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小新智媒的第268篇文章
AI硬件元年,涌现的典型产品
自OPENAI掀起新的人工智能技术革命以来,踊跃登场的不仅是前所未见的大模型,还包括借助AI能力焕发了第二春的智能硬件。
10月17日,国内大模型应用头把交椅的字节豆包,发布了首款 AI 智能体耳机Ola Friend。该款耳机接入豆包大模型,并与豆包App深度结合。用户戴上耳机后,无须打开手机,便能通过语音唤起豆包进行对话。豆包AI耳机主打的功能是陪伴,先期推出了随身百事通、英语陪练、旅行导游等应用场景。
相比大厂先应用再硬件,选择成熟的载体稳扎稳打,初创厂家在AI硬件开发上则更为激进。国内新星创业公司Plaud去年来先后推出了两款AI硬件:PlaudNote和 NotePin 。前者物理形态为iPhone磁吸片,作为全球首款接入ChatGPT的录音机,可为iPhone用户提供录音内容整理、提炼和摘要的功能,销售额已突破千万美金。后者则是可穿戴设备,可作为吊坠或手环使用,接入多个主流大模型,可实现会议语音生成摘要和思维导图等功能,近期发布后亦是好评如潮。商业成功助推下的Plaud已是全球AI硬件明星企业,成为科技出海的典范。
PC、手机等传统硬件厂商也在大打“AI”牌,在现有产品中加入AI支持,传统硬件转型为AI硬件。如联想已推出以PC产品为主的近60款AI硬件产品,提供了跨平台终端切换、自然语言控制、屏幕自动跟随等智能功能。近来在智能手机领域势头凶猛的VIVO,在手机、平板等产品中集成了自建的蓝心大模型,作Vivo Origin系统的专属插件,出身低调的蓝心在多个主流大模型评测中,都处于领先地位,足以与豆包、Kimi甚至GPT-4o等一线产品分庭抗礼,VIVO也一举成为手机+大模型流派实际上的领头羊。
国际厂商在AI硬件上布局的更早,也诞生了较多富有想象力的产品。去年10月,Meta联合雷朋推出了「Ray-Ban Meta」智能眼镜,为眼镜增加了摄像、耳机,和AI 功能。呼唤 Hey Meta,就可以与 Meta AI 对话,使用Meta的大模型能力。舍弃了VR、AR等功能,重量外形均与普通眼镜接近的 Meta 眼镜佩戴舒适,功能实用,一跃成为全球AI硬件的爆品,销量超过100万台。以取代手机为目标的AI Pin,则是科幻感的代表。作为独立穿戴设备,舍弃了主流的屏幕+触控的逻辑,使用投影+语音的交互方式,接入多模态能力,为用户提供数字体验平台,体验感十分炫酷。
目前,AI硬件的爆发之势已显,国内外的大厂和初创公司不断推出新的产品。集中在工作、娱乐、教育、健康等典型应用场景,以头显、眼镜、玩具、耳机、配饰等穿戴式独立设备,和传统的PC、手机为载体,集成了丰富多彩的大模型能力。
智能硬件和AI硬件
智能硬件的出现,要远早于大模型,甚至统治了当今时代的智能手机,也可被视为智能硬件发展过程中阶段性产物。除智能手机外,具有代表性的还有智能眼镜、智能音箱、智能手表等。
2012年,谷歌推出了智能穿戴式设备Google Glass,作为划时代的科技产品,Google Glass具备了AR、语音控制、摄制分享、联网导航等当时被视为黑科技的功能,一度被寄予厚望。虽因应用场景单调、价格昂贵、侵犯隐私等原因未取得成功,但Google Glass的设计理念和技术创新对后续的智能硬件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Apple Watch为代表的智能手表则是穿戴式智能另一个重要分支,智能手表的发展同样经历了从单一功能到多功能的转变,集成了健康监测、运动辅助、移动支付等常用功能,虽含“智能”量不高,但智能手表凭借在运动、健康领域的独到优势,至今仍在电子产品领域牢牢占据一席之地。
穿戴式智能产品以外,诸多厂商也在智能硬件领域进行了积极尝试,具有代表性的是智能音箱。2014年,亚马逊推出了第一代智能音箱Echo。2017年起,智能音箱在国内大热,科大讯飞联合京东推出了国内首款智能音箱“叮咚音箱”,阿里巴巴发布了天猫精灵,小米公司也发布了小爱音箱。随后的几年里,智能音箱市场一直处于高速增长状态,成为流行一时的单品。但智能音箱有着交互能力弱,不具备复杂语义识别能力的先天劣势,当用户厌倦了问天气、定闹钟、听音乐等老三样后,智能音箱也迅速被时代抛弃。
AI硬件前景展望和面临困难
在具备智能交互能力的大模型的加持下,AI硬件将具备真正的智能能力,交互短板会被补齐,功能大幅进化,形态也将变得更加多样化。从智能手表、智能眼镜到音箱耳机,再到形态各样的穿戴、吸附设备,AI技术的融合使得这些设备不仅仅是显示播放工具,而是成为了能够提供实时信息采集和深度处理的AI助手。
在交互方面,与AI 硬件交流将变得更加自然和流畅。在具备听得懂各种复杂需求的大模型后,语音交互将成为主要的交互方式,用户只需通过简单的语音指令,就可以轻松操作设备,完成各种任务。硬件能够准确理解用户的语音指令,并且根据上下文进行智能分析和回应,实现真正的自然对话。同时,视觉分析、手势识别、眼动追踪等交互技术也将在穿戴式 AI 硬件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应用。
