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零零散散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查阅了一些资料,对比分析了一下,试着看看能不能把这个问题理理顺。
剪力墙平面外失稳破坏
在新西兰的地震中,有出现剪力墙的腹板压曲、平面外失稳的破坏。这多半是由于墙的厚度较薄,轴压力大引起的。
稳定验算方法
这是《高规》给出的验算公式(D.0.1):
其中各符号代表的含义为:
• q: 某截面上单位长度的轴向荷载;
• Ec : 混凝土的弹性模量;
• t: 剪力墙墙肢的厚度;
• lo : 剪力墙墙肢计算长度。
根据该公式的条文说明:考虑到混凝土材料的弹塑性、荷载的长期性以及荷载偏心距等因素的综合影响,要求墙顶的竖向均布线荷载设计值不大于qcr/8。把上面的文字用公式表达就是:
其中临界荷载(Pcr)的计算公式就是欧拉公式:
再把 代入,可以推导得到规范中的公式:
以上就是公式(D.0.1)的推导过程。
我们可以看出其中的基本逻辑思想:利用临界载荷(Pcr)来求得剪力墙的稳定性荷载(q)。
只是这个“8”,是怎么定的,说得有些含糊。
在《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第三版)》给出了墙厚构造上的一些基本规定:
这些规定结合着国外的相关构造规定一对比,就接上规了。(以下表格截取了相关规范部分内容)
为什么是“8”
规范条文说明中说了三个原因:
1. 混凝土材料的弹塑性;
2. 荷载的长期性
3. 荷载偏心距
纯是定性上的理由,没有定量上的说明推导,三个原因各自的影响占比有多大也不知道,这就看起来很像是一个“拍脑袋”的取整数。不过既然有公式,那就可以试着推导跟其他构造数值进行对比,比如先转变成应力。
剩下的就是将惯性矩公式和面积公式代入上式,一顿推导会得到
这样就可以得到了临界应力/8和剪力墙的高厚比构造之间的关系了。
这样就实现了一个目的,人为对临界应力进行打折作为控制强度的标准,通过高厚比的构造限值确保在弹性受力阶段,剪力墙不会发生面外失稳破坏。代入混凝土的的 进行试算,C30和C50强度混凝土分别对应的高厚比为14.7和12.4。
这个值与教科书和国外的构造限值比,还是略显保守的,但是设计计算非常快捷方便,比起新西兰的复杂公式。
三个原因的比重
那到底三个原因对稳定承载力的各自影响有多大呢?很难定量评估,所以我就问了AI,看看它能不能给些思路。以下是万字对话训练后的精简输出内容:
1. 混凝土的弹塑性:混凝土在承受荷载时,会表现出既有弹性也有塑性的特性。这意味着在荷载作用下,混凝土结构会经历可逆的弹性变形以及不可逆的塑性变形。在高荷载情况下,塑性变形的增加会影响结构的整体稳定性。ACI的规范中,会建议将刚度折减一定百分比,比如50%。
2. 荷载的长期性:长期作用的荷载会导致混凝土经历徐变、收缩和蠕变等现象。这些 长期效应会导致结构的额外变形和内应力重分布,进而影响剪力墙的稳定承载能力。
3. 荷载偏心距:荷载的偏心作用会在剪力墙上引入附加的弯矩,这增加了墙体的应力水平,尤其是在边缘区域。这种额外的弯矩会降低剪力墙的承载能力,并可能导致更显著的裂缝和变形。高层建筑或者柔性结构,这种影响可能更加显著,可能增加10%至30%。
鉴于这些因素,对混凝土剪力墙的稳定承载能力应用0.125的折扣系数,是一种保守的设计方法。这个折扣系数考虑了上述所有影响因素的综合效应,旨在确保结构的安全和可靠性,同时留有足够的安全裕度以应对不确定性和潜在的风险。
如果裂缝影响系数是0.5,荷载偏心影响是0.8,那么长期性的影响系数就是0.125/(0.5x0.8)=0.3125。
这样一分析,荷载的长期性是对剪力墙的稳定性影响是最大的因素。以上的推论也在孙宝俊的《钢筋混凝土柱的徐变稳定性》论文中得到进一步证实。
小结
要不是网友问到这个,我多半也不会进行这么深入地对比思考,中间也有咨询了几位老法师,也是没有更多的收获。如果有网友知道“8”的背后真正原委,还望不吝赐教。
其实规范中这些含含糊糊的内容还有不少,软件也只是按公式进行计算分析,但是算出来的结果到底有多少余量,结构体系中的关键受力构件的安全度是不是差不多,有没有薄弱的环节,这就可能需要深入理解后才能作出合适的判断。
如果您已经看到这里,觉得有所得,不妨帮忙“点赞”“在看”激励一下。
如果想第一时间看到新文章,也可以加个星标⭐。
回复“003”,可以获取上面提到的参考论文。
如果有网友也遇到过类似不解的困惑,也欢迎一起讨论交流。