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岁是情绪脑发育的关键期,有情绪不是孩子的错,不要责怪孩子。

2020-03-05 16:21  

以下内容均来自【中国儿童情绪管理】一书,为没有时间看书的家长们做了部分优秀段落摘抄。以下是本书作者简介

1,脑科学家发现,情绪是人脑的高级功能,以杏仁核为核心的广泛联结的神经回路在情绪调节中起着重要作用,又被称为“情绪脑”。情绪情感与主管智力发育的大脑皮质有密切联系,这种联系在孩子1岁左右迅速形成,以后不断经历的情绪体验会定型这种联系通道,进而使其形成稳定的反应习惯。0~6岁是情绪脑发育的关键期。

情绪脑控制着人的喜怒哀乐,对人的学习、记忆、决策以及生存和适应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从小呵护孩子的情绪、培养孩子良好的情绪管理习惯非常重要。

2,良好的智力发展需要健康的情感来保驾护航,一个自信乐观的孩子会以持续阳光的心态沉浸在学习与生活中,这必然促进孩子的智力发育。即使智商很高的孩子,也会不断遇到各种各样的疑惑和困难,这时他需要健康的情绪情感来调节自己,否则孩子心情郁闷、思维凝滞,他的快乐与发展将同时受阻。再者,孩子在健康成长中遇到的很多问题,例如任性、攻击、自私、冷漠、孤僻等,都与情绪情感发育不良有很大关系,所以家长要像重视孩子的智力发育一样重视情感教育。

3,有情绪不是孩子的错,不要责怪孩子。每一种情绪都有一个自然的来去过程,孩子完整地体验自己的情绪过程是心灵和精神成长的必要条件,所以家长不要遏制和压抑孩子的情绪。例如,孩子因为玩具被抢而哭的时候,家长可以对他说:“妈妈知道你很愤怒,气得想哭,想哭就哭一会儿吧。”可是有的家长却对孩子说:“玩具被抢了,有什么好哭的?又不是什么好玩具!再哭,妈妈就不理你了!”这种方式既有威胁,又有利诱,还有责备,可能会阻止孩子的哭闹,但是对提高孩子的情绪管理水平没有效果。

4,从某种意义上说,良好的早期教育就是在孩子的心灵里植入积极的潜意识。积极的潜意识源于孩子健康、安全、愉快的生活体验,消极的潜意识形成于不安、紧张、焦虑的生活体验。因此,在人生之初,对孩子潜意识的教育首先需要营造良好的环境。

5,孩子出现消极情绪常常是不由自主的选择,是他没有能力选择更好的情绪表达方式,也没有得到家长的及时关注与科学引导所导致的

,所以家长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的情绪表达方式很重要。家长以适度、适时、适宜的原则帮助孩子管理情绪,做到既善待自己又善待他人,就会引导孩子学会使用健康的情绪表达方法。

6,孩子的个体差异会给家长带来一定的压力。有的孩子天生就属于困难型或迟缓型气质,适应外界环境比较慢,容易发脾气,安抚难度大,家长因此会产生一定的挫败感。有的孩子比较内向、安静,不爱表现自己,可能让妈妈觉得孩子不够自信、自己没教育好孩子。另外,孩子的发展速度有快有慢,如果自己孩子的发展速度暂时不及同伴,妈妈也容易急躁焦虑。但个体差异是天生的,是孩子的特点,而不是缺点,妈妈减压的最大理由就是孩子的个体差异需要无条件尊重。

7,0~3岁孩子的成长具有特殊性,他不吃“教育”这一套,只认“自身发展大纲”。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维果斯基说:“3岁前儿童教育的特点是,这一年龄的儿童是按他自身的大纲来学习的,他们所经历的阶段的顺序性,是由儿童从周围环境中攫取什么来决定。”这就是说,3岁前宝宝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他们学习什么,完全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来选择,而不由家长的意志来决定。每个孩子的成长都有自己的时间表,相对早点儿或晚点儿都没有关系,家长急于干预反而欲速则不达。

8,从人权的角度来说,只要成人就可以结婚生子,成为家长;但是从心理的角度来说,成人不等于成熟,家长也有合格与不合格之分。年幼的孩子对家长的依赖性很强,家长就是他学习和效仿的榜样,所以个性成熟的家长就为孩子提供了正面的学习榜样,个性不成熟的家长则为孩子树立了负面的学习榜样。

9,彼得·D.乌西斯曾经说过:“婚姻的价值不在于大人养育了孩子,而在于孩子造就了大人。”华兹华斯则说得更加激进:“孩子为成人之父。”所以,伴随孩子一起成长,为孩子的健康发展而做自我改变,是家长不断走向成熟的必由途径。

10,共情是家长降低自己的心理年龄,返回人生的原点,根据孩子的阅历、理解能力、做事方式以及情绪调节水平来理解孩子的心灵,进而感受到孩子的困惑烦恼与喜怒哀乐。与孩子共情的家长不会觉得孩子的行为是不可理解的,也不会认为孩子的事情无足轻重或者小题大做;得到家长共情的孩子觉得自己得到了理解与尊重,进而对家长产生信任与安全感。有了这样的心理基础,孩子的心情才会平静下来,理智与认知才能恢复正常水平,才有可能进一步接受家长的批评与教育。

11,当孩子出现攻击行为的时候,家长首先要做的事情是避免矛盾和攻击升级。因为孩子完全处于非理性状态,这时候批评教育反而使孩子的反应更糟糕。但这不意味着完全放任孩子,家长可以用亲切的语言接纳他,但用坚定的语气拒绝他。家长蹲下来跟孩子平静地说:“妈妈知道你的心里很难过。”在接纳和关怀他的同时用坚定的语气继续说:“但是妈妈不喜欢你那样说话(或踢打),我们能不能想想其他好办法呢?”孩子能读懂家长的语气和表情,他从家长那里既得到了情感支持又受到了理性引导。