在功能方面,AI硬件将实现质的飞跃,具备视觉、听觉、感知、共情能力的AI设备,能力得到充分发挥的情况下,无异于拥有一个贴身的服务团队。以智能手表为例,在接入医用大模型后,健康监测功能将变得更加精准和智能,通过对用户大量的健康数据分析,有望更准确地预测用户的健康状况,提供个性化的健康建议和运动方案。智能眼镜也将借助大模型的力量,在图像识别和信息处理上取得突破,实现即时识别物体、获取相关信息,实时高质量翻译,在多个场景为用户提供更大的便利。
在应用方面,穿戴式 AI 硬件的应用范围将不断扩大。如教育领域,学生可以通过穿戴或手持式AI设备,实现一对一教学,获取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和学习建议,进一步提高学习效率。在运动领域,运动员可以使用穿戴式 AI 硬件,全方位记录训练情况,分析制定更科学的计划,提高竞技水平,节约团队运营成本。在商务办公领域,商务人士可以使用AI设备,进行信息预处理、会议内容转化等,全面提高工作效率。
以上仅是基于眼镜、手表等现有形态AI硬件的推演,人类无法想象没见过的东西,未来真正普及能够改变时代的,也可能会是全新形态的AI硬件。
然而,看似前景光明的AI硬件,发展之路可能并不平坦。首先本轮的AI硬件革命,依赖于大模型的能力进化,而大模型虽比之以往的伪智能有了跨越式进步,但与真正的AGI仍有较大差距,能否达到、多久达到AGI水准,还充满未知,大模型不能实现改变时代的使命,AI硬件想要成功也就无从谈起。其次,当下AI硬件的发展方向仍较为模糊,眼镜、耳机、手表等形态各自为战,功能较为单一,最大亮点的AI,也多是简单的引入大模型API,并没有做好优化适配,发掘出当前大模型的真实水平,在通用性上与手机差距极大,能够替代手机的AI设备目前看不到任何苗头。或许,集成了强AI功能的手机或手机形态设备才是AI硬件的正确发展方向。最后,平衡好智能和便捷绝非易事,功能越强大,重量和续航就越难以让用户满意。实际上目前最为成功的AI硬件Meta眼镜,成功的秘诀并非在于AI能力有多强,而是在智能和便捷间取得了很好的均衡,相对孱弱的硬件却提供了恰到好处的AI能力。反面的典型,则是AI硬件明星产品AI Pin和Rabbit R1,则是陷入了既要又要的怪圈,“勉强好用,很不好带”的体验对于口碑打击是致命性的,沦为了性价比极低的鸡肋产品,也使得两家初创公司陷入了困境。
曾拥抱智能硬件的媒体,对卷土重来的AI硬件该持何态度?
处于媒体融合转型的传媒领域,近年来对智能硬件也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较多媒体一直在尝试自研或定制适用于媒体的智能硬件,如每年的全国两会,常成为各家媒体展示先进装备的“军火展”。除此之外,也曾积极尝试与硬件商实现内容和渠道的优势互补,如火爆一时的智能音箱,曾让广电和报纸寄予厚望,智能音箱+读报,智能音箱+广播的跨界合作屡见不鲜。虽受智能硬件发展不佳的影响,多数尝试以不温不火告终,但为未来积累了宝贵的经验。AI硬件时代来临后,媒体行业亦面临较大机遇。
内容生产方面,首先可以利用 AI 硬件提升采编效率,如利用NotePin 这类智能录音设备,传媒从业者可以在采访、会议等场景中使用,快速准确地记录信息,并通过其 AI 功能自动总结音频内容、提取关键信息,节省后期整理和编辑的时间。Meta 眼镜等具备拍摄功能的智能硬件,也可以方便记者在第一时间获取现场图像和视频素材,并且借助其内置的 AI 分析功能,快速筛选出有价值的内容,提高新闻报道的时效性。此外,也可以探索新的内容形式,如结合智能耳机的语音交互功能,开发音频新闻、有声读物、互动式音频节目等。利用具备增强现实(AR)或虚拟现实(VR)功能的智能眼镜,创作沉浸式的新闻报道、纪录片或体验式的广告内容。
传播渠道方面,可以拓展在 AI 硬件上的传播渠道。与硬件厂商开展合作,根据设备的特点和用户需求,定制专属的内容服务。比如为智能耳机开发适合在碎片化时间收听的短资讯、美文等内容,或者为智能眼镜打造专属视频内容,实现内容与硬件的深度融合。此外,也可利用 AI 硬件的社交属性,鼓励用户分享与传媒内容相关的体验和感受,形成二次传播和用户互动。
商业拓展方面,传媒行业可以探索“硬件+内容”的付费模式。如与 AI 硬件厂商合作推出捆绑销售的套餐,用户购买硬件的同时可以获得一定期限的传媒内容订阅服务;或者针对特定的优质内容,提供在 AI 硬件上的付费观看、付费收听等服务,增加收入来源。此外也可与广告商合作,利用智能硬件的特性开展精准广告投放。如根据智能眼镜的摄像头识别用户的场景和行为,推送与之相关的广告;或者在智能耳机的音频内容中插入合适的广告,实现广告的精准触达和有效转化。
AI硬件作为AI科技革命的又一重要分支,应引起媒体足够的重视,同时也要认清其存在的短板挑战,以乐观谨慎的态度,积极关注行业发展动态,稳步进行尝试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