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者中的碧桂园,可驾驭各种文风,有时半小时搓一篇。喜欢写作实验,所以可能会有怪文甚至烂文混于我作品中。波士顿大学日前宣布将在下一个学年停招哲学、英语、历史等十几个文科及社会科学专业的博士生,这一举措立即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讨论。
作为一所全球知名的高等学府,波士顿大学的决策不仅意味着该校在学术方向上的一大调整,也为正在迷茫的年轻一代敲响了警钟——在科技、经济迅速变动的时代,人文学科的前景究竟如何?更广泛地说,文科教育是否已经走到了它的尽头?
我们不禁要问:哲学等人文学科的未来是什么?它们在当代社会中还有何种意义和价值? 这些问题的提出,不仅与波士顿大学的决策息息相关,更与全球范围内的教育、就业乃至文化氛围密切相连。文科,尤其是哲学,曾经是塑造文明思想、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力量;而如今,它似乎正面临着来自多方的冲击。全球范围内,顶尖学府减少或停招文科生的新闻似乎越来越多的出现,国内外的就业市场对文科人才的需求不容乐观,社会对于哲学、历史、文学等学科的关注度似乎逐渐降低。我们是否已经走到了一个文化“转折点”?当经济效益和科技发展成为衡量教育成效的核心标准,文科教育的立足之地是否岌岌可危?
然而,倘若仅仅从就业市场的角度来解读文科教育的未来,这不仅是狭隘的而且是容易被掩盖的。要理解“文科还有未来吗”这一命题,我们需要超越眼前的危机,从历史的维度,乃至哲学的高度来审视这一问题。文科,尤其是哲学,作为人类智慧结晶的代表,它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某一领域的学术成就上,更多的是在人类社会的文化传承与精神建设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此外,由于社会生产结构和就业话语权力的变化,往往导致当今社会文科就业方面需要自证,就会陷入双方暗自较劲的状态:文科专业和文科人才支持方要不断自证就业之清白,文科唱衰方则通过新闻、案例佐证文科没有未来。这使得只要出现文科专业缩招调整或就业不利信息往往都会被放大,反而掩盖了文科就业的真实情况。
我们如何看待文科的历史意义?它如何与人类文明进程紧密相连?而在当今这个充满变革与挑战的时代,文科又如何找到新的生命力?波士顿大学的决定固然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反思的契机,但它不应仅仅是一个局部事件的反映,而是应当作为一个切入点,引发我们对文科教育未来的深入思考。哲学与文科教育的未来,并非只是面临一种“是否存在”的简单选择问题,而是如何在全球化、科技化浪潮中,调整自身结构,创新教育模式,最终服务于社会、文化与人类思想的更加多元化需求。
本文我们将从全球文科教育的变革与就业市场的变化出发,回溯哲学和文科的历史脉络,分析它们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与未来发展方向。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希望能触及更深的思考:文科教育的真正意义,是“就业”的问题,还是“人类精神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文科的未来,或许不仅仅取决于学术界的决策,更多的是在时代的变革中,文科如何找到自己的重生路径。
波士顿大学停招哲学及其他人文学科博士生的决定,不仅仅是对个别学科的调整,更是对全球文科教育趋势的一种缩影。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传统文科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不仅是学科设置的变化,还有与就业市场紧密相关的矛盾与冲突。在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文科教育的受挫并非偶然。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学费的飙升、债务危机的加剧,许多名校开始面临经济压力。为了保持财务的健康,大学们开始大幅度削减或合并低需求的学科,文科尤其成为重压下的首要目标。与此相对的,是STEM(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学科的崛起,这些学科不仅能够吸引更多的投资,还能满足数字经济时代对技术型人才的巨大需求。