12,只有孩子的心理发育达到一定水平他才能做到发自内心地谦让,即孩子必须有换位思考的能力,有“送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心理体验。可幼儿的思维特点是以自我为中心,心理满足的体验建立在个人需要是否兑现的基础之上,所以家长对孩子的谦让教育不要强求一步到位,更不能超越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而提出过高的要求。当然也不是说家长就无所作为了,或者认为谦让教育没有必要了,任何一种美好品德都是从小渐渐养成的,孩子一点一滴的积极体验都将促进他最终形成美德。

13,自我控制是孩子发展起来的内在自我力量,而不是外在他人力量。研究发现,权威型的亲子关系有助于孩子发展自我控制能力,而专制型和放任型的亲子关系不利于孩子发展自我控制的能力。因为专制型家长在教养方式上依赖惩罚,惩罚可以暂时抑制孩子的不良行为,但是不利于孩子内化家长的教导,孩子是慑于家长的严厉才被动服从的,所以他的心理发育只停留在外在的他人控制水平上,一旦缺乏家长的管教与控制,孩子就不再对自己加强管理。放任型家长则对孩子缺乏约束与教导,孩子的规则意识建立不起来,自然随意妄为,无从锻炼自我控制的能力。

权威型家长既对孩子有教导,又鼓励孩子发展独立性,亲子之间交流、沟通和商量的机会比较多,孩子在理解的基础上逐渐内化家长的有益教导,即便遇到困难、犯了错误也不害怕、不逃避、不撒谎,而是坦然接纳现实、积极接受帮助、主动调节自我。因此,孩子可以真正成为实现自我控制的主人。

14,每个孩子发脾气的表现不一样,家长可以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让他的情绪得到宣泄,并且达不到要挟你的目的。比如,有的孩子打滚,家长干脆拿一块大毯子,让他打滚,等他“锻炼”完身体,感到累的时候就自动停止了;有的孩子爱摔东西,家长拿一个耐摔的东西,随他去摔,他摔一会儿就觉得没意思了。同时,这两种行为对他也失去了满足自己愿望的工具意义。

15,忍耐是养育孩子必备的心理素质,而且完全不是出于被动无奈才去忍耐,而是因为百分之百的爱与坦然的接纳才去忍耐。忍耐意味着家长允许孩子依据自己的时间、速度与节奏进行游戏与活动以及适应新环境,而不是按照父母的主观愿望和要求去做这些事。如果孩子正处于6个月~2岁的特殊依恋时期,那么家长就要毫无怨言地接受这一特点,慢慢等待和帮助孩子逐步适应新人和新环境。当经历了一个完整的“纠结”过程,孩子必然能够成长一大步!

16,认可孩子有权利愤怒。愤怒是孩子自我肯定的表示,说明他有勇气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需要,而一个不敢怒或者敢怒而不敢言的人,很有可能形成抑郁情绪,或者积累抑郁情绪超过极限而突然爆发。所以,家长要把孩子愤怒的权利与愤怒的行为方式区分开来,由于孩子的行为能力有限,他们通常用不恰当的愤怒方式行使自己的愤怒权利,以致家长拒绝孩子愤怒行为方式的同时也否定了孩子的愤怒权利,而家长应该做的事情正是尊重孩子愤怒的权利,引导孩子学习用正确的方式表达愤怒。尊重孩子愤怒权利的一个方法是用眼神和言语帮助孩子确认自己的情绪状态:家长蹲下来,用平静的眼神看着孩子,也鼓励孩子看着自己,并平静地问他:“你是不是生气了?”“看得出来你愤怒了。”孩子能感受到家长是在理解、认可和接纳自己的愤怒情绪,这有助于他减缓愤怒的情绪。

17,孩子的性情深受家庭环境的影响。研究发现,经常目睹家长之间争吵、挑剔与不和的孩子,在情绪情感和社会性发展方面显著低于和睦家庭的孩子,容易表现出自卑、怯懦、冷漠、压抑、多疑、攻击等性格缺陷。这一方面与模仿家长的攻击性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孩子生活在压抑的家庭环境中有关——他们积累了太多的不良情绪需要发泄。所以,为孩子营造和谐的家庭生活环境对孩子的情绪发展非常重要。

18,分享玩具有时是与小朋友共同玩,有时是暂时借给小朋友单独玩,后者需要孩子有更加成熟的归还意识才能做到。在家里家长很少借孩子的东西,所以孩子很少积累有借有还的生活经验。一旦出门了,尽管家长费劲地解释:“小朋友是借你的玩具,玩一会儿还会还给你的。”孩子还是不愿意,就是因为他不知道有借有还的操作意义。因此,可以在家对此进行模拟练习,故意借一借孩子的画笔、皮球、积木,答应10分钟之后还给他,还的时候突出:“宝宝,这是刚才妈妈跟你借的画笔,现在还给你,谢谢!”久而久之,他就明白了所谓借其实就是东西暂时离开自己,过一会儿还会回来的,自己没有什么损失。

如果你觉得这些内容对你有帮助,转发到朋友圈让更多的人受益吧。

我会不定期分享自己看过的育儿书籍,和自己的育儿经历,扫码关注我吧!

柏溪大拇指YEY
孩子如花,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花期,有自己独有的色彩,有的花期早,有的姗姗来迟。只有静下心来,慢慢欣赏,才能等到孩子独有的花期。默默耕耘,静待花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