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债6万亿+4万亿落地

时事   财经   2024-11-08 20:16   福建  

最近市场最关注的化债规模数字是出来了。

今天的关键会议,审议通过近年来力度最大的化债举措:增加地方政府债务限额6万亿元,用于置换存量隐性债务,为地方政府腾出空间更好发展经济、保障民生。
具体来说,这个6万亿是一次报批,分三年实施,2024—2026年每年2万亿元。
这部分是实打实的增量措施。
除了这个6万亿,还有一个4万亿。
“从2024年开始,我国将连续五年每年从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中安排8000亿元,专门用于化债,累计可置换隐性债务4万亿元。”
这部分属于存量措施,是从原本会新增的地方政府债券里安排出来用于化债,不是单独新增的额度。
也就是这次化债分两部分。
增量的6万亿,分3年实施,每年2万亿。
存量的4万亿,分5年实施,每年8000亿。
一共是直接增加地方化债资源10万亿元。
至于很多人还提到一个2万亿,是“2029年及以后到期的棚户区改造隐性债务2万亿元,仍按原合同偿还。”
这个严格来说,不能算进来,毕竟是2029年以后的事情了,而且是“仍按原合同偿还”。
所以官媒的报道口径,是“直接增加地方化债资源10万亿元”。
另外还提到“政策协同发力后,2028年之前,地方需要消化的隐性债务总额从14.3万亿元大幅下降至2.3万亿元,化债压力大大减轻。”
这里需要注意,是隐性债务下降,而不是债务下降。
我们化债的一个思路,就是首先得把隐性债务显露出来,然后才可以做债务置换。
所以,并不是债务总额减少了,也不是提高债务总额,而是债务置换。
这个化债,只是化解现阶段的地方债压力,而不是化解债务。
按此安排,2024年末地方政府专项债务限额将由29.5万亿增加到35.5万亿元。
并且,为便于操作、尽早发挥政策效用,6万亿元全部安排为专项债务限额,允许地方用于置换纳入监测范围的各类隐性债务。
也就是说,让地方把隐性债务显露出来后,用这6万亿直接做债务置换,这样隐性债务,就会变成显性债务,成为受监管的债务,这才是这次化债的一个核心。
经过这次化债,至少市场一直比较担心的地方债危机,是暂时消除了,起码最近这5年是不需要担心地方债危机。
至于5年之后,我们跟美国的博弈也差不多能水落石出,并且随着经济发展,到时候要化解地方债压力,可以有更多的措施。
比方说,我之前一直提到过的,用国债置换地方债的大招,其实这次是都还没有动用。
可以看出,我们这次化债思路,整体还是比较稳健的,这并不是大水漫灌,而是“置换存量隐性债务”。
在这次会议的说明里,其实有很多信息值得关注。
其中提到推出这6万亿置换隐性债务的原因是,“2024年以来,受外部环境变化和内需不足等因素影响,财政收支矛盾突出,税收增长不及预期,土地出让收入大幅下降,与各地此前对化债资源的预期有一定差距,化解存量隐性债务难度增大。”
我们当前面临的困难,这段话是讲得很清楚了。
其中还提到,“增加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置换存量隐性债务:
一是不增加政府债务总体负担,不改变地方偿债责任;
二是考虑隐性债务和法定政府债务之间的利差,预计可累计节约利息支出约4000亿元;
三是推动解决地方各类“三角债”问题,提振经营主体信心,降低金融机构呆坏账损失;
四是支持地方卸下包袱、轻装上阵,扭转存量债务过度占用财政资源的困境,腾出更多资金解决基层“三保”及经济发展堵点问题,优化政府投资布局,推动高质量发展。”
这几点要怎么理解呢?
我举个例子,一个人总债务是100万,其中80万债务是跟银行借的显性债务,利率低;20万债务是跟民间高利贷借的隐性债务,利率非常高。
现在这个人偿债能力出现问题,所以,就让银行安排了一笔20万元的新增贷款,置换掉他借的民间高利贷。
这样一来,虽然这个人欠银行的钱,从80万,提高到100万。但这个人的总债务是不变的,仍然还是100万。
只是把这个人,欠高利贷的20万,置换成欠银行20万。
而且置换之后,这个20万的还债周期就被延后了,可能本来这20万的高利贷是明后两年就得还上,现在变成欠银行,利息少了,还债周期也拉长了,那么债务压力自然就降低了。
是这么一个化债思路。
这是债务置换,不是大水漫灌,对地方来说,他手头上的钱,其实并没有增加。他拿到这个钱后,都是专项用于隐性债务置换。
但对于地方财政来说,至少地方的财政压力就没那么大了,还是能起到一些宽松效果,至少一些地方连工资都发不出去的现象,会减少。
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要化债的原因,就是为了“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
而且,这个也不算是中央给地方债务兜底,因为只是债务置换,地方的债务仍然是地方偿还,所以提到“不改变地方偿债责任”。
我个人是认为,这样的化债措施,还是比较稳健的。