STEM领域的兴起,让传统文科尤其是哲学、历史等学科的就业面临挑战。2021年,纽约大学不再招收英语系博士生,芝加哥大学暂停了比较文学系博士招生,布朗大学暂停招收美国研究、历史学、政治学的博士生,阿拉斯加大学更是宣布一次性暂停39个人文社科领域的本硕博项目。根据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的数据,2010年至2021年,外语、文学和语言学领域授予的学士学位数量每年下降25%。(刘彩之.(2024).人文学科的生存空间在哪里 ——部分国家人文学科发展趋势观察.中国教育报)这种现象并非孤立的,而是全球范围内普遍的趋势——大学越来越倾向于提供与市场需求更直接对接的学科,跨学科的设置日益突出。就比如近年来兴起的数据科学、人工智能等新兴学科,在这些学科中,人文学科的哲学和伦理学逐渐成为技术发展的基础。尽管如此,许多文科专业仍然面临被边缘化的局面。与西方国家的情况不同,中国的文科教育正经历着不同的变革。在过去几年中,国内部分重点大学对文科教育的重视程度出现波动。尤其是在中西部地区,一些高校在资金短缺、资源分配不均的情况下,将更多的资源投向了科技类学科。尽管如此,随着国家对社会科学、哲学等领域的重视,文科教育依旧保有一定的生机。中国在文科领域的政府政策支持,尤其是在哲学学科方面的扶持措施,逐渐推动了国内文科教育的转型与发展。通过对文科教育的深化改革,一些高校开始注重培养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以应对快速变化的社会需求。在发展中国家,文科教育的现状则更加复杂。许多国家的教育资源被过度集中在技术和应用学科上,导致人文学科面临严重的边缘化问题。这种现象不仅影响到教育体系的多样性,也可能对社会文化的传承和创新造成不利影响。由于经济资源的有限性,发展中国家在文科教育上的投资显得尤为紧张,这使得全球文科教育的格局显得更加不均衡。文科就业市场的变化无疑是波士顿大学作出停招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年来,文科专业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下降,尤其是在高薪行业和技术行业的就业机会方面,文科生常常处于不利地位。哲学、历史等传统文科的就业率普遍较低,薪资水平也远不及STEM类学科。这一差距不仅体现在起薪上,文科毕业生在职业发展过程中晋升的空间也相对狭窄。然而,尽管如此,文科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路径并非完全封闭。随着跨学科教育的兴起,许多文科专业的毕业生开始转向更具创新性的领域。尤其是在数据科学、人工智能等新兴行业中,文科毕业生的批判性思维、沟通能力、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等特质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青睐。具体而言,哲学、社会学、伦理学等学科的知识,能够为这些行业提供在道德、伦理和社会责任等方面的专业视角。例如,在人工智能领域,伦理学与哲学不仅能帮助企业制定更为合理的产品设计方案,也能引导技术发展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社会。此外,文科毕业生进入的传统领域,诸如教育、传媒、公共服务等,尽管竞争激烈,但仍然提供了一定的就业机会。与技术领域相比,虽然这些行业的薪资较低,但文科毕业生往往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独特的价值。比如,在教育和文化行业中,哲学、文学、历史等学科的知识可以深度融合并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这也是文科人才的一大优势。尽管全球文科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但在就业市场变化的背景下,跨学科的转型与创新提供了文科专业就业的新机遇。文科的未来,不仅仅是历史的回顾与文化的传承,更是应对当代科技革命和社会变革的关键。哲学的历史起源与人类文明息息相关。无论是在古希腊的学术殿堂,还是在中国的儒家书院,文科教育不仅传递知识,更塑造了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在古希腊,哲学作为对“智慧”的追求,揭示了人类思想的深度与广度。柏拉图的《理想国》不仅是西方政治哲学的奠基之作,更标志着哲学对教育、道德与社会构建的影响。他所提倡的“理性王国”并非一个空洞的乌托邦,而是一个有着严密理性基础的社会秩序。