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虚拟主播到数字记者,媒体数字人既要用得好还要管得住

文摘   科技   2024-04-26 14:18   江苏  

   


这是小新智媒的第264篇文章

                                              


4月15日,国内首个数字记者管理办法《四川日报社数字记者信息管理办法(试行)》正式发布,在传媒行业引发热议。一天后的下午6点18分,京东创始人、董事局主席刘强东的“分身”——“采销东哥AI数字人”在京东家电家居采销直播间开启自己的直播首秀,观看次数超千万。



虚拟主播是数字人技术落地最早也是最为广泛的应用,在文旅、教育、电商等各个行业都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传媒行业更是较早地普及了虚拟主播。数字记者,则是数字人与传媒行业深度结合后进一步发展的产物,在推动媒体融合、提升新闻行业效率和创新新闻报道形式方面,走出了新的路径,当下越来越多的媒体单位,都在数字记者路线上进行着积极探索。

从脚本播放到智能采编播


虚拟主播主要用于模拟真人主播的外观和声音,进行新闻、演示等场景的呈现。这些角色通常依靠预设的脚本和简单的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来操作,使其能够在控制环境中稳定工作。相较之下,数字记者不仅具备虚拟主播的所有功能,还拥有更高级的数据分析能力、自主内容生成和实时互动的能力,具备着显著的代差优势。一是内容生产的自主性和效率方面的优势。虚拟主播的内容多依赖于人工编写的脚本,而数字记者具备利用算法自行采集新闻素材并生成报道的能力。这种能力不仅提高了内容生产的效率,也增强了报道的广度。数字记者可以快速报道社会事件,甚至在特殊领域的地域进行报道,如太空站等传统记者难以触及的场合。二是交互性和适应性的优势。虚拟主播能进行基本的互动,但通常局限于简单的问答。部分数字记者,已能通过更高级的语言处理和学习能力,与观众进行更深入交互。三是成本效益的优势。在AI赋能媒体行业的过程中,降本增效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在操作和维护成本方面,数字记者由于其自动化程度更高,长远来看可能更具成本效益。尽管初期投资可能较高,但建成后使用成本远低于虚拟主播及传统人力。


各显神通的媒体数字记者

央媒在数字记者的应用上处于先行地位,2021年,在地方媒体多在简单地铺开虚拟主播应用时,新华社已与腾讯合作,推出了面向航天主题和场景研发的数字记者“小诤”,带着观众进入了空间站进行实景播报,完成好了真人记者无法执行的任务。同一时期,央视以总台财经评论员王冠为原型,应用了DeepBrain AI的数字人技术,以精益求精的态度,反复调试打磨,推出了数字记者“AI王冠”。除形象声音力求还原外,作为真正的新闻生产工具和生产力平台,“AI王冠”能够以自动化、智能化的生产体系来应对财经、证券类资讯的潮汐式涌现,实现前台展示和后台生产的全流程自动化,填补了内容生产的空白,加速了新闻制作过程,在节省资源的同时,保持了内容的质量稳定。经过几年的迭代升级后,目前该模式正在CGTN等总台更多部门应用和铺开。



川观新闻则是以量取胜,2022年6月,川观新闻数字记者矩阵项目立项,与腾讯云智能合作,成立了数字人专项开发制作团队,3个月后,数字记者“小观”正式亮相。2023年9月,川观新闻首批20个数字记者上线,2023年11月,川观新闻的第二批20个数字记者上线。自此,川观新闻已构建起1+40的数字记者矩阵,实现了技术驱动智慧内容高效生产。40个“数智记者”是川观新闻真人记者的数字化分身。真人记者前场采访,数字分身后场出镜解读,由算力驱动进行多线程播报,革新智慧内容生产流程。其他地方媒体亦在积极跟进,如安徽日报于2023年12月推出的“数智记者”,真人记者和“数字分身”相互配合,实现了前方采访和后方播报的同步进行,用更高效、更丰富、更年轻态的视频内容产品,带给用户全新体验。



外媒体得益于人工智能发展的相对领先,在数字记者应用上,技术方面更加先进。如计划在2024年推出的Channel 1 AI平台,可通过效果足以乱真的AI生成主播,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多语言实时新闻内容播报,千人千面的实时AI视频新闻将成为现实,AIGC的抖音时代近在眼前,从发布的测试视频看,效果极为惊艳。



数字人应用并非一马平川


数字记者对比虚拟主播,在能力实现跃迁的同时,运营管理压力和风险也随之增加。随着数字记者普及率的不断提高,这些问题风险也日趋凸显。首先是内容风险问题,集成了自动采编发功能的数字记者,智能化程度越强,产出效率越高,内容差错的风险也就越大,这与照本宣科的虚拟主播形成了鲜明对比。其次是版权归属问题,版权方面亦是束缚较多,生成作品的版权,在媒体单位、开发团队、运营团队和原型本人之间,当如何分配?当数字人在创作过程中不慎侵犯了第三方的知识产权时,责任又该如何界定?第三是技术飞速发展期的投入风险问题,媒体技术实力整体偏弱,多选择与厂商合作路线,资金和人力投入上也相对有限。而在电商、教育等领域,诸多大厂已重金投入数字人应用的研发,如京东云言犀数字人制作的“采销东哥”首秀,除为自家平台带货外,也是在为未来给广大中小卖家提供低成本、一站式的数字人直播带货方式造势。当低门槛、多功能的数字人普及到各行各业时,媒体投入资金人力打造的数字记者,可能会被降维打击,面临建成即落后的尴尬局面。

未来依旧可期

管面临诸多难点和风险,数字记者作为采编播一体的高效生产工具,仍是未来融媒发展的重要方向。需重点关注的主要有两个方向,一方面是技术,视觉效果上,当前数字人表情呆板,视角固定、姿态简单等问题,仍属于技术难点,用户真实体验是“一眼真、两眼假”。在当下诸多厂商都在猛力研发具备更好效果和更低成本数字人的背景下,媒体亦可搭乘技术快车,抓住数字人大规模商用的机遇期,用于强化升级自身的数字记者。视觉之外,在智能采编播环节,亦要突破财经、体育等“舒适区”,利用大模型,在新闻内容深度上力求突破。另一方面是管理,拥有数字记者或是有意布局数字记者的媒体单位,应未雨绸缪,结合自身实际明确数字记者运用上的授权、责任、版权等关键问题,并根据使用反馈等情况及时进行调整优化。川观新闻的《管理办法》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但绝非标准答案。此外,在数字记者智能内容生产的效率与安全之间,亦要探索出平衡点。







小新智媒©出品
作者 | 孙光旭
编辑 | 刘妙艺



        点击以下 关键字 查看往期精彩内容


真相之光与流量之影:主流媒体如何破除数字迷雾共建清朗网络空间
今年两会报道“AI”喷涌 看看这些媒体如何玩出新意和水准

    智能引擎驱动:主流媒体如何拥抱新质生产力






 点击“阅读原文”浏览今日「新华日报」

小新智媒
关注传媒、技术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