如果中央给地方债务兜底,那么很容易让地方养成懒政思维,会让地方继续出现大手大脚乱花钱的问题。
包括之前为什么地方会增加这么多隐性债务,也都是需要吸取的深刻教训。
总体来说,这次的增量措施,核心在于化债,是债务置换,目的是为了三保。
跟2008年的4万亿是有很大区别,2008年4万亿是直接扩大财政支出,是直接印钞举债,跟这次的债务置换是有本质区别。
再来说说围绕这件事情背后的预期管理。
对于这次落地的规模数字,整体还是比较符合我自己预期。
我昨天的股市短评文章里有说:“除非是把原本要发的存量专项债算进去,我们现在每年都得发几万亿的专项债,如果把存量算进去,要凑够10万亿是很正常的。”
这个3年增量6万亿,还是超出我自己预期,我预期是2-3年内落地3万亿-5万亿的增量。
我自己是认为,增量6万亿这个力度已经是很大了。
但我个人预期不重要,关键得看市场预期,以及市场的反应。
由于我们预期管理做得不好,还经常被外媒搞反向预期管理,把本来好好的事情,愣是变成了利空。
所以,我昨天也提醒过:“这外媒小作文,先把存量算进去,舆论上宣称10万亿的预期。结果实际增量出来没有10万亿,有些人就会打着不及预期幌子去做空。这种刻意拔高预期,是典型的反向预期管理,会把本来好的事情,渲染成不好的。”
目前来看,情况确实如此。
虽然今天出来的落地措施,也可以归纳为“6+4+2”。
但这个跟昨天外媒小作文渲染的“6+4+2”有很大区别。
昨天外媒是炮制了个新的小作文说“6万亿化债、4万亿回购房地产、2万亿刺激消费”,但显然这只是外媒在造谣。
我很早就说过,外媒炮制的这些小作文,经常是半真半假。比如说这次外媒的小作文,就是典型的半真半假,“6+4+2”这个数字能对上,但内容却是大相径庭,数字对了,内容是假的。
外媒渲染的小作文,给人感觉是12万亿都是增量措施。
但昨天股市就因为外媒炮制的小作文,而出现大涨。
那么这里问题就来,外媒渲染这个增量12万亿的小作文预期,把市场预期拔高到增量12万亿,但结果出来不到增量12万亿,或者这12万亿的具体内容,跟外媒渲染的完全不一样。
那么市场可能就会因为不及预期,而出现大跌。
这是典型的反向预期管理,故意跟你拔高预期,然后去恶意做空。
所以,今天下午在6+4万亿这个数字公布后,不出意外的,海外的A50指数马上出现一波跳水,短时间跌幅达到2%;
这其实,也是外资在刻意制造这种反向预期管理的效果,把本来一件挺好的事情,愣是给制造成利空的效果。
其实最早国内的机构预期,都是在3万亿-5万亿的水平,6万亿已经算是超预期了。但外媒的小作文渲染了10万亿,甚至12万亿。
这里最大问题在于,市场狂热的情绪,信了这种外媒小作文的刻意拔高预期,导致市场的走势是按照12万亿的预期去提前运行,那么最终落地的结果出来,就变成不及预期。
问题关键不在于外媒渲染了小作文,因为我们也不能堵上外媒的嘴。
最关键是,市场里的很多资金,相信外媒渲染的小作文,这就导致市场的预期管理被外媒所引导干扰。
因为市场提前按照外媒渲染的小作为去炒作,才会导致实际落地的结果因为达不到外媒渲染的小作文,才会让本来挺好的一个利好消息,愣是变成了对市场利空。
在如何做好预期管理这件事情上,我们还是有很长的路要走。
但是,我们也需要清醒的知道,外媒对我们预期管理的干扰,也只能是起到一时的混乱效果,并改变不了长期趋势。
好的预期管理,可以短暂把利空变成利好,但并不能把利空真正变成利好。
坏的预期管理,虽然会短暂把利好变成利空,但也并不能把利好真正变成利空。
这只对股市有短期影响,预期管理做得不好,会加剧金融市场短期暴涨暴跌。
好的预期管理,是为了减少金融市场短期暴涨暴跌。
但预期管理,改变不了股市的长期运行趋势,只对短期走势有影响。
所以,我们仍然需要做好预期管理,但也不要只看到预期管理,而忽视了事情本质。
A股投机属性比较强,容易被外媒小作文影响,喜欢擅自提高预期而暴涨,又喜欢擅自失落而暴跌。
但我们需要客观了解到,这次的增量6万亿+存量4万亿,对于我们化解地方债压力,是有很大帮助。
至少未来5年内,暂时是不用担心有地方债危机。
这归根结底来说,就是一件好事。
特别是在美国和我们搞金融战的节骨眼,提振市场信心是十分重要的。
我今天下午在B站动态里提到这个事情,有个读者的留言,我觉得比较形象,我这里也贴一下:“你预估老板给你发绩效3万,同事小道消息说要发10万,你好开心,结果发下来才6万,本来是超预期的好事但是现在你很失望。但后来,你回头想想,发现这6万绩效也是一件很不错的事,比自己最早预期的3万要多很多,于是失望消失,脸上重新露出笑容。”
预期管理,改变不了事实,但可以改变我们的心态。
而在金融市场和舆论里,心态很重要,因为心态会影响信心。
而信心是现代金融和经济体系的基石。
今天文章就到这里,另附我写的资讯短评《多数德国人希望尽快举行新一届大选;欧洲担心特朗普;日本9月家庭消费支出减少1.1%(11月8日)》
我是星话大白。
我不接广告、不加人、不荐股。
原创不易,多谢赞赏支持!

大白话时事
全网笔名:星话大白,每天分析财经时事。环境狂热时,提醒风险。环境恐慌时,做心理按摩。不接广告,外面有骗子假冒,注意防骗。个人创作,欢迎关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