这种思想体系,至今依然渗透在现代西方教育和社会结构中。而在古罗马,哲学更是与政治学、法学密切相连,形成了西方法治思想的根基。从斯多噶学派到西塞罗的政治理论,古罗马的哲学不仅塑造了公民身份的意识,也为后世的法律与社会结构提供了思考框架。与此同时,中国古代的文科教育也不遑多让。儒学的“仁爱”思想、道学的“无为而治”,以及法家的严格法治理论,不仅定义了古代中国的治理哲学,也深刻影响了整个东亚文化圈的教育体系。尤其是在科举制度的推动下,文科教育成为了阶层流动和国家治理的核心。以儒学为基础的科举考试制度,培养了大量精英士子,他们不仅是政治的支柱,更是文化和社会价值的传播者。这些历史遗产,至今依旧在中国乃至其他东亚国家的教育与文化体系中保留着深刻的影响。进入中世纪,西方的哲学与神学结合,形成了一个以基督教为核心的学术世界。托马斯·阿奎那等神学家将古希腊哲学与基督教神学结合起来,为中世纪的大学教育奠定了基础。尽管这一时期的哲学更多地服务于宗教信仰与教义的解读,但它对个人道德、伦理学以及社会秩序的深刻探讨,仍然影响深远。然而,文艺复兴与启蒙时代的到来,无疑是文科教育历史上的一次巨大飞跃。在文艺复兴时期,艺术与哲学相辅相成,学者们试图恢复古典文化的荣耀。在这场文化复兴中,哲学、历史和文学等学科不仅帮助欧洲走出了中世纪的阴霾,更孕育了现代思想的核心理念。启蒙时代的哲学家如伏尔泰、卢梭、康德等,推动了对理性、自由与平等的追求,他们的思想为现代社会的伦理观、政治体制和人权观念奠定了基础。尤其是在哲学的引领下,现代大学的教育模式逐渐成型,文科教育成为了知识传递与社会进步的主要渠道。到了近现代,文科教育逐步专业化,尤其是在西方国家。大学教育的标准化和学科化使得哲学、历史、文学等学科不仅仅是文化的象征,更成为了知识生产和社会科学的支柱。然而,随着科技与经济的急速发展,许多国家开始重新审视文科的角色。在全球化与技术革命的背景下,哲学、历史等学科不再仅仅是历史的见证者,而是社会未来的重要参与者。以哲学为例,它不再仅仅关注抽象的伦理学问题,而是深入到人工智能、基因工程、气候变化等现代议题的探讨中。伦理学和社会学在科技行业中的应用,已经成为当下学者与企业共同关注的话题。例如,哲学家们通过对人工智能伦理的讨论,推动了各国政府和科技公司在AI技术发展中的道德框架建设,确保这些技术不会对社会造成潜在的负面影响。此外,哲学和历史的现代价值还体现在它们对公共道德与文化传承的作用上。在全球化背景下,文科不仅仅是学术讨论的空间,它更是反思和批判社会现象的工具。哲学作为“批判的艺术”,在今天依然能为社会提供反思的视角。在中国,儒家文化的再审视,历史对民族复兴的呼唤,都证明了文科教育对于构建社会价值观与文化认同的不可替代性。文科教育不仅仅是培养学术人才,更是社会文化的滋养池。在这个信息化、全球化和数字化日益加速的时代,哲学与历史等学科的深刻性、批判性和跨文化性,使得它们在社会问题的解决中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在当今这个充满技术创新和快速变化的时代,文科教育的未来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然而,这些挑战同时也孕育着转型和创新的巨大机会。对于那些认为哲学、历史等学科已经“过时”的人来说,或许是时候重新审视这些学科在新世纪中的核心价值,尤其是在跨学科整合、社会责任以及技术融合的背景下,文科教育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文科的未来不在于固守传统,而在于如何创新其学科结构与教育模式。跨学科整合的趋势,正是文科教育在现代社会中寻找出路的一种重要方式。哲学不再只是哲学系的专属领土,而是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技术学科深度交织。例如,伦理学与人工智能的结合,已经成为当代哲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如何在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中处理伦理问题?机器是否能够具备道德判断?这些问题不仅仅需要技术专家的解答,还需要哲学家深刻的思考与判断。同样,社会学与数据科学的融合也正悄然改变着文科教育的面貌。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时代,数据的处理与解读不仅仅依赖于技术能力,更需要具备对社会结构、历史脉络和文化差异的深刻理解。跨学科的合作能够拓宽文科的职业路径,同时也能让传统学科与现代科技紧密结合,推动社会发展。然而,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将这些学科与实际社会需求相结合,转化为具有实践意义的知识。