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最强人工智能GPT-4o,媒体人最看重这些新优势

文摘   科技   2024-06-07 13:34   江苏  

   


这是小新智媒的第265篇文章


半成品的Sora,在秀了一把技术肌肉完成阻击老对手Google的使命,顺带着惊艳全球后,继续退居幕后,准备着自己下一次的高光时刻。在沉寂了几个月后,OpenAI高调推出了完成度较高的GPT-4o,再次宣告了自己在AI领域无可争议的领先地位。据已有消息,GPT-4o在处理速度上提升了高达200%,在价格上实现了50%的下降,特色功能包括视觉、联网、记忆、执行代码以及GPT Store等,将对所有用户免费限量开放。

 

1

最强产品落地,GPT-4o特性和优势


GPT-4o的出现,是AI向真人进化的路上迈进的较大一步,以人类比的话,它拥有了更加快速的神经,更加聪明的大脑,大幅进化的视听觉,对情绪的感知,以及更经济的开支。
神经--速度更快  
在GPT-4o之前,ChatGPT语音模式由三个独立模型组成,分别是语音转文本、GPT3.5/GPT-4和文本转语音。如向GPT3.5/GPT-4发送语音,会先将其转化为文本,做AI处理后再转回语音。这样一来,整个系统不仅延迟较大延迟,而且丢失了大量的信息。GPT-4o则是跨文本、视觉和音频端到端训练的新模型,这意味着所有输入和输出都由同一个神经网络处理,效率和效果都大幅提升。据OPENAI提供的数据,GPT-3.5和GPT-4用户以语音模式Voice Mode与ChatGPT对话的平均延迟时间为2.8秒和5.4秒,GPT-4o可以在最快232毫秒的时间内响应音频输入,平均响应时间为320毫秒,这与人类在对话中的响应时间相似。
大脑--理解能力更强
GPT-4o在上下文理解能力上有显著提升。能够更好地处理长文本和复杂句子,准确捕捉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和语义连贯性。在生成长篇文章和进行深入讨论时表现得更加自然和流畅。语义分析能力也得到了增强。能够准确识别和分析文本中的关键概念和主题,并生成与上下文高度相关的内容。这在处理复杂问题和专业领域的文本生成时进步较大。此外,GPT-4o支持的语言数量达到了50多种,通过近期中文用户反馈来看,以往相对较弱的中文语义理解和输出能力,也取得了明显进步。


五感--多模态能力更优
多模态能力的升级,被公认是GPT-4o最大的亮点。据发布会介绍,GPT-4o可以接受文本、音频和图像三者组合作为输入,并生成文本、音频和图像的任意组合输出。从发布会展示效果来看,其实时语音和视频交互的能力,正如几个月前的Sora一般,体现出了超时代的效果。如可在回答问题时被打断,并根据新的要求继续回答。可通过摄像头和麦克风,对参加面试的人员着装和形象进行指导,亦可识别教辅,直接对学生进行语音辅导。OPENAI称视频和音频输入将在几周后开放,实际效果暂时无从得知。近期图像输入已面向公众开放,从用户评价上看,效果对比现有模型已足够超前。一般大模型难以识别的实拍图、电影海报、板书、梗图等,GPT-4o都已经能够给出较为精确和详细的分析。在未来多模态输入输出完全开放的情况下,翻译、教育等领域,可能将迎来第一波的颠覆。
性格--可识别和输出情绪
GPT-4o在情感分析方面进行了重大突破,能够识别和响应用户的情感状态。通过深度学习用户的输入,GPT-4o可以理解其中蕴含的情感色彩,如快乐、悲伤、愤怒或是挫败感,并据此调整其回应的语气和内容,提供更为人性化的交流体验。从现场演示的效果看,GPT-4o与OpenAI研发负责人Mark Chen的对话中,已经近乎于真实人类,对话没有尴尬的停顿点,也没有理解障碍的地方。对意外抛出的问题,都能给出令人满意的反应,并表现出富有感情、幽默感等人类的情绪。
“用工成本”--更加经济
在发布两周后,OPENAI如约对免费用户放开了数据分析、图像分析等 GPT-4o的新功能,将最为强大的AI直接进行了一波免费普及。当然,OPENAI并非慈善机构,免费用户的使用次数受限,主要以体验和低频次应用为主。要想畅享GPT-4o的功能,或是使用GPTs,仍需成为付费用户。即便如此,GPT-4o也给付费用户带来了又一轮的升级降费。

 

