适应多样化的应用场景。课题的亮点在于其对应急建造、低碳绿色建筑和沉浸式体验的重视。学生通过实践学习,能够深入探索数字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在建筑领域的应用。同时,通过主题设计,学生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一步验证和拓展这一建筑体系的潜力,这对于推动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影响。

Part.

19

课题 t_ 建筑设计 II- 澄衷中学


学生: 喻鸿儒

指导老师: 董屹、苏腾飞(企业导师)

来自董屹老师的点评:

这个设计作为一个历史环境中已有校园的扩建部分,在对复杂的现有条件和设计目标的回应上找到了自己的方式。设计以一种类似微型城市街区的空间结构对肌理、尺度、功能进行了合理的解释,在满足周边环境和内在使用需求的同时也很大程度上丰富了空间的层次、强化了场所的多样性。在另一方面,针对 minischool强调自由、共享、交流的教学方式,设计较好地完成了建筑语言上的转译,将外部公共环境、内部共享空间和立体复合路径结合进这个校园街区的整体公共空间系统,创造了一系列紧凑高效又灵活宜人的学习场景。同时,设计在完成度和表达深度上也很扎实地完成了训练的要求。

Part.

20

课题 t_ 建筑设计 II- 澄衷中学


学生: 柯子涵

指导老师: 王志军、文小琴(企业导师)

来自王志军老师的点评:

该设计用地在历史街区内,在历史街区保护和丰厚的校史背景下,如何用简洁有力的建筑语言予以回应,是设计的关键点。

设计采用言简意赅的网格体系,通过尺度变化,营造出适应环境的空间尺度,呼应街区比例。尤其是运用了3x3米的四根立柱“捆绑”成束柱,融合了结构与空间语汇。

作品在布局中学校舍功能空间的同时,格网中负空间成为共享庭院,在网格秩序下虚实相间。与一期建筑在形态上建立“和而不同”的关系。

在功能和流线组织上,充分利用3米格网作为廊道联系不同的空间单元,构思完整、缜密。

该设计形态创作把网格化钢结构构件露明,进一步强化了空间格局与建筑形式的契合度。同时在规范,技术和细部等方面具有独到的设计构思和深度。

Part.

21

课题 u_ 专题设计 IV


学生: 俞雯靖

指导老师: 王方戟、张婷

来自王方戟老师的点评:

这是一个在2周内完成的设计,同学们要在短时间内做现场调研,进行4次汇报,并制作最后的模型及图纸,加上不同文化背景的组员要充分沟通达成共识,形成合力,其难度很大。该组同学以空间的方式,重塑了场地原有的“城墙”同时新“城墙”以内及以外部分在外部公共空间和体量容量方面都处理得当,使得新建筑能与周围原有城市、滨水空间及路径系统都获得很好的连续。不仅如此,设计者们还对重点部位进行了深度恰当的细致设计,产生的意向效果让人能形成足够的想象空间。因此,设计没有仅停留在“城市设计”的尺度,它扎入建筑设计尺度时表现出的设计品质,很好的响应了课题在跨尺度方面对参与者们的内在要求。

Part.

22

课题 u_专题设计 IV


学生: 朱一心、何舒然、喻鸿儒、朱虹晔、朱聪哲、王迟、王正涵、潘翼舒、庞博

指导老师: David Chipperfield、陈立缤、董屹、汪民权、江嘉玮、汪妍泽

来自董屹老师的点评:

教学课题以“景德镇东三宝片区城市更新:自我重构之城的两难“为主题,探讨复杂历史文化与社会经济合力下的城市设计实践,希望建立以社会议题指导建筑学本体实践的思维方式。在这个设计中,“eaveitintact(城市留白)“既是手段也是态度。在”士绅化“不可避免会发生的前提下,思考自发的、自下而上的基于产业社群延续的营造行为如何影响这一进程,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设计从空间延续、社会变革、产业迭代等等具有时间性的切入点出发构建基本的城市策划框架,以”ruin、train、wall”等场地记忆作为组织线索进行一系列特别的类似”反转“的城市空间操作,从而引发了对场地、产业、社群和城市更深层次的思考。

Part.

23

课题v_研究生毕业设计


学生: 易锦球

指导老师: 王方戟

来自 王方戟老师的点评:

这是一个利用工业建筑改造后重塑城市环境及建筑活力的建筑设计。设计不但涉及功能改造、空间改造也对建筑周围的城市环境进行了提升。尤其值得肯定的是,由于新植入功能在空间、朝向等方面的新要求,老结构在很多方面都需要被改造。设计中新结构与老的结构之间有错位、

叠置、加层、并置等关系,老结构有需要被进行加固和掏空等操作,设计者没有将这些复杂的设计停留在仅空间操作的层面,而是对相关方面都进行了仔细而具有专业性的结构设计。也正是由于设计者在这方面的努力,让这个设计看似复杂,却因整体上有既有结构的约束而显得具有清晰简单的基本逻辑。设计者在功能合理性、内部空间效果、立面效果上都花了很大的功夫,超出了图纸所能承载的内容。

Part.

24

课题v_研究生毕业设计


学生: 胡樱子

指导老师: 袁烽

来自袁烽老师的点评:

在本项目中,胡樱子以四川成都新津区农博园核心区域为背景,深入探讨了如何通过生态性几何语言对场地的自然环境进行回应。

形态设计层面,她运用粒子-弹簧找形法生成的曲面壳体空间,成功地捕捉并回应了场地的线性流动特征,体现了其对几何学原理的深入理解和精湛应用能力。

结构设计层面,她基于结构性能化分析的互承几何设计,探索了古老的几何与材料语言在当代语境下的新应用:展示了其在结构设计领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建造层面,她与工作室团队一起利用全域感知平台FUSense 的机器人建造技术,成功地将互承木构设计理念与智能建造技术相结合,实现了结构性能与施工可行性的完美融合,体现了其对智能建造领域的前沿技术的深入学握和应用。

研究成果不仅通过“瑞雪兆丰年”的美好愿景为设计注入了生命力,也为智能建造领域的木结构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向。胡樱子的项目研究展现了其在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方面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Part.

25

课题v_研究生毕业设计


学生: 李梦瑶

指导老师: 张斌

来自张斌老师的点评:

该设计选取巡面街坊这个典型的上海老城厢里弄街区样本,通过历史地图比对、文献收集,实地调研测绘,入户采访等工作,揭示出这一街区百年的建筑发展历程和其

中复杂的社会关系演变,提出了保护原有社会网络,进行城市微更新的设计策略,并对所研究的建筑组群、单体、开放空间等重点案件例了基本调研的适应性更新设计。该设计选题关照城市有机更新的现实需求及矛盾,有针对性地探讨了物质空间更新与地方社会生态可持续的关系。


END


真是一场视觉盛宴,不愧是同济的大佬们。有时间的小伙伴们也来线下参观吧~


拍摄、排版:AA


UniDesignLab
建筑/景观/设计媒体与职业发展资讯平台,赋能设计从业者与上下游机构。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