传统的文科教育常常局限于课堂与学术论文,而现代社会需要的是能够推动社会变革的创新性思维。通过学科融合,文科教育能够在培养思辨能力的同时,更好地解决当今社会的问题。例如,文化产业、公共政策、环境哲学等新兴领域的崛起,不仅为文科毕业生开辟了新的就业渠道,也为社会提供了更多的智力支持和创新方案。面对文科教育的变革,全球教育体系也在不断调整其方向。从教育的形式到教学的内容,全球文科教育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改革。首先,全球视野对于文科教育的影响日益增大,尤其是在跨国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文科教育的普遍价值和竞争力需要进一步加强。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塑造文科教育的独特优势?答案在于其独特的社会责任感与时代使命感。在全球化浪潮中,传统的文科教育面临着技术与知识的“碎片化”趋势。为了应对这种挑战,教育模式必须向更具灵活性与包容性的方向发展。新型教育模式如在线学习、项目驱动学习等已经开始得到广泛应用。这些新模式不仅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还能在内容上与时代的需求相匹配。例如,许多大学已开始推出哲学与科技、文学与商业相结合的跨学科课程,这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就业前景。与此同时,文科教育的社会责任感正在不断升温。在信息化时代,知识不仅仅是学术圈的专利,它需要服务于社会,并对社会做出贡献。文科的社会功能越来越得到重视,特别是在公共哲学、社会伦理、文化创新等领域,文科知识正在通过各类实践活动在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例如,哲学不仅限于书斋,而是逐渐融入到现代社会的公共空间,成为市民社会对话的重要工具。这种转变并不意味着哲学脱离学术,它仅仅是在更广泛的语境中获得新的价值体现。在跨界就业和职业转型方面,文科学生的多元技能成为了他们进入职场的关键。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技术革命的推进,文科毕业生的就业环境也经历了深刻的变化。曾经以高薪、高职位为目标的传统行业不再是唯一的选择,文科学生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职业路径。哲学、文学、历史等传统学科的学生在跨界就业时,能够通过批判性思维、沟通能力、文化理解等软技能,走向社会企业、非政府组织、文化创意产业等新兴领域。在这些领域,文科毕业生能够发挥自己独特的优势,推动社会变革和文化创新。例如,哲学家与社会学家可以参与到环境伦理学、公共政策设计、甚至企业社会责任的制定中。而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更为文科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电影、音乐、文学等领域不仅需要创作人才,更需要文化评论、文化策划等复合型人才。跨界就业的成功并非易事,文科毕业生需要更加注重提升自己的多元化能力。这不仅仅是对学科知识的拓展,更是对全球化、多元文化、技术发展等领域的深入理解。未来的文科教育不仅要培养学者,更要培养具有跨学科视野和社会责任感的全球公民。文科的未来,尤其是哲学,面临的挑战是显而易见的。波士顿大学宣布停招哲学博士,正如一枚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各方的广泛反响。这一决定不仅仅是教育政策的一个波动,更是对文科教育价值和未来方向的深刻反思。尽管如此,哲学和其他人文学科的核心地位,并不会随着这一波短期的冷风而改变。或许,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文科教育的定位,如何在全球化与科技化的浪潮中寻找到其不可替代的价值。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往往源自哲学。从柏拉图到康德,再到当代的尼采、维特根斯坦,哲学不仅塑造了我们对世界的理解,也帮助我们形成了对自我与他者的认知。现代社会的复杂性以及日益增长的伦理问题,无不依赖哲学的深度思考和理论支撑。科学技术无疑为我们提供了更强大的工具,但哲学却为这些工具提供了意义。无论是人工智能的伦理困境,还是气候变化的全球责任,哲学所赋予的深刻思考,仍然是我们在数字化社会中的指路明灯。那么,为什么波士顿大学等高等学府会做出停招哲学博士的决定呢?