2

GPT-4o在媒体领域应用展望


2023年初,ChatGPT的爆火,让文字媒体从业者忧心忡忡。一年后的Sora,让视频媒体从业者夜不能寐。整个媒体行业近年来对OPENAI的崛起,始终怀有着复杂的情感。此次GPT-4o虽然进步较大,但对媒体而言是直接冲击最小的一次,在国内也并未掀起太大的讨论波澜,但GPT-4o的进步,对媒体而言仍不可忽视。
在内容创作与生产方面,GPT-4o文字语言处理能力,尤其是对中文的处理能力进步较大,在稿件生成和创作辅助方面带来的裨益自不必说。更为重要的是,GPT-4o的多模态能力惊人,可直接读懂视频、音频、图片等新闻素材,未来,可能出现一种全新的新闻创作流程:人类记者采集到各种形式的素材,AI自动产出丰富多样的新闻作品,从而形成人采机编的协同工作方式。这不仅提高了媒体从业者的工作效率,还为新闻报道带来了更大的创意和多样性。
在新闻报道与传播方面,GPT-4o在交互性上的巨大进步,对于当下地位尴尬的数字人主播来说,意义极为重大。交互性弱一直是数字人的致命缺点,多数数字人主播都是照本宣科的无交互或是范围固定的伪交互。GPT-4o拥有的视觉和听觉能力,情绪感知能力,以及语音的快速响应,恰好可以补足数字人主播的弱项,未来大有可期。如接入GPT-4o后,数字人主播可自然流畅的与用户音视频连线,同时又具备的庞大知识库和分析能力,可以正确理解用户的情绪,在互动效果上甚至有望超越资深真人主播。在传播方面,通过GPT-4o更加强大的实时翻译能力,记者可以更轻松地跨越语言障碍,将更有助于促进国际新闻传播。


在舆情分析与内容审核方面,GPT-4o对语义更加深入的了解,以及情绪的感知,使得以往AI在舆情分析和内容审核等方面的局限性,也有了突破的可能性。如舆情分析上,GPT-4o的深入语义理解和情感感知能力使其能够更准确地分析和解读社交媒体上的舆论动向,从而更好地预测事件的发展趋势,为媒体掌握真实舆论趋势,提供科学精准的参考依据。内容审核上,GPT-4o能够更智能的分析文本、图片和视频,以往用户通过平台发布,或是在新闻回复留言中出现的“内涵”语句、高级黑、恶意梗图等传统AI难以识别的内容,有望得到解决,从而更加有效地检测虚假、低俗和其他不适宜发布的信息,这对于维护媒体内容的质量和可靠性意义重大。

 

3

充满希望的国产大模型


代表着最快最新最强的GPT,在国内使用仍是不太切合实际。由OPENAI引领的大模型热,在国内已持续了一年,国产大模型的发展,虽未创造奇迹,但总体上仍可圈可点,充满希望。部分大模型在常用领域,已经逼近GPT-4的水平,甚至在部分领域犹有过之。当前状况,其实远好于2023年年初,被ChatGPT降维打击的绝望时刻。文心、通义、星火等最早一批的产品,各自稳扎稳打,取得了长效进步。kimi、豆包等后起之秀,也同样让人惊喜。
文心一言用户在今年一季度已超过一亿,成为国内首个用户数破亿的大模型产品。文心一言精于文字处理,在中文处理方面,付费版的文心大模型4.0已可以与GPT-4各擅胜场,与其自身的文库、知道等文字类拳头产品也进行了打通。从产品名称,其实可以看出老资格大模型的路线,如文心一言专精文字,而通义千问则是全面开花,全面普及。5月发布的通义千问2.5,展现出了实用价值较高的文生图、智能编码、文档解析、音视频理解等能力,企业客户和开发者可以通过API调用、模型下载等方式接入通义,个人用户可从APP、官网和小程序免费使用通义,通过阿里云服务企业超过9万、通过钉钉服务企业超过220万,已落地PC、手机、汽车、航空、天文、矿业、教育、医疗、餐饮、游戏、文旅等领域。


作为今年最大的黑马,kimi的走红,很好地诠释了酒香不怕巷子深。一专多能的kimi,首先在长文本分析领域,做到了一骑绝尘,可快速处理200万字文字资料的能力,远超国内竞品甚至是GPT,在联网搜索和中文语义理解运用方面,也处于国内第一梯队的水准。同样在今年走红的字节豆包,与kimi一时瑜亮,但走出了完全不同风格的路子。如果kimi是用硬实力说话的学霸,豆包就是八面玲珑的社牛。当其他大模型产品还追随GPT,停留在一板一眼的网页式界面时,豆包已经拿出了清爽美观的主流客户端界面,界面设计恰到好处,体验感极佳。在语言处理方面,有着背靠字节大数据的优势,豆包的表现也是可圈可点。作为豆包杀手锏产品的智能体功能,其提供的写作神器、文章改写、翻译助手、文案生成、ppt助手等智能体,部分已拥有百万级的用户,在大模型衍生品的路线上,比不温不火的OPENAI的GPTs和百度的灵境矩阵表现的更加出彩。

4

AI的侵袭,狼来了的故事


ChatGPT并未创造奇迹,甚至被大众“祛魅”。Sora热度迅速消失,就像不曾出现过。在狼来了的虚惊中,媒体从业者难免对AI产生“不过如此”的偏见。但对于AI的态度,最错误的就是短期过度重视,而后转为长期过度轻视。AI自身的发展和应用,是个缓慢却平稳的过程。在AI日拱一卒的发展下,曾经对ChatGPT抢饭碗的恐惧,也许将在温水煮青蛙中成为现实。现阶段,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的大模型,媒体人都需保持密切关注,积极尝试使用,在结合应用上始终走在前沿,在变革到来时占据更多的主动。




小新智媒©出品
作者 | 孙光旭
编辑 | 李诗诗



        点击以下 关键字 查看往期精彩内容


从虚拟主播到数字记者,媒体数字人既要用得好还要管得住
真相之光与流量之影:主流媒体如何破除数字迷雾共建清朗网络空间
今年两会报道“AI”喷涌 看看这些媒体如何玩出新意和水准





 点击“阅读原文”浏览今日「新华日报」

小新智媒
关注传媒、技术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