一个核心原因是哲学的价值往往无法通过直接的经济效益来衡量。当今世界,尤其是美国,逐渐更注重学科的市场价值和即时回报。在这一背景下,理工科和商科的高回报率让它们成为了学术设置的宠儿,而哲学、历史等传统文科则成为了“奢侈品”,逐渐被边缘化。然而,文科的不可替代性,正体现在其深度的文化传承和对人类根本问题的探索。文科教育并非一成不变。事实上,正是在这种压力下,文科教育开始发生了令人兴奋的转型。哲学,历史,甚至文学,这些看似古老的学科,正在找到新的生命力。跨学科的融合成为了未来文科教育的一个重要趋势。哲学与科技的结合,社会学与数据分析的整合,伦理学与人工智能的共舞,都成为了当今文科专业的新生力量。尤其是哲学,正逐步“科技化”。在人工智能日渐渗透各行各业的今天,哲学家对于伦理和道德的深刻理解,成为了科技发展的重要指南。例如,人工智能算法中的“偏见问题”,正是哲学家们从道德和伦理角度提出的核心挑战。科技不应当只由工程师和程序员来定义,它的未来还需要哲学家的参与,特别是从伦理学的角度去审视。这一倾向也体现在哲学的学科建制上,继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开设应用伦理之后,国内高校将拟新增17所应用伦理高校。(思庐一直在关注应用伦理的发展,并建了应用伦理的考研交流群,如果你有申请兴趣或想了解的,请添加助教老师咨询)扫码添加,回复【应用伦理进群】
(工作时间回复~)
除了与技术的结合,文科教育也在逐渐“社会化”。现代社会对社会责任和人文关怀的需求不断提升。哲学和社会学等学科,不再仅仅局限于学术研究领域,而是走向了更广泛的社会应用。从企业伦理到社会政策,哲学家们的参与,不仅能推动社会的伦理反思,也能为政府决策、企业发展提供道德指南。2021年上海市科委、市发改委、市人社局、市经信委、市教委和市地方金融监管局等六部门共同印发了《上海市重点领域(科技创新类)“十四五”紧缺人才开发目录》,目录包括基础研究类、应用技术类、实验技术类等领域的23大类239小类人才。其中就包含“科技哲学研究人才”、“科技伦理审查评估人才”,都是「十分紧缺」。当我们谈论文科的未来时,我们并不只是谈论一种学术能力或是知识体系的延续,而是在讨论其对社会文化、公共伦理和全球治理的深刻影响。在全球化、信息化日益加剧的今天,文科教育为我们提供了对复杂问题的透彻洞察力。哲学教育并不仅仅是为了培养未来的学者,它同样关乎于培养能够在全球化背景下进行深度思考的公民。例如,当前全球面临的气候变化问题,正需要文科领域的智慧。如何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如何在全球范围内实现社会公正?这些都不是纯粹技术问题,它们涉及到深刻的伦理、政治和社会学问题。文科教育的价值,正是在于培养能够进行这种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人才。此外,哲学所提供的批判性思维,也正是当今社会所急需的能力。在科技和商业驱动的世界中,哲学训练的批判性思维不仅能让人们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更能帮助个体在面对信息过载、假新闻和情感操控时,作出更加理性和明智的判断。思考本身的力量,永远不应低估。尽管波士顿大学的停招哲学博士决定可能为哲学和文科教育的未来蒙上了一层阴影,但这也促使我们对文科教育的价值和未来发展进行了更加深刻的反思。哲学及其他文科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培养学术研究者,更是为了培养具有批判性思维、社会责任感和文化传承意识的公民。文科教育的未来,充满了转型的机会。通过跨学科的融合、技术化的进步以及社会化的扩展,文科教育不仅能焕发新的生机,也能为当今社会的复杂问题提供深刻的解答。未来的哲学,必将不仅限于学术领域,它将在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找到自己的价值和意义。
大家好,我是苏子建。
如果大家对于做哲学·分析&评论相关的其他话题感兴趣,请评论区留言。欢迎👏关注我的栏目👉子建的思庐别院·专栏
今日文中谈及哲学和人文社科的新出路,目前已经在落实的就是应用伦理(哲学专硕),如果你是科技(尤其AI)、教育、医疗等领域的在职人员,需要应用伦理的相关知识,或者未来计划从事科技/应用伦理的工作,那可以加入思庐旗下考研项目「应用伦理」交流群。
扫码添加,回复【应用伦理进群】
(工作时间回复~)
点击关注,获取更多资讯
👇👇👇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更多关于「应用